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6217阅读:89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对夹持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的固定架及拆装架进行卡扣固定的第三爪部、相对于第三爪部在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的轴向上分开配置的第四爪部。
【专利说明】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来说,车辆用空调装置搭载于车辆内前方。车辆用空调装置以通过蒸发器对由送风风扇送风的空气进行除湿和冷却的方式构成。在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采用空气混合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了蒸发器的空气的一部分或全部经由空气混合阀门被送往加热芯加温后,与剩余的空气混合而生成规定温度的调节空气。所生成的调节空气被供给车辆内的各出风口。
[0003]上述的蒸发器及加热芯收纳于形成车辆用空调装置外形的壳体内。在蒸发器上连接有供给由发动机驱动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供给配管和排出由蒸发器进行热交换而升温后的制冷剂的排出配管。另外,在加热芯上连接有供给冷却发动机而得到的温水的供给配管和排出由加热芯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温的冷却水的排出配管。制冷剂及冷却水经由排出配管返回壳体外的发动机侧。
[0004]如上所述,与蒸发器或加热芯连接的配管从壳体内引出到壳体外部。在壳体外侧,这些配管使用托架固定于壳体的外壁面上。例如,日本特开2003 — 136937号公报所不的配管的固定利用与壳体一体形成的固定架和拆装架夹持配管,并将拆装架拧固于固定架上。
[0005]但是,在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配管向壳体的固定通过利用自攻螺丝等螺丝将拆装架拧固于固定架上进行,因此,具有零件数量增加且装配工序增加而使成本增加的缺点。为了消除这样的缺点,考虑例如在拆装架上设置爪部,通过卡扣固定固定拆装架和固定架的构成。但是,与拧固相比,卡扣固定的联接力弱而不易牢固地固定配管。特别是在配管进行热收缩那样的情况下,配管相对于托架的热收缩产生的应力产生作用,因此需要实现更牢固的固定。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减少随着配管向壳体的固定所需的零件数量,并且简化装配工序,能够牢固地固定配管。
[0007]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通过利用相对于彼此可拆装的第一托架片和第二托架片夹持,在内设热交换器的壳体外侧固定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的配管,其中,具备:固定部,其具有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并且在夹持所述配管时进行变形的压陷部;多个爪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设于夹持所述固定部的两侧;多个卡止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设于夹持所述固定部的两侧并且将所述爪部卡止;加强用爪部,其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相对于所述爪部在所述配管的轴向分开设置;加强用卡止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并且将所述加强用爪部卡止。
[0008]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夹持平行的两条所述配管,使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抵接在所述两条配管之间,在所述两条配管之间的部位配置所述加强用爪部及所述加强用卡止部。
[0009]本发明第三方面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还具备:插入突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插入孔,其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并且使所述插入突部插入。
[0010]本发明第四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固定平行的两条所述配管且具有凹陷的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排列方向外侧的第一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所述排列方向外侧的第二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第三抵接面,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一抵接面上形成有作为所述爪部的第一爪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一抵接面上形成有卡止所述第一爪部的作为所述卡止部的第一卡止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二抵接面上形成有作为所述爪部的第二爪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二抵接面上形成有卡止所述第二爪部的作为所述卡止部的第二卡止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三抵接面上形成有作为所述爪部的第三爪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三抵接面上形成有卡止所述第三爪部的作为所述卡止部的第三卡止部,进而,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三抵接面上,相对于所述第三爪部在所述配管的轴向上分开形成有所述加强用爪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三抵接面上,相对于所述第三卡止部在所述配管的轴向上分开形成有所述加强用卡止部。
[0011]本发明第五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插入突部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一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所述插入孔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一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
[0012]本发明第六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五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设于所述壳体的车辆前方侧,所述第三爪部和所述加强用爪部的钩部以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0013]本发明第七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三?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插入突部的前端比设于所述爪部前端的钩部更突出。
[0014]本发明第八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一?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多个所述爪部的设于各爪部前端的钩部朝向不同的方向配置。
[0015]本发明第九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一?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具备从车厢侧与分隔所述车厢和发动机室的分隔壁抵接的凸缘部,所述加强用爪部配置在比所述凸缘部更靠所述车厢侧的部位。
[0016]本发明第十方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第九方面的基础上,还具备止动部,其配置在比所述加强用爪部更靠所述车厢侧的部位,限制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以边界部为中心相对于彼此的转动。
[0017]根据上述各方面,在用于卡扣固定第一托架片和第二托架片的爪部及卡止部的基础上,还具备用于卡扣固定第一托架片和第二托架片的加强用爪部及加强用卡止部。因此,与不具备这些加强用爪部及加强用卡止部的情况相比,通过牢固地联接第一托架片和第二托架片,能够牢固地固定配管。根据上述各方面,不进行拧固就能够固定配管,故而能够简化装配工序,能够更牢固地固定配管。
[0018]另外,根据上述各方面,加强用爪部相对于爪部在配管的轴向上分开配置。因此,从配管的轴向对第一托架片或第二托架片作用负载时,加强用爪部成为支撑,能够防止第一托架片和第二托架片欲以边界部为中心裂开的方式进行的转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立体图;
[0020]图2A是将图1的(A)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021]图2B是从与图2A不同的方向观察图1的(A)部的立体图;
[0022]图2C是图1的(A)部的俯视图;
[0023]图3是从安装拆装架的方向观察固定架时的侧视图;
[0024]图4A是拆装架的立体图;
[0025]图4B是该拆装架的正视图;
[0026]图4C是该拆装架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为可识别的大小,适当改变各部件的比例尺。
[0028]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的立体图。该车辆用空调装置S具有形成车辆用空调装置S的外形的壳体I。而且,在该壳体I外侧的由点划线(A)包围的部位设有构成本发明特征的托架2。
[0029]在对托架2进行说明之前,对壳体I的收纳内容进行说明,在该壳体I内收纳有未图示的蒸发器、空气混合阀门、加热芯、风挡等生成调和空气且进行导向的机构。即,壳体I内设有作为热交换器发挥作用的蒸发器及加热芯。
[0030]在这种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在壳体I的内部,通过将空气由蒸发器除湿及冷却而生成冷风。而且,该生成的冷风的一部分或全部经由空气混合阀门送往加热芯而被加温后,将加热的冷风和余量的冷风混合而形成规定温度的调和空气。接着,该生成的调和空气经由各风挡等导向,从设于壳体I的各出风口排出。
[0031]在上述加热芯上连接有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将设于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冷却而得到的温水经由供给配管Pl导入壳体I内,利用其加热芯与壳体内的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成为低温的冷却水再次经由排出配管P2返回壳体I外的发动机。
[0032]在壳体I的外侧,这些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在托架2的部位从壳体I的前侦仪参照图1的箭头“前”。另外,箭头“后”表示车厢内侧。另外,后述的图3及图4C也同样)离开而与发动机室侧平行地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这些平行地延伸的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以被托架2束缚的方式固定。在壳体I上经由使上述制冷剂膨胀的膨胀阀还配设有配管。该配管将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供给到壳体内的蒸发器,并利用该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将气化的制冷剂再次向壳体外的发动机侧排出。[0033]以下,对托架2进行说明。该托架2具备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中的一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托架片,另一方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托架片。这些固定架10可以与拆装架20进行拆装。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夹持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且相对于壳体I的外侧进行固定。在对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之前,对托架2的整体形状进行说明。
[0034]图2A是图1的(A)部的放大立体图。如该图所示,该托架2为轨道形状。在托架2的下方配置有供给配管P1,在托架2的上方配置有排出配管P2。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中位于下方的供给配管Pl位于比位于上方的排出配管P2更靠右侧的位置,因此,从正面观察托架2时,供给配管Pl的长轴呈现向左倾斜的状态。另外,图2B是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托架2时的立体图,图2C是包含托架2的俯视图。
[0035]托架2以沿着通过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的中心位置的线(以下称为分割线L)的方式进行2等分,图2A所示的右侧部分为固定架10,左侧部分为拆装架20。在图示的例子中,从托架2的成形的容易性等来看,分割线L形成台阶状(参照图2A)。显然,该分割线L也可以是沿着托架2的长轴的直线。
[0036]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分割线L形成的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的边界部中、供给配管Pl的位置下方的部分称为“第一边界部2a”,将排出配管P2的位置上方的部分称为“第二边界部2b”,将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之间的部分称为“第三边界部2c”。第一边界部2a通过使设于固定架10的第一抵接面IOa和设于拆装架20的第一抵接面20a抵接而形成。另外,第二边界部2b通过使设于固定架10的第二抵接面IOb和设于拆装架20的第二抵接面20b抵接而形成。另外,第三边界部2c通过使设于固定架10的第三抵接面IOc和设于拆装架20的第三抵 接面20c抵接而形成。在后述的图3中表示这些第一抵接面10a、第二抵接面IOb及第三抵接面10c,在后述的图4A~图4C中表示第一抵接面20a、第二抵接面20b及第三抵接面20c。
[0037]固定架10与壳体I 一体地形成。图3是从拆装架20的方向观察固定架10时的侧视图。
[0038]如图3所示,在固定架10的第一抵接面IOa上设有第一^^止部11 (卡止部),该第一卡止部11使设于拆装架20的后述的第一爪部21 (爪部)插入而进行卡止。在第二抵接面IOb上设有第二卡止部12 (卡止部),该第二卡止部12使设于拆装架20的后述的第二爪部22 (爪部)插入而进行卡止。在第三抵接面IOc上设有第三卡止部13,该第三卡止部13使设于拆装架20的后述的第三爪部23 (爪部)插入而进行卡止。另外,在第三抵接面IOc上设有第四卡止部14 (加强用卡止部),该第四卡止部14使设于拆装架20的后述的第四爪部24 (加强用爪部)插入而进行卡止。
[0039]上述第三卡止部13设于与拆装架20的第三爪部23对应的位置,第四卡止部14设于与拆装架20的第四爪部24对应的位置。第三卡止部13及第四卡止部14沿着托架2位置的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的轴向分开设置。
[0040]在该固定架10的第一^^止部11的左侧(参照图3)设有第一插入孔15,在第二卡止部12的左侧设有第二插入孔16。
[0041]在第一插入孔15中插入有后述的第一插入突部25,该第一插入突部25保持规定距离设于拆装架20上。[0042]在第二插入孔16中插入有后述的第二插入突部26,该第二插入突部26保持规定距离设于拆装架20上。
[0043]在该固定架10的第一抵接面IOa及第三抵接面IOc之间设有使供给配管Pl的截面的半圆部分插入的第一固定部17,在第二抵接面IOb及第三抵接面IOc之间设有使排出配管P2的截面的半圆部分插入的第二固定部18。另外,在该固定架10上一体地设有加强肋19。利用该加强肋19能够充分承受安装拆装架20时的应力。另外,利用加强肋19能够稳定并牢固地保持由拆装架20夹持的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
[0044]接着,对拆装架20进行说明。图4A~图4C是表示拆装架20的图。图4A是拆装架20的立体图。图4B是拆装架20的正视图。图4C是拆装架20的侧视图。在该拆装架20的第一抵接面20a上,在与设于固定架10的第一卡止部11相对的位置以突出的方式与拆装架20 —体地设有第一爪部21。在第二抵接面20b上,在与设于固定架10的第二卡止部12相对的位置以突出的方式与拆装架20 —体地设有第二爪部22。在第三抵接面20c上,在分别与设于固定架10的第三卡止部13及第四卡止部14相对的位置以分别突出的方式与拆装架20 —体地设有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
[0045]上述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在托架2位置的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的轴向上分开设置。这些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在供给配管Pl和排出配管P2之间设于与固定架10抵接的第三抵接面20c上。即,在供给配管Pl和排出配管P2之间设有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
[0046]在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的前端部分别一体形成有钩部21a、钩部22a、钩部23a及钩部24a。各钩部21a、钩部22a、钩部23a及钩部24a分
别插入固定架10的各第--^止部11、第二卡止部12、第三卡止部13及第四卡止部14时,
将拆装架20卡止于固定架10上。
[0047]设于第一爪部21的钩部21a及设于第二爪部22的钩部22a以拆除方法相互相反的方式形成。即,第一爪部21以在图4C中向上方移动时解除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的卡止状态的方式形成,第二爪部22以向下方移动时解除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的卡止状态的方式形成。这样,第一爪部21的钩部21a和第二爪部22的钩部22a朝向不同的方向。另外,设于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的钩部23a及钩部24a以向相同方向移动时解除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的卡止状态的方式形成。即,在图4C中,以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向右侧方向移动时解除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的卡止状态的方式形成。
[0048]将上述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沿着与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剖切时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状。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分别以只向其长方形的短边方向挠曲的方式构成。第一爪部21及第二爪部22以将托架2向上述的分割线L的方向(图4C中为上下方向)挠曲的方式设于拆装架20上。另外,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以成为与第一爪部21及第二爪部22的挠曲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4C中为左右方向)的方式设于拆装架20上。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设为与第一爪部21及第二爪部22的挠曲方向正交的方向,但也可以以直角以外的角度交叉。
[0049]在该拆装架20的第一爪部21的右侧(参照图4C)设有第一插入突部25,在第二爪部22的右侧设有第二插入突部26。第一插入突部25插入在固定架10上设置的第一插入孔15。第二插入突部26插入在固定架10上设置的第二插入孔16。这些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的前端位置以比各第一爪部21及第二爪部22的钩部21a及钩部22a稍突出的方式形成。
[0050]另外,在该拆装架20的第一抵接面20a及第三抵接面20c之间设有第一固定部27,在第二抵接面20b及第三抵接面20c之间设有第二固定部28。第一固定部27具有使供给配管Pl的截面的半圆部分插入的压陷肋27a (压陷部)。第二固定部28具有使排出配管P2的截面的半圆部分插入的压陷肋28a (压陷部)。该压陷肋27a、28a也可以设于在固定架10上设置的第一固定部17及第二固定部18。
[0051]另外,如图2B所示,在该拆装架20上设有加强肋29a。利用该加强肋29a能够充分承受向固定架10安装时的应力。另外,利用加强肋29a能够稳定且牢固地保持由固定架10夹持的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
[0052]另外,在拆装架20上设有配置于比第四爪部24更靠车厢侧的抵接肋29b (止动部)。该抵接肋29b限制拆装架20的移动,以在从发动机室侧推压例如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时,不使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以边界部(即,第一边界部2a、第二边界部2b及第三边界部2c)为中心进行转动。利用该抵接肋2%,即使在压入拆装架20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托架2以边界部为界而裂开。
[0053]另外,在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上设有凸缘部IOd及凸缘部20d。这些凸缘部IOd及凸缘部20d通过相对于固定架10固定拆装架20而一体化,且从车厢侧与将车厢和发动机室分隔开的分隔壁K (参照图2C)抵接。另外,上述的第四爪部24配置在比这些凸缘部IOd及凸缘部20d更靠车厢侧的位置。
[0054]为了使用上述托架2将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固定于壳体I上,在固定架10的第一固定部17插入供 给配管P1,并且在第二固定部18插入排出配管P2。接着,使拆装架20的第一插入突部25与固定架10的第一插入孔15相对且使第二插入突部26与第二插入孔16相对,使拆装架20向固定架10侧移动。由此,拆装架20被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导向及定位且向固定架10移动。
[0055]通过上述移动,拆装架20的第一爪部21插入固定架10的第--^止部11,第二爪
部22插入第二卡止部12,第三爪部23插入第三卡止部13,而且,第四爪部24插入第四卡止部14。另外,当移动拆装架20时,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与设于第一固定部27及第二固定部28的压陷肋27a及压陷肋28a抵接,因此,当对抗该抵接进行推压时,压陷肋27a及压陷肋28a变形,并且第一爪部21与第一卡止部11卡止,第二爪部22与第二卡止部12卡止,第三爪部23与第三卡止部13卡止,第四爪部24与第四卡止部14卡止。
[0056]由此,供给配管Pl由固定架10的第一固定部17和拆装架20的第一固定部27牢固地夹持,排出配管P2由固定架10的第二固定部18和拆装架20的第二固定部28牢固地夹持。其结果,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固定于壳体I上。需要拆除安装于固定架10的拆装架20时,在第一卡止部11、第二卡止部12、第三卡止部13及第四卡止部14上分别设有使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的前端露出的窗口,因此,能够简单地拆除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
[0057]根据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在用于卡扣固定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的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第一卡止部11、第二卡止部12及第三卡止部13的基础上,还具备用于卡扣固定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的第四爪部24及第四卡止部14。因此,与不具备这些第四爪部24及第四卡止部14的情况相比,牢固地联接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由此,能够牢固地固定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根据这种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不进行拧固就能够固定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由此,能够简化装配工序,进而能够进一步牢固地固定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
[005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第四爪部24相对于第三爪部23沿着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的轴向分开配置。因此,从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的轴向对拆装架20作用负载时,第四爪部24成为支撑,能够防止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欲以边界部为中心裂开而进行转动。
[005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在供给配管Pl和排出配管P2之间设有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供给配管Pl和排出配管P2之间是由于例如供给配管Pl和排出配管P2的热膨胀等影响而应力最大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部位设有两个爪部(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因此,能够稳定地联接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
[00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设有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当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欲以边界部作为中心裂开的方式转动时,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成为支撑,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托架2裂开。
[006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的前端位置以比各第一爪部21及第二爪部22的钩部21a及钩部22a稍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固定架10安装拆装架20时,在使第一爪部21及第二爪部22与第一卡止部11及第二卡止部12卡止前,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的前端插入第一插入孔15及第二插入孔16。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第一爪部21及第二爪部22相对于第一卡止部11及第二卡止部12进行定位。
[00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第一爪部21的钩部21a和第二爪部22的钩部22a朝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即使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的位置关系向第一爪部21拆除的方向偏移时,第二爪部22也不会被拆除,且即使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的位置关系向第二爪部22拆除的方向偏移时,第一爪部21也不会被拆除。作为结果,能够防止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被拆除。
[00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第四爪部24配置在比这些凸缘部IOd及凸缘部20d更靠车厢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从发动机室侧推压凸缘部IOd及凸缘部20d的情况下,第四爪部24也成为支撑,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托架2裂开。
[006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设有配置于比第四爪部24更靠车厢侧的抵接肋2%。因此,当固定架10及拆装架20要以将边界部作为中心裂开而转动时,该抵接肋29b成为支撑,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托架2裂开。
[006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S中,将固定架10和拆装架20设于壳体I的车辆前方侧,且第三爪部23的钩部23a和第四爪部24的钩部24a以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因此,通过从壳体I的相反侧推压第三爪部23和第四爪部24,能够容易地拆除拆装架20。
[0066]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及其它变更。本发明不被上述的说明所限定,仅由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限定。[0067]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拆装架20上设置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以及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在固定架10上设置第一卡止部11、第二卡止部12、第三卡止部13及第四卡止部14以及第一插入孔15及第二插入孔16。也可以在固定架10上设置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以及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在拆装架20上设置第一卡止部11、第二卡止部12、第三卡止部13及第四卡止部14以及第一插入孔15及第二插入孔16,但是,如上所述地在拆装架20上设置各第一爪部21、第二爪部22、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以及第一插入突部25及第二插入突部26时,能够得到容易成形的效果。
[006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抵接面IOc上设有第三爪部23及第四爪部24,但也可以在第一抵接面IOa或第二抵接面IOb或它们双方上设置加强用爪部,而不在第三抵接面IOc上设置第四爪部24。但是,如上所述,在第三抵接面IOc上设置第四爪部24时,能够使对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的夹持力牢固。
[006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托架2固定的热交换介质用配管设为向加热芯供给的或从加热芯排出的发动机的冷却水用的供给配管Pl及排出配管P2,但也可以是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用的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通过利用相对于彼此可拆装的第一托架片和第二托架片夹持,在内设热交换器的壳体外侧固定与所述热交换器连接的配管,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部,其具有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并且在夹持所述配管时进行变形的压陷部; 多个爪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设于夹持所述固定部的两侧; 多个卡止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设于夹持所述固定部的两侧并且将所述爪部卡止; 加强用爪部,其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相对于所述爪部在所述配管的轴向分开设置; 加强用卡止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并且将所述加强用爪部卡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夹持平行的两条所述配管, 使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抵接在所述两条配管之间, 在所述两条配管之间的部位配置所述加强用爪部及所述加强用卡止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插入突部,其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 插入孔,其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并且使所述插入突部插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固定平行的两条所述配管且具有凹陷的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 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排列方向外侧的第一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所述排列方向外侧的第二抵接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第三抵接面, 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一抵接面上形成有作为所述爪部的第一爪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一抵接面上形成有卡止所述第一爪部的作为所述卡止部的第一卡止部, 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二抵接面上形成有作为所述爪部的第二爪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二抵接面上形成有卡止所述第二爪部的作为所述卡止部的第二卡止部, 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三抵接面上形成有作为所述爪部的第三爪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三抵接面上形成有卡止所述第三爪部的作为所述卡止部的第三卡止部, 进而,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三抵接面上,相对于所述第三爪部在所述配管的轴向上分开形成有所述加强用爪部,在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三抵接面上,相对于所述第三卡止部在所述配管的轴向上分开形成有所述加强用卡止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突部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一方的所述第一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 所述插入孔设于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一抵接面及所述第二抵接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设于所述壳体的车辆前方侧,所述第三爪部和所述加强用爪部的钩部以向车辆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突部的前 端比设于所述爪部前端的钩部更突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爪部的设于各爪部前端的钩部朝向不同的方向配置。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具备从车厢侧与分隔所述车厢和发动机室的分隔壁抵接的凸缘部, 所述加强用爪部配置在比所述凸缘部更靠所述车厢侧的部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止动部,其配置在比所述加强用爪部更靠所述车厢侧的部位,限制所述第一托架片和所述第二托架片以边界部为中心相对于彼此的转动。
【文档编号】F24F13/32GK104006524SQ201410061629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6日
【发明者】三上博亮 申请人:株式会社京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