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窑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2823发布日期:2018-10-12 22:15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焚烧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回转窑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采用回转窑焚烧炉,其炉体采用耐火砖或水冷壁炉墙设置的圆柱形滚筒。通过炉体整体转动,使废料均匀混合并沿倾角度向倾斜端翻腾状态移动。为达到废料完全焚烧,垃圾焚烧炉设置有多个燃烧室,如二燃室。垃圾在回转窑中完成废料干燥、挥发分析出、废料着火直至燃尽的过程,并在二燃室内实现热解气体的充分焚烧,有效处理有毒有害气体。在回转窑的窑头或窑尾往往设置包含降温风套的冷却装置,以在回转窑运行过程中对回转窑与其他处理装置的衔接处进行降温。

目前广泛采用的回转窑加二燃室焚烧技术,通过在窑尾降温风套的端面中间焊接一圈护板,然后将锚固抓丁分别焊接在回转窑筒体端部(窑尾)、降温风套端面以及护板上,最后支模浇筑成型,形成回转窑端部具有降温风套的回转窑浇筑结构。然而,采用这种浇筑结构,大部分浇筑料重量集中在护板上,在回转窑运转过程中,护板暴露在1000℃左右的烟气环境中,往往在很短的周期内(1-3个月)就发生护板的变形,导致浇注料开裂,扒钉腐蚀,最终导致浇筑料脱落,从而造成垃圾焚烧工艺和设备的停止,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为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回转窑降温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窑降温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回转窑筒体;

在所述回转窑筒体端部、环绕所述回转窑筒体外壁设置的降温风套;

插入所述降温风套端面的U型散热管,其中所述U型散热管的连接端超出所述降温风套端面以对所述回转窑端部的浇注料进行支撑。

示例性的,所述U型散热管的开口端延伸至所述降温风套的开口。

示例性的,所述装置至少包括12个所述U型散热管。

示例性的,所述降温风套设置为以所述回转窑筒体的中心为圆心,半径为1570mm-1580mm的圆周型风套。

示例性的,所述降温风套端面均匀开设有开孔,所述U型散热管插入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孔中以使所述U型散热管沿所述降温风套的圆周均匀设置。

示例性的,所述相邻的两个所述开孔之间的距离为290mm-310mm。

示例性的,所述开孔的直径为55mm-60mm。

示例性的,所述U型散热管设置为不锈钢管。

示例性的,所述U型散热管与所述降温风套之间焊接密封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回转窑,通过在降温风套端面设置对浇注料起支撑作用的U型散热管,降温空气可以通过降温风套通入U型散热管,使U型散热管不断通风,一方面对U型散热管降温保证U型散热管的强度,延长U型散热管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通过U型散热管给回转窑端部浇注料不断降温的效果,从而保证浇注料强度,增加窑尾浇注料的使用寿命,减少窑尾浇注料脱落的现象。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回转窑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U型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图1中回转窑降温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描述,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回转窑降温装置。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于垃圾焚烧处理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转窑降温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回转窑筒体;

在所述回转窑筒体端部、环绕所述回转窑筒体外壁设置的降温风套;

插入所述降温风套端面的U型散热管,其中所述U型散热管的连接端超出所述降温风套端面以对所述回转窑端部的浇注料进行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回转窑,通过在降温风套端面设置对浇注料起支撑作用的U型散热管,降温空气可以通过降温风套通入U型散热管,使U型散热管不断通风,一方面对U型散热管降温保证U型散热管的强度,延长U型散热管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通过U型散热管给回转窑端部浇注料不断降温的效果,从而保证浇注料强度,增加窑尾浇注料的使用寿命,减少窑尾浇注料脱落的现象。

下面参考图1、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回转窑降温装置进行示意性说明,其中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回转窑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U型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图1中回转窑降温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参看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回转窑降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半部分示出回转窑沿中心线A-A的剖视图。回转窑冷却装置包括回转窑筒体100。所述回转窑筒体设置为回转窑圆筒壳体和镶砌在圆筒壳体内表面的实心的耐火砖窑衬组成。在所述回转窑筒体端部、环绕所述回转窑筒体外壁设置的降温风套101。降温风套的设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回转窑窑头,也可以设置在回转窑窑尾。示例性的,所述降温风套101为设置在回转窑窑尾,套接在所述回转窑筒体端部的风冷套管。所述风冷套管可以采用任何技术上可行的风冷套,在此并不限定。所述回转窑冷却装置还包括插入所述降温风套101端面的U型散热管102,其中所述U型散热管102的连接端1021超出所述降温风套101端面F并以对回转窑尾部浇注料103进行支撑。如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U型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U型散热管102包括连接端1021和开口端1022。设置插入降温风套的U型散热管对回转窑尾部浇注料进行支撑代替护板结构对回转窑尾部浇注料进行支撑,一方面由降温风套通入的U型散热管的降温风可以对U型散热管进行降温,降温后的U型散热管强度增强,显著提升U型散热管对回转窑尾部浇注料的支撑强度,另一方面,U型散热管的端面超出降温风套,并对浇注料进行支撑,由降温风套通入的降温风对U型散热管进行散热的同时也起到对浇注料进行散热的作用,从而可以保证窑尾浇注料的使用寿命,减少窑尾浇注料脱落的现象。

需要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以设置在回转窑窑尾部分的降温风套为示例进行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回转窑摇头部分也设置降温风套的情形中,也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示例性的,所述U型散热管的开口端延伸至所述降温风套的开口。如图1所示,U型散热管的开口端1022延伸至所述降温风套101的开口。将U型散热管道的开口端延伸至降温风套的开口,从而降温风在降温风套的开口处即进入U型散热管,可以显著提升U型散热风管的散热效率,进一步增强U型散热风管自身以及对回转窑尾部的浇注料的散热效果。

参看图3,示出了根据图1的回转窑冷却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回转窑冷却装置包括回转窑筒体100,设置在回转窑筒体100尾部的降温风套101,插入所述降温风套101的U型散热管102。

示例性的,所述降温风套设置为以所述回转窑筒体的中心为圆心,半径设置范围为1570-1580毫米的圆周型风套。在一个示例中,所述降温风套设置为以回转窑中心为圆心,以1575mm为半径的圆周型风套。其中U型散热管沿所述降温风套的圆周上均匀设置。如图3所示,具体的设置方式如下:在降温风套的端面上沿圆周开设等距离的开孔1011,将以相邻的开孔1011为一组插入U型散热管102。示例性的,在降温风套的端面上沿圆周开设24个开孔1011,其中每一个开孔的直径为55-60mm,示例性的,开始孔径为57mm的开孔1011。相邻的两个开孔之间的距离设置为290mm-310mm。从而在降温风套上设置12个U型散热管,每一个U型散热管的开口端之间的距离为290-310mm。在一个示例中,开孔的直径设置为57mm,相邻的开孔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00mm;与此同时,U型散热管的开口端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00mm。示例性的,所述U型散热管的长度为1500mm,从而U型散热管的开口端延伸至所述降温风套的开口。

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以在降温风套上设置12个U型散热管为示例进行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在降温风套上设置任何数量的U型散热管,其对回转窑尾部浇注料起到支撑作用,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同时,可以预见,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对于相同材质的U型散热管,其U型散热管的数量越多,其散热效果越好,支撑效果也同样越好。

同时,需要理解的是,将U型散热管设置为沿所述降温风套的圆周上均匀设置仅仅是示例性的,任何设置形式实现对回转窑尾部浇注料进行支撑的效果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

继续以降温风套设置为以回转窑中心为圆心,以1575mm为半径的圆周型风套,并在降温风套的端面均匀开设24个开孔以插入12个U型散热管为示例进行说明。参看图1、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U型散热管的结构和U型散热管与降分风管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U型散热管102的管径设置为57mm,安插在在降温风套101上开设的直径为57mm的开孔1011上,同时在开孔1011处U型散热管102与降温风套101之间以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其中,U型散热管的连接端1021超出降温风套101的端面设置,从而在回转窑尾部进行浇注的过程中对浇注料进行支撑。示例性的,所述U型散热风管为不锈钢管。

在实际应用中,将U型散热管与降温风套进行焊接密封固定后,将锚固抓钉均匀焊接在降温风套和U型散热管上,然后支模浇注浇注料,最后成型。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回转窑,通过在降温风套端面设置对浇注料起支撑作用的U型散热管,降温空气可以通过降温风套通入U型散热管,使U型散热管不断通风,一方面起到对U型散热管降温保证U型散热管的强度,延长U型散热管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通过U型散热管给回转窑端部浇注料不断降温的效果,从而保证浇注料强度,增加窑尾浇注料的使用寿命,减少窑尾浇注料脱落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