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398715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浇注系统、调温系统、成型零件和结构零件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注塑模具由动模和定模两部分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时动模与定模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型腔,开模时动模和定模分离以便取出塑料制品。为了减少繁重的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量,注塑模大多采用了标准模架。
[0003]注射装置是使树脂材料受热融化后射入模具内的装置,入料筒中,通过螺杆的转动将熔体输送至机筒的前端。在那个过程中,在加热器的作用下加热使机筒内的树脂材料受热,在螺杆的剪切应力作用下使树脂成为熔融状态,将相当于成型品及主流道,分流道的熔融树脂滞留于机筒的前端(称之为计量),螺杆的不断向前将材料射入模腔。当熔融树脂在模具内流动时,须控制螺杆的移动速度(射出速度),并在树脂充满模腔后用压力(保压力)进行控制。当螺杆位置,注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我们可以将速度控制切换成压力控制。
[0004]对于住宿模具,注射装置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注射装置技术已经相当城设,但没有很好的解决在注塑过程中,如何通过泄压来防止压力过大而造成爆炸的危险以及喷射不精准而堵塞喷射口灯问题,还有就是如何做到料斗在进料是,内壁不会残留,避免造成浪费,这些问题都急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本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螺杆、泄压阀、压力感应器、加热器、空腔、逆止阀、移动活塞、轴杆、料斗、旋转杆和电动机,所述装置本体内部设有所述空腔和所述螺杆,所述螺杆一端设有所述逆止阀,所述装置本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三个所述加热器,所述装置本体上下里部均设有所述压力感应器,所述装置本体下表面一端设有所述泄压阀,上表面一端连接所述料斗,所述料斗内部设有所述轴杆,内壁设有所述移动活塞,所述螺杆一侧连接所述旋转杆,所述旋转杆连接所述电动机。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螺杆表面设置为螺纹面,且螺纹的深度设置为20mm,螺纹两两之间的间距设置为30mm。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装置本体尖端口和所述螺杆尖端口在一条直线上。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装置本体和所述泄压阀螺栓连接。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移动活塞和所述轴杆活动连接。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旋转杆和所述电动机电性连接。所述旋转杆和所述螺杆焊接连接。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通过轴杆来搅拌进料,使其更均匀,通过移动活塞,来将料斗中的进料压入空腔中,且料斗中不会有残余的进料,避免了进料的浪费,通过压力感应气和泄压阀,来控制空腔中的压力,防止由于压力过大,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及避免堵料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装置本体;2、螺杆;3、泄压阀;4、压力感应器;5、加热器;6、空腔;7、逆止阀;8、移动活塞;9、轴杆;1、料斗;11、旋转杆;12、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8]实施例:
[001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螺杆2、泄压阀
3、压力感应器4、加热器5、空腔6、逆止阀7、移动活塞8、轴杆9、料斗10、旋转杆11和电动机12,所述装置本体I内部设有所述空腔6和所述螺杆2,所述螺杆2—端设有所述逆止阀7,所述装置本体I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三个所述加热器5,所述装置本体I上下内部均设有所述压力感应器4,所述装置本体I下表面一端设有所述泄压阀3,上表面一端连接所述料斗10,所述料斗10内部设有所述轴杆9,内壁设有所述移动活塞8,所述螺杆2—侧连接所述旋转杆11,所述旋转杆11连接所述电动机12,通过轴杆9来搅拌进料,使其均匀,通过移动活塞8,来将料斗10中的进料压入空腔6中,且料斗10中不会有残余的进料,避免了进料的浪费,通过压力感应气4和泄压阀3,来控制空腔6中的压力,防止由于压力过大,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及避免堵料情况的发生。
[0020]所述螺杆2表面设置为螺纹面,且螺纹的深度设置为20mm,螺纹两两之间的间距设置为30mm,能够实现进料的加速喷射。
[0021 ]所述装置本体I尖端口和所述螺杆2尖端口在一条直线上,保证料能够喷出。
[0022]所述装置本体I和所述泄压阀3螺栓连接,来控制空腔中的压力,防止由于压力过大,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及避免堵料情况的发生。
[0023]所述移动活塞8和所述轴杆9活动连接,来将料斗中的进料压入空腔中,且料斗中不会有残余的进料,避免了进料的浪费。
[0024]所述旋转杆11和所述电动机12电性连接。所述旋转杆11和所述螺杆2焊接连接,使所述旋转杆11带动所述螺杆2转动,从而将塑料浆液喷出。
[0025]具体的,使用时,料放入所述料斗10中,通过所述轴杆9来搅拌进料,使其均匀,在通过所述移动活塞8,来将所述料斗10中的进料压入所述空腔6中,保证了所述料斗10内壁不会有残余的进料,此时,所述电动机12会带动所述旋转杆11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螺杆2的转动,在压力的作用下,浆液会被喷除,在这个过程中,所述压力感应气4和所述泄压阀3,来控制空腔6中的压力,防止由于压力过大,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及避免堵料情况的发生。
[0026]该种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通过轴杆9来搅拌进料,使其均匀,通过移动活塞8,来将料斗10中的进料压入空腔6中,且料斗10中不会有残余的进料,避免了进料的浪费,通过压力感应气4和泄压阀3,来控制空腔6中的压力,防止由于压力过大,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及避免堵料情况的发生。
[00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包括装置本体(1)、螺杆(2)、泄压阀(3)、压力感应器(4)、加热器(5)、空腔(6)、逆止阀(7)、移动活塞(8)、轴杆(9)、料斗(10)、旋转杆(11)和电动机(12),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I)内部设有所述空腔(6)和所述螺杆(2),所述螺杆(2) —端设有所述逆止阀(7),所述装置本体(I)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三个所述加热器(5),所述装置本体(I)上下内部均设有所述压力感应器(4),所述装置本体(I)下表面一端设有所述泄压阀(3),上表面一端连接所述料斗(10),所述料斗(10)内部设有所述轴杆(9),内壁设有所述移动活塞(8),所述螺杆(2)—侧连接所述旋转杆(11),所述旋转杆(11)连接所述电动机(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2)表面设置为螺纹面,且螺纹的深度设置为20mm,螺纹两两之间的间距设置为3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I)尖端口和所述螺杆(2)尖端口在一条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I)和所述泄压阀(3)螺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活塞(8)和所述轴杆(9)活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杆(11)和所述电动机(12)电性连接。所述旋转杆(11)和所述螺杆(2)焊接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射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螺杆、泄压阀、压力感应器、加热器、逆止阀、移动活塞和料斗,所述装置本体内部设有所述螺杆,所述螺杆一端设有所述逆止阀,所述装置本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三个所述加热器,而所述装置本体上下里部均设有所述压力感应器,所述装置本体下表面一端设有所述泄压阀,而上表面一端连接所述料斗,所述料斗内壁设有所述移动活塞,该注射装置通过轴杆来搅拌进料,使其更均匀,通过移动活塞,来将料斗中的进料压入空腔中,且料斗中不会有残余的进料,避免了进料的浪费,通过压力感应气和泄压阀,来控制空腔中的压力,防止由于压力过大,发生爆炸的危险,以及避免堵料情况的发生。
【IPC分类】B29C45/84, B29C45/60, B29C45/47, B29C45/18
【公开号】CN205310727
【申请号】CN201620096323
【发明人】吴光辉
【申请人】吴光辉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