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0874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



背景技术:

在能源工程领域中多年来使用尺寸非常大的设备用于冷凝涡轮机废汽或过程废汽(DE19937800A1)。风冷式冷凝器用于直接冷凝涡轮机废汽。它们可被视为风冷热交换器的一种特殊应用形式。风冷热交换器用于在化工、石化和发电工业的不同过程中借助环境空气冷却流体。热交换器主要包括热交换管,它们基于空气较差的导热性在外侧设有用于改善热传递的翅片。借助热交换器通过热传导和对流朝向冷却剂空气进行的热传递通常也被称为干式冷却。风冷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通过被焊接到平面的穿孔厚壁金属板(通常也称为管板)中被组合成所谓的束。这种束被称为翅片管束或管束。

借助蒸汽分配管路将待冷却流体输入热交换管中,蒸汽分配管路在上方焊接到管板上。冷凝液的排出和过量蒸汽的分配通过凝液收集器进行,其在下方焊接到管板上。

冷却剂空气借助抽吸式或加压式风机被运送通过热交换管束。一种常见的结构方式是所谓的屋顶结构方式。在这种结构中,加压式风扇位于屋顶形设置的热交换管束下方。屋顶形设置的热交换管束连同风扇被支撑结构支承,在此风扇被风扇桥支承。

风冷冷凝设备原则上可通过改变热交换器面积和/或改变冷却空气流量来适应废汽量或涡轮机尺寸以及运行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

为了输送冷却空气,在所有用于工业应用的风冷热交换器中使用轴流式风扇(风机),因为这种风扇适合用于在低压差下提供所需的大体积流量。

当多个热交换管束这样配置给一个或多个风扇,以致由热交换管束传送的热流和吸收此热量的冷却空气体积流处于平衡中时,根据结构方式形成几何基本模式,其也称为模块。当模块或单元依次设置(串联)时,产生所谓的多单元单排设备。由于从下方供应空气,屋顶结构方式的单元或模块也可通过并联多排屋顶式风冷冷凝器以几乎任何尺寸制造。

屋顶结构方式的重要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并联和串联各个单元制造出非常大的设备。但在屋顶结构方式中设置在热交换管束下方的风扇必须设有保护格栅用于防止坠落物体或风扇损坏。另外空气入口高度通过风扇护圈减小,空气护圈围绕风扇或风机设置以便实现定义的流动条件。因此必须相应增高支撑结构,热交换管束置放在支撑结构上。

另一缺点在于被加热的冷却空气的再循环。由于在冷凝器屋顶结构方式中热空气速度较低,因此必须围绕外侧热交换元件安装所谓的风壁,该风壁由具有风壁板的附加支撑结构构成。

此外,在屋顶结构方式中需要实现环绕的行走可能性,以便能够清洁热交换元件。

风机位于上方的V形结构热交换管束可以较低的结构高度建造,但在非自支承的热交换管束中需要极为复杂的支撑结构(DE 10323791A1)。V形结构的热交换器因此大多仅出现在具有水平热交换器(回流水冷却器、空调技术)的过程冷却器领域中。在那里结构尺寸小得多或明显更小,因此用于V形结构的支撑结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风扇也相应更小且更轻。但对于较大的设备,支撑结构就更加复杂并且到目前为止被认为不经济的。

DE 102007012539B4公开了在位于下方的风扇和屋顶形设置在风扇上方的热交换元件的情况下将一个框架状的风扇区支承在数量减少的支柱上,以便减少钢结构成本。在每个风扇区下方设置至少一个垂直于风扇区延伸的立柱形式的支柱,在立柱上方连接有相对于风扇区和立柱倾斜延伸的顶端支撑,所述顶端支撑向风扇区的角延伸。风扇本身支承在风扇区上。

通过US 8,235,363B2一种热交换器组件归入现有技术,其中,冷却塔由热交换管束组合而成,尤其是形成六边形结构。风扇位于管束上方。多个这种塔模块可并排设置。但并排设置的模块相互接触的表面不参与热交换。风扇支承在中央支柱上。在塔的上端部上设有桥,该桥通过端侧支柱支撑在地面上。支承结构因此具有包括三个支柱的桥形式。缺点在于,对于每个模块都需要相对复杂的钢结构并且需要极为复杂的蒸汽分配管路。对于每个单元都需要三个基座用于三个支柱。此外,各个模块也不能串联和并联用于建造更大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任何涡轮机尺寸的蒸汽冷凝设备,其在支承的支撑架方面允许降低材料消耗以及减少安装成本。

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来解决。

本发明的有利扩展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包括管束,所述管束以其上端部连接到蒸汽分配管路上并且以其下端部连接到凝液收集器上。因此蒸汽从上向下穿流管束。在此管束V形设置,使得一对管束的蒸汽分配管路比一对管束的凝液收集器以较大的间距延伸,凝液收集器设置在V形结构的位于下部的顶部区域中。

在一对管束上方在蒸汽分配管路之间的区域中设置至少一个风扇。包括V形设置的管束、设置在管束对上方的风扇、上部区域中相配的蒸汽分配管路和下部区域中的凝液收集器的几何基本模式在下面也称为单元或模块,其是指这样的单元,在其中由管束传送的热流和吸收此热量的冷却空气体积流处于平衡中。

一个特殊特征在于,风扇由中央支柱支承,该支柱从风扇延伸至顶部。也就是说,中央支柱贯穿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从下向上向风扇方向增宽。

管束本身支承在支撑托架上,该支撑托架沿顶部的纵向方向延伸并且与中央支柱连接。中央支柱因此不仅吸收风扇的负荷,而且也通过支撑托架吸收管束以及支撑托架本身的负荷。

此外,管束是自支承的。这意味着,管束不需要附加支撑结构,以便例如抗弯地支撑管束。只要管束在其下端部区域中、即在顶部区域中具有支座并且另外在其上端部区域中被固定即可。彼此相邻的管束例如可通过一个共同的蒸汽分配管路相互连接。

风扇是相对重的构件,在本发明范围中“风扇”不仅理解为驱动单元而且也理解为与之连接的传动单元和风扇叶片本身。风扇单元对于冷凝设备总重量的贡献很大。为了减少管束的负荷,风扇的重量并不通过风扇托架或风扇平台——其又支承在管束上——传递,而是该重量直接导入支柱中。支柱本身是中央支承构件,其还通过支撑托架附加地承受自支承管束的重量以及设置在管束上侧或下侧的凝液收集器和蒸汽分配管路的重量。

总之,这种单元或这种模块的总重量可通过一个唯一的支柱导入安装面中、尤其是地面中。不需要为每个单元设置多个基座或支柱。应注意,通常多个这种模块串联或并联使用。单元或模块因此可相互侧向支撑。较大的设备也可通过多个模块或单元以及多个中央支柱获得其稳定性。优选至少四个模块的单元以方形布置结构安装。

当中央支柱竖直地在风扇下方延伸至支撑托架时,风扇或风扇组件的重力可特别有效地被导走。本发明并不排除出于空气导流原因或出于静力学或设计原因中央支柱并不从风扇中央向下延伸,但中央解决方案被认为是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中央支柱优选也具有下区段,该下区段在支撑托架下方延伸至设备安装面。支柱因此包括两个区段,它们受到不同程度的负荷。上区段在由管束限定的、三棱柱形区域内支承风扇或风扇组件。中央支柱的下区段还附加地支承管束以及供应和排放管路的重量。为了使整个系统保持在平衡状态中,该系统关于中央支柱优选对称地设置。也就是说,支撑托架优选一样长。

在设置至少三排模块时,可设置横向于排延伸的横向支架。模块支承在横向支架上。横向支架在此优选由中央支柱的下区段支承。

这样确定横向支架的尺寸并设置它们,使得所需具有延伸至安装面的下长度区段的支柱少于总体存在的支柱。例如横向支架和安装面之间可仅通过每隔一排模块的支柱来连接。当延伸至安装面的支柱并非边缘侧的支柱排时,则例如五排模块可支承在第二和第四排下方的两个支柱上。因此排数为n时,仅需n-3个支柱用于支撑在安装面上。

但本发明不排除横向支架被横向支架支撑体支承,该横向支架支撑体不与中央支柱的下长度区段重合。这种相对于中央支柱的纵轴线偏移的横向支架支撑体可附加或代替中央支柱的下区段设置。优选横向支架支撑体的数量少于模块中央支柱的数量。

被视为特别适宜的是,在多排V形结构的管束的情况下彼此相邻的管束以其上端部连接到一个共同的蒸汽分配管路上。由此各个单元可更加靠近地并排设置。管束沿水平方向相互支撑。不需要附加垂直支撑蒸汽分配管路。可简单地补偿管束的热长度变化。

彼此相邻的管束也可被称为屋顶形结构或屋顶排(Dachreihe)。相应外侧的管束不需要通过另一管束在外侧被支撑。所述管束可通过撑杆与相邻的内侧管束连接。拉力和压力借助撑杆通过相邻单元被导走。

外侧管束连接到自身的蒸汽分配管路上。外排蒸汽分配管路的横截面可选择得小于内侧蒸汽分配管路的横截面。

包围风扇的风扇护圈的密封和支撑借助次级支撑结构实现。次级支撑结构支承并且尤其是包括封闭的壁。这些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管束V形结构的端侧或三角侧的终端。次级支撑结构尤其是包括支承构架,其由各个撑杆构成。次级支撑结构构造成自支承的。次级支撑结构又支撑在初级支撑结构上、即在那里支撑在支撑托架上。初级支撑结构还包括中央支柱。对于次级支撑结构而言,支柱尤其是沿水平方形的对中装置,由此风扇护圈同心于风扇设置。次级支撑结构不支承管束的负荷,而是主要用于密封三棱柱形内部空间并且提供支承风扇护圈的底座。次级支撑结构可以是珩架结构,在其中撑杆具有支承功能并且设置其上的护板元件具有密封功能。但次级支撑结构也可具有自支承的面状支承元件,其例如由纤维增强塑料、尤其是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风扇护圈可由与支承元件相同的材料制成。风扇护圈可以是风扇外罩的材料一致的组成部分,风扇外罩构成单元的上终端。三角形侧壁可具有维护口。

由于这种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通常仅结合发电厂或相应大的工业设备使用,因此通常多个模块相互组合成整体冷凝设备。因此在模块结构方式中可以与单个模块中不同的方式吸收负荷。因此在有利的扩展方案中规定,沿顶部纵向方向相邻的支柱和/或彼此相邻的V形管排的支柱在支撑托架下方至少在其长度的部分区域上以与水平面成非90°的角度延伸。换言之,相应中央支柱以其下区段虽然延伸至地面或者说下部结构,但并非必须竖直延伸。

唯一一个顶部的支柱、即唯一一排支柱可相互接近,使得支柱可支承在一个共同的基座上。但也可想到,不同V形结构排的相邻支柱相互接近并且也支承在一个共同的基座上。因此分别由两个支柱构成的各组或甚至分别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各组可相互组合并且支承在一个共同的基座上。因此尤其是在模块的方形结构中可在特定条件下减少用于支承整个冷凝设备的花费。

当基座或支座未垂直设置在风扇下方时,产生水平力,该水平力必须被吸收。为此相邻的支柱和/或管束和/或支撑托架可通过撑杆彼此连接。具体布置取决于水平力的大小和定向并且最终也依据支柱和基座的设计及位置。

支撑托架尤其是连接到支柱上的自支承悬臂,其与树干上的树枝类似。支撑托架本身相对于安装面不附加地支撑。支撑在支撑托架上的力仅通过中央支柱吸收并且向下导走。为了减小与支柱的连接区域中的力矩载荷,可设置尤其是绳或杆形式的支承装置,该支承装置尤其是固定在支撑托架的远端上并且从支柱的上端部延伸至下面的支撑托架。

支柱和/或支撑托架可至少部分由珩架构成。支柱可基于其负荷曲线可在其上区段中不同于其下区段地构造。

支柱可至少部分构造成管状的,其可以是混凝土支撑管亦或钢管。管状支柱的优点在于,支柱本身可构成通道用于将冷却空气从下向上导向风扇的驱动单元。在珩架形式的支柱的情况下,可将通道安装在珩架结构中,以便以类似方式将冷却空气从下向上导向风扇的驱动单元。此外,可设置鼓风机用于通过通道吸入或压入冷却空气。

这种鼓风机仅在风扇抽吸压力不够时才需要。

在本发明范围中可想到,风扇的传动机构和驱动装置设置在支撑托架下方、即在管束的支座下方设置在中央支柱中或上并且通过极长的驱动轴与风扇连接。

在中央支撑风扇组的情况下,中央支柱允许直接接近,从而可对风扇组进行维护。管状或塔状支柱可设有相应的攀爬辅助装置。

在顶部区域中可安装可行走的清洁平台,使得各个管束都便于接近和维护。

本发明所基于的结构和V形设置的热交换器的多排组合允许在设置抽吸式风扇的情况下特别经济地制造任何所需尺寸的蒸汽冷凝设备。

与屋顶结构方式和设置在下方的风扇相比,通过提供附加的吸气表面可显著降低所需的空气进入高度并且由此实现更低成本的支撑结构。

通过较低的结构高度还可减少引导蒸汽的管路长度。由于在此可使用极大的管路横截面,因此差异十分明显。

与屋顶结构方式(屋顶型冷凝器)相比,通过省却风扇保护栅格和风扇支承桥可产生较少的空气侧压力损失和因此较低的设备功率需求。

与屋顶结构方式相比,通过省却风壁和风扇支承桥可减少设备的材料需求。由此也可减少设备的部件数量和因此结构及安装成本。

通过设置中央支柱进一步减少了用于初级支撑结构和风扇支撑的材料成本。

通过仅借助撑杆彼此连接的自支承管束,可省却否则在垂直管束的V形结构中所需的支撑结构。

通过省却风扇支承桥可为风扇实现更均匀的流动条件和更佳的工作条件,其可减少风扇和传动机构的磨损。

通过本发明所基于的设有中央支柱的结构可减小设备的安装面。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中所示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如下:

图1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第一侧视图;

图2为图1设备的第二视图;

图3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俯视图;

图4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侧视图;

图5为图4设备的第二侧视图;

图6为图4设备的单个模块的透视图;

图7为图6模块的俯视图;

图8为模块支撑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9为图8模块的侧视图;

图10为图8和9模块的另一侧视图;

图11为图8至10模块的俯视图;

图12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13为根据图12的设备的侧视图;

图14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第一侧视图;

图15为图14设备的第二视图;

图16为图14和15设备的俯视图;

图17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侧视图;

图18为图17设备的第二视图;

图19为图17和18设备从上方的俯视图;

图20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第一侧视图;

图21为图20设备的第二视图;

图22为图20和21设备从上方的俯视图;

图23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4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5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1。该设备1纯示意性示出和仅旨在说明设计原理。设备1包括管束2,所述管束以其上端部3连接到蒸汽分配管路4上。管束2以其下端部5分别连接到凝液收集器6上。管束2V形设置,使得一对管束2的蒸汽分配管路4比凝液收集器6以更大的水平间距延伸。凝液收集器6在图1的显示中沿位于下部的顶部7的纵向方向延伸到图平面中。在管束2对上方在蒸汽分配管路4之间的区域中设有至少一个风扇8。“在蒸汽分配管路之间”并不意味着风扇8必须位于与蒸汽分配管路4相同的高度上。但在俯视图(图3)中可以看到,单个风扇8在安装面的投影中始终位于蒸汽分配管路4之间。

风扇8支承在中央支柱9上,该支柱从风扇8延伸至顶部7。支柱9越过下端部5和凝液收集器6延伸向安装面10方向,支柱9支承在该安装面上。支柱9的上区段11因此主要支承风扇8或者说包括未详细示出的风扇传动机构和风扇驱动单元的风扇组。支柱9的下区段12还附加地支承管束2,所述管束2支承在支撑托架13上,该支撑托架沿顶部7纵向方向延伸。

支撑托架13较窄并且仅如需要那么宽。支撑托架13仅用于承受来自管束2和连接其上的管路、即蒸汽分配管路4和凝液收集器6的力。在支撑托架13的高度上不存在如屋顶结构方式中那样的封闭平台。

这种包括热交换器和风扇的单元在下面被称为模块14。图1示出多个相同构造的模块14。在本实施例中设有四个模块14。该结构也可称为VVVV结构,其可以该形式任意延长。

图2示出第二侧视图,四个这种模块14依次串联并且通过一个共同的蒸汽分配管路4供应。

在两个模块14之间延伸的蒸汽分配管路4分别供应彼此相邻的管束2(图1)。相邻的管束2在该区域中设置成A形或屋顶形的。它们在蒸汽侧彼此连接。但在下端部5区域中各个管束2通入分开的凝液收集器6中。仅边缘侧管束2通过自身的蒸汽分配管路4连接到蒸汽供应装置上。图1还示出,出于静力学原因边缘侧管束2在其上端部3区域中通过水平作用的撑杆15与相邻的管束2连接。由此外侧管束2被固定。相反,内侧管束2无须相互牵拉。它们相互支撑并且尤其是通过其未详细示出的管板在蒸汽分配管路4区域中相互耦合。

图2示出图1结构的侧视图。总体上图1必须是4x4模块14结构。例如在图3中示出两排16模块14。排16的数量以及排16沿顶部7方向的长度均可增加。

可以看出,中央支柱9在顶部7区域中垂直设置在风扇8下方并且相应于模块14数量仅需8个支柱9用来支撑整个设备1。

图1至3中引入的附图标记也保留于其它附图中用于标记功能相同的元件。

图4和5示出冷凝设备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的其它细节。与图1至3不同,附图中未示出管束并且取而代之示出次级支撑结构17,该次级支撑结构在下面将参考图6至7来说明。

图4的设备1的构造非常类似于图1和2的设备构造。可以看到支柱9,其具有分别构造成格构梁形式的下区段12。上区段11连接到下区段12上,上区段以中央管的方式延伸至风扇底座18上,该风扇底座是次级支撑结构17的组成部分。在风扇底座18上方设有蒸汽分配管路4。

参考图5可以看出,蒸汽分配管路4的直径朝向一个方向阶梯状减小。蒸汽越来越向下通过各个管束2导走。因此蒸汽分配管路4的横截面也可连续或阶梯状减小。图5的侧视图示出,各个模块14的支撑托架13构造相同并且构造为格构梁。它们沿顶部7指向相反方向。支撑托架位于次级支撑结构17下方,次级支撑结构在支撑托架13上方延伸至蒸汽分配管路4。

在图6中可以看到次级支撑结构17的结构。它们包围模块14的三棱柱形内部空间。次级支撑结构17的两个支腿平行于管束2延伸。支腿支承风扇底座18,风扇底座18构成次级支撑结构17的上部终端。内部空间的各三角形端侧也被珩架结构的次级支撑结构17跨接。

风扇底座18支承未详细示出的风扇护圈,该风扇护圈出于空气导流原因包围风扇的风扇叶片。总之整个模块14如图6所示包括自支承构件。次级支撑结构17借助其珩架式结构和风扇底座18自支承。蒸汽分配管路4支承在自支承管束2上。前方的蒸汽分配管路4比后方的蒸汽分配管路4具有较小的直径。这是因为后方的蒸汽分配管路4设置用于供应另外的模块的管束2。前方的蒸汽分配管路4仅供应所显示的管束2。支撑托架13也与中央支柱9一样是自支承的。因此总体上可提供具有减少的材料成本和更高的加工深度的预制组件,其可以更少的安装成本现场安装。

图7以俯视图示出图6的模块。为清楚起见缩短地显示下方的蒸汽分配管路4。风扇底座18具有在角部区域中的加固部以及具有撑杆21,所述撑杆从两个支腿的上边缘延伸至中央支柱9。通过撑杆21使风扇底座18对中。未示出的是次级支撑结构17在其三角形端面区域中基本上不透风地被覆盖。

图8至10的实施例与图4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中央支柱9在其下区段12中不构造为珩架,而是管状的。其上区段11也构造成管状的。中央支柱9由此可以被称为管状桅杆。但基于不同的负荷情况,在支撑托架13上方存在直径减小。支柱9在其上区段11上比在其下区段12中构造得较细。此外,支撑托架13通过支承装置19与支柱9的上端部20连接。支撑托架13由此受到较少的弯曲负荷。因此可减少支撑托架13的结构高度,尤其是在与中央支柱9的连接区域中(图9)。

图10以另一侧视图示出,虽然各两个支承装置19在支柱9上端部20区域中汇合,但在支撑托架13区域中引导至支撑托架13的外角处并且因此与顶部7间隔开地延伸。这改善了支撑托架13在顶部7方向上的抗扭刚性。顶部7的轴线延伸到图10的图平面中并且位于从支柱9的较粗下区段12到支柱9的较细上区段11的过渡区域中。

图10示意性示出次级支撑结构17的结构,该次级支撑结构限定大致三棱柱形的内部空间并且在上部区域中支承风扇底座18。在本实施例中风扇底座18构造成正方形的并且具有在风扇底座18平面中延伸的珩架撑杆,其具有在风扇底座18的角部区域中的对角加固部。撑杆数量尽可能少,以便尽可能减小空气阻力。为了相对于中央支柱9的上端部对中风扇底座18仅设置四个撑杆21,借助所述撑杆风扇底座18沿水平方向与支柱9连接。

图12的实施方式与图8至11的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支柱9在其下区段12区域中构造为管,该管比图8的实施例具有较大的直径。在此尤其是可涉及混凝土管。与图8至9的实施例不同,该下区段12也不延伸穿过支撑托架13。支撑托架13支承在下区段12上。因此上区段11也并非开始于支撑托架13上方,而是开始于支撑托架13的下高度区域上。这归因于支柱9的不同材料组成。支柱9因此并非必须是材料一致的一体构件。其不仅可以构造成多件式的,也可由不同材料组成。支柱9因此可以是混合构件,其在下区段12中由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制成并且在其上区段11中由格构状结构或管结构形式的钢制成。关于尤其是在图13中可见的牵拉装置19参见图8至11的说明。

图14的实施例与图1的实施例极为相似,因此可参考那里引入的附图标记以及那里的说明。唯一的区别在于,支柱9的下区段12与水平面H成非90°角的角度W设置。具体而言,水平面通过安装面10定义或通过各个模块14支撑托架13所在的平面定义。在本实施例中彼此相邻排16的下端部22(图16)支承在一个共同的基座23上。角度W在此横向于排16的纵向延伸测得。图15示出支柱9还与水平面H成90°角度W1设置。

与此不同,图17的实施例示出支柱9在朝向各排16端面的视向上与水平面H成90°角度W1设置。图17示出支柱9的下区段12与水平面H形成不等于90°的角度W(图18)并且如图14的实施例汇合在一个共同的基座23上。图19示出所述基座23直接设置在模块14排相应顶部7的下方。在该结构中仅需四个中央基座23来支承总共八个模块14。

最后,图20示出一种实施例,在其中支柱9以其下端部22不仅在顶部7方向上而且也在横向于顶部7的方向上与水平面H成不等于90°的角度W。因此对于四个模块14仅需一个唯一的中央基座23,如在图22中可见。因此图3的整个结构只需支承在两个基座23上。在三排或四排16结构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基座点,以便使结构总体上更加稳定。

在图14至23中没有显示用于加固初级和次级支撑结构的附加支撑物。图23示出一种可能示例,各个支柱9如何通过侧向撑杆24与相邻的支柱9连接。这些撑杆24可相互交叉设置并且从支柱9的下端部22延伸至支撑托架13或支撑托架的区域中。连同管束2上部区域中的撑杆15以及支撑托架13区域中的撑杆25形成珩架状加固的联接体,其也可在相对少的材料成本下吸收高的横向风荷载。

图24示出一种替代实施例,其省却交叉撑杆24(图23)。在管束2上部区域中设置撑杆15并在支撑托架13区域中设置附加的水平撑杆25。通过水平作用的撑杆25和自支承的管束2基于三角形结构形成本身抗扭的珩架,其能够吸收极高的负荷。

图25示出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中横向于模块14的排设置附加的横向支架26。该横向支架26从下面接合所有模块14。横向支架属于初级支撑结构。横向支架位于支撑托架13的高度上。支撑托架13与在其它实施例中一样沿顶部7方向延伸并且因此延伸到图平面中。在该示意图中支撑托架13位于横向支架26的上边缘上。每隔一个模块14的支柱9延伸穿过横向支架26。另一模块14的支柱9仅具有上区段11。边缘侧排16的支柱9没有下区段。边缘侧排16通过横向支架26被相邻的内侧排16的支柱9支承。因此,对于总共七排16仅需三个具有下区段12的支柱9,其延伸至安装面10。

管束2以未示出的方式这样构造,使得设备1具有至少一个直流冷凝器(在其中蒸汽和冷凝液在相同的方向上流动)和至少一个逆流冷凝器(分凝器),在其中冷凝液逆着蒸汽流动。逆流冷凝器连接到上部抽吸室上。

附图标记列表

1 用于冷凝蒸汽的设备

2 管束

3 管束的上端部

4 蒸汽分配管路

5 管束的下端部

6 凝液收集器

7 顶部

8 风扇

9 中央支柱

10 安装面

11 中央支柱上区段

12 中央支柱下区段

13 支撑托架

14 模块

15 撑杆

16 排

17 次级支撑结构

18 风扇底座

19 支承装置

20 中央支柱上端部

21 撑杆

22 中央支柱下端部

23 基座

24 中央支柱之间的交叉撑杆

25 撑杆

26 横向支架

W 角度

W1 角度

H 水平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