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1170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织物染色烘干脱水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网带输送远红外光烘干织物的隧道炉。
背景技术
目前的传统织物远红外烘炉,虽然大部分采用了远红外和热风循环加热,但是普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采用加热元件功率不均匀分布来实现炉温的均匀性,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加热元件和被加热元件的光谱匹配吸收;二是采用部分元件参与控温,不利于远红外定向集中辐射;三是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四是采用传统的蒸汽烘干染色面料,颜色鲜艳度不够、色牢度不高;五是结构庞大,采用传统管式热风循环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升温快,加热效率更高,更节能,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包括若干个独立的加热单元,在加热单元的上壳壁上装设有若干个风机、一进气管及一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加热单元的底端设有若干个转动装置,其上搁放由这些转动装置驱动并供放置待烘干的织物的网带;该网带的上方设有一个具有若干通风孔的不锈钢孔板;该不锈钢孔板的下方装设有若干个发射红外线定向集中辐射织物的石英发热管;该不锈钢孔板与上壳壁之间设有一个分隔板,该分隔板与不锈钢孔板之间封闭形成一个与排气管连通的第二腔,风机叶轮装在该第二腔中,叶轮吹出的大部分热风穿过不锈钢孔板的通风孔吹到织物上,部分自排气管排出;该加热单元的两侧内壁设有至少一个风道,风道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供自织物返回的水蒸汽通过的回风孔,该风道、分隔板与上壳壁之间封闭形成一个与进气管连通以供新鲜空气置换水蒸汽的第三腔。
每一石英发热管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与不锈钢孔板呈一定夹角以将石英发热管上部三分之一的光谱多次叠加后照射在织物上的反射罩。
该反射罩为不锈钢材料,表面粗糙度为镜面。
该反射罩与不锈钢孔板呈45度夹角。
石英发热管与织物平行。
其还包括一个控制该转动装置旋转带动网带的传送速度的变频器。
该加热单元的横向两侧的内壁处各设有一个风道。
该进气管和排气管内设有可调节风量的碟阀。
本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由低温段和高温段组成,其具有自动控制加温、恒温的PLC及人机界面触摸操作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安装单支功率一致的石英发热管,其发射的光谱和待烘干织物的吸收光谱尽可能一致,实现了最佳光谱匹配吸收,设有不锈钢反射罩和全部加热元件参与加热实现了定向集中辐射,热风循环使炉温更均匀,织物表面温度一致;采用了先进的PLC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远红外烘干,织物颜色鲜艳度更艳,色牢度更高;风机在炉内形成半封闭的正负压腔实现排气和吸气,采用碟阀调整进排气量,热量损失少。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单元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一种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包括若干个独立的加热单元100,本实施例中有14个加热单元100。该14个加热单元100纵向排列成一直线。
每一个加热单元100为一长方体箱形,图1为任意一个加热单元100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2为其横向剖面示意图。该加热单元100的底端设有两个下托辊1,下托辊1上方设有一个保温层3,保温层3上方设有两个上托辊2。该上托辊2上搁放有一个网带15,该加热单元100纵向两端具有开口(未标号)供网带15进出。待烘干的织物(图未示)放于网带15上,通过上托辊2的旋转将网带15和织物沿纵向输送到前方的另一个加热单元100中连续烘烤。该上托辊2旋转带动网带15的传送速度由一个变频器(图未示)控制。
该网带15的上方设有一个空腔即第一腔(图2中A处),该第一腔的顶部设有一个不锈钢孔板5,该不锈钢孔板5的下方装设有若干个石英发热管4,其为SHQ乳白低温石英管,其发出的红外线光谱范围2.5-6um具有较高的辐射强度,目前已公布的常用纺织纤维吸收波长,织物的干燥在波长2.7-15um之间具有强烈的吸收带,水在2.7um处也出现强烈的吸收现象,用该石英发热管4能实现最佳光谱吸收。石英发热管4与该网带15上的织物的距离为300mm,这样距离偏大一点有利于辐射的均匀性。每一石英发热管4的两侧各设有一个反射罩13,它们都与不锈钢孔板5呈45度夹角,特别适应于衣服的颈部和肩部的辐射,该反射罩13为不锈钢材料,表面粗糙度为镜面,其可以将石英发热管4上部三分之一的光谱多次叠加后照射在织物上,这种反射罩13还克服了红外线最容易产生的局部阴影问题。两个相邻的石英发热管4之间的距离为180mm,与织物成平行状态,织物以0.75-2.35m/min的速度通过,使织物均匀受到辐射。
该加热单元100的上壳壁22上装设有两个风机7、一个进气管6以及一个排气管10。该风机7的叶轮9安装于该不锈钢孔板5上方。该不锈钢孔板5与上壳壁22之间设有一个分隔板12,该分隔板12为镀锌板。该分隔板12与不锈钢孔板5之间组成一个第二腔(图2中的B处),该第二腔将叶轮9封在其中,该第二腔与排气管10连通。该不锈钢孔板5上设有若干通风孔(图未示)。该加热单元100的横向两侧的内壁处各设有一个风道19,该风道19与该分隔板12连接,因而,风道19以及分隔板12与上壳壁22之间形成一个第三腔(图2中的C处),该第三腔与进气管6相通。该风道19的壁板上开设有两排回风孔14,较高位置一排为小孔,较低位置一排为大孔。该叶轮9的切线方向上设有导风装置8,该导风装置8四面开有四个开孔(图未示),大部分热风受阻后改变风向穿过不锈钢孔板5的通风孔吹到网带15的织物上。大部分热风经过回风孔14由叶轮9抽向第三腔,风机7以1400n/min的速度旋转,使第三腔形成负压,此时经进气管6将新鲜干燥的空气吸入炉内。热风在炉内不断循环,水蒸气不断被回风孔14上排的小孔抽入第二腔后经排气管10逐步排出炉外。该进气管6和排气管10内设有碟阀(未标号),根据织物的含水率调整碟阀开度的大小进行风量调节。风机7、进气管6、排气管10、叶轮9、第一腔、第二腔、第三腔、通风孔、风道19、回风孔14、导风装置8等形成一个热风循环系统。利用风机7作为热风循环动力,这样有利于节约能源。
本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加热分两段控制,采用先进的PLC自动控制加温、恒温过程,利用人机界面触摸屏操作,炉内温度控制由低温段和高温段组成。低温段烘烤主要是一般毛织品烘干脱水低于80摄氏度,棉织品烘干脱水低于100摄氏度,先采用低温烘烤最大的好处在于织物烘干是缓慢蒸发,织物纤维充分吸收染料,不会产生色差。进入高温区可以迅速提高烘干速度。
本PLC控制采用软件代替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仅剩下与输入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大大减少,因触点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大为减少,所用的I/O接口电路采用光电隔离,使工业现场的外电路与PLC内部电路间电气隔离。各输入端均采用RC滤波器。一旦电源或其他软硬件发生异常情况,CPU立即采用有效措施,以防故障扩大。本设备采用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和高速记数模块,模拟量I/O模块完成A/D转换(输入)和D/A转换(输出)。
权利要求1.一种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包括若干个独立的加热单元,在加热单元的上壳壁上装设有若干个风机、一进气管及一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加热单元的底端设有若干个转动装置,其上搁放由这些转动装置驱动并供放置待烘干的织物的网带;该网带的上方设有一个具有若干通风孔的不锈钢孔板;该不锈钢孔板的下方装设有若干个发射红外线定向集中辐射织物的石英发热管;该不锈钢孔板与上壳壁之间设有一个分隔板,该分隔板与不锈钢孔板之间封闭形成一个与排气管连通的第二腔,风机叶轮装在该第二腔中,叶轮吹出的大部分热风穿过不锈钢孔板的通风孔吹到织物上,部分自排气管排出;该加热单元的两侧内壁设有至少一个风道,风道的外壁上设有若干供自织物返回的水蒸汽通过的回风孔,该风道、分隔板与上壳壁之间封闭形成一个与进气管连通以供新鲜空气置换水蒸汽的第三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每一石英发热管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与不锈钢孔板呈一定夹角以将石英发热管上部三分之一的光谱多次叠加后照射在织物上的反射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罩为不锈钢材料,表面粗糙度为镜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罩与不锈钢孔板呈45度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特征在于石英发热管与织物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一个控制该转动装置旋转带动网带的传送速度的变频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特征在于该加热单元的横向两侧的内壁处各设有一个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特征在于该进气管和排气管内设有可调节风量的碟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特征在于本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由低温段和高温段组成,其具有自动控制加温、恒温的PLC及人机界面触摸操作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式远红外烘干隧道炉,其包括若干独立的加热单元,每一加热单元的底端设有若干转动装置,其上搁放由这些转动装置驱动并供放置待烘干的织物的网带;网带的上方设有一具有若干通风孔的不锈钢孔板;不锈钢孔板的下方设有若干石英发热管;加热单元的上壳壁上装设有若干风机、一进气管以及一排气管;不锈钢孔板与上壳壁之间设有一分隔板,分隔板与不锈钢孔板之间封闭形成一与排气管连通的第二腔,风机叶轮装在第二腔中;加热单元的两侧内壁设有至少一供水蒸气返回的风道,风道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回风孔,风道、分隔板与上壳壁之间封闭形成一与进气管连通的第三腔。风机吹出的热风大部分经不锈钢孔板吹向织物,部分经排气管排出。
文档编号F26B13/00GK2769798SQ20052005531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8日
发明者刘学成, 叶书铣, 袁丁 申请人:深圳市厚裕时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