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086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尤其是涉及一种对设在天花板处的室内机组的制热运转时的气流进行控制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将空调对象空间分为周边区和内区来进行空气调节的分区空调中,根据周边区的空调负荷不同而改变运转模式的空调装置已广为人知(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采用的是落地式室内机组。如果对空调对象空间制热时周边区的空调负荷较大,该空调装置就会从室内机组的上出风口送出空气,待周边区的空调负荷降低后向下送出空气,温暖脚部空间。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04-02894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虽然在检测周边区的负荷后向上送出空气,但此时也向整个周边区送出调节好的空气,因此,当周边区中的空调负荷存在偏差时,难以高效率地进行空气调节。

一般而言,设置在天花板处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制热运转时向下送出调节好的空气,温暖内区并将该暖气供往周边区。然而,上述气流控制方式存在如下问题:由室内机组向下送出的暖气的一部分未到达周边区便开始上升,导致供往周边区的暖气减少,因此出现室内温度不均现象。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制热运转时高效率地对包括周边区在内的整个空调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并抑制室内温度不均现象。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为前提,其包括设在空调对象空间R的天花板U处的机壳20,在该机壳20上设有出风口24、25,该出风口24、25能在水平送风模式下向多个送风方向送出空气。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包括:负荷检测部71,其用于对空调对象空间R的周边区中,制热运转时空调负荷相对较大的高负荷区域和空调负荷低于该高负荷区域的低负荷区域进行检测;风量调节部50,其用于在水平送风模式下进行风量调节运转,在该风量调节运转下,使向所述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向所述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少;以及运转控制部70,其包括风量控制部72,该风量控制部72对所述风量调节部50的风量调节运转进行控制。所述水平送风模式是指在室内向近于水平的方向(也包括向略偏下的方向送出空气的情况)送出空气的模式,该模式保证送出的空气能够到达离室内机组11较远的地方。

在该第一方面中,制热运转时在水平送风模式下进行风量调节运转后,向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就会比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少。反而言之,向高负荷区域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就会比向低负荷区域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多。像这样,在水平送风模式下送出空气的状态下,高负荷区域的温度低于低负荷区域,向高负荷区域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就会相对较多,因此,在本发明中,暖气首先被供往周边区中的高负荷区域,高负荷区域的温度就会升高。其结果是,低负荷区域和高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会变小。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如下,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控制部72进行如下控制:在所述水平送风模式的风量调节运转时,使向所述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在向所有方向均匀送出空气的运转时的风量多。

在该第二方面中,在风量调节运转时使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在向所有方向均匀送出空气的运转时的风量多,因此由室内机组送出的暖气就会可靠地供往高负荷区域。因而能够可靠地缩小低负荷区域与高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如下,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调节部50由设在所述出风口24、25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所述风量控制部72在所述风量调节运转时,通过调节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的角度,对向所述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出风口24、25的开口缘部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面积进行限制,使该间隙面积比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出风口24、25的开口缘部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面积小。

在该第三方面中,在风量调节运转时,利用风量控制部72对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的角度进行调节,由此,对向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出风口24、25的开口缘部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面积进行限制,使该间隙面积比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出风口处的间隙面积小,通风阻力就会增大。这样一来,向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就会减少,向高负荷区域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就会增多。此外,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就会比在向所有方向均匀送出空气的运转时的风量多。因此,低负荷区域与高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就会可靠地减小。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如下,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转控制部70构成为能够从多个送风模式(如水平送风模式和下送风模式)中选择所述水平送风模式。

在该第四方面中,能够从多个送风模式中选择水平送风模式,并在该水平送风模式下进行所述风量调节运转,因此,如果在其他模式下进行运转时,周边区中的高负荷区域的负荷增大到规定值以上,则根据需要进行水平送风模式的风量调节运转,就能够缩小低负荷区域与高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如下,在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部73,其用于让用户输入所述空调对象空间R有无壁面W这一信息,所述风量控制部72用于进行如下控制,即,在所述水平送风模式的风量调节运转时,将送出空气的方向限定到有壁面W的方向上。

在该第五方面中,用户将有无壁面W这一信息输入输入部73,由此能够将送风方向限定到有壁面的方向上来进行风量调节运转。即使向无壁面的方向送出空气,在空调对象空间R中也不会产生循环气流,但向有壁面的方向送出空气就会产生循环气流,空调对象空间R的温度就会均匀。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负荷检测部71能够在空调对象空间R的周边区中,对制热运转时空调负荷相对较大的高负荷区域和空调负荷低于该高负荷区域的低负荷区域进行检测。并且,在水平送风模式下,利用运转控制部70的风量控制部72对风量调节部50进行控制,由此进行风量调节运转,使向所述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向所述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少,因此能够缩小高负荷区域与低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所以,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偏差就会减小,从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制热运转。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风量调节运转时使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在向所有方向均匀送出空气的运转时的风量多,因此,能够可靠地缩小低负荷区域与高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从而进一步减小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偏差,而且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制热运转。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对风向调节叶片51的角度进行调节,由此,在风量调节运转时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会比在向所有方向均匀送出空气的运转时的风量多,且易于实现该构成:在风量调节运转时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在向所有方向均匀送出空气的运转时的风量多。因此易于实现以下构成:减小空调对象空间的温度偏差,高效率地进行制热运转。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能够从多个送风模式中选择水平送风模式。并且,在其他运转模式下周边区中的高负荷区域的负荷增大到规定值以上时,如果选择水平送风模式就能够进行风量调节运转,从而能够缩小低负荷区域与高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之后,能够选择水平送风模式以外的模式(如下送风模式)进行运转。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用户将有无壁面W这一信息输入输入部73,由此在风量调节运转时能够仅向空调对象空间中产生循环气流的方向送出空气,因此室内温度偏差减小,运转效率也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图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立体图。

图3是拆下顶板后从上方观察到的室内机组的俯视简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剖开的室内机组11的剖视简图。

图5是室内机组的仰视简图。

图6(A)是将风向调节叶片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组的局部剖视图;图6(B)是将风向调节叶片设定到下送风位置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组的局部剖视图;图6(C)是将风向调节叶片设定到限制送风位置的状态下的室内机组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示出室内的室内机组的布置例的立体图。

图8(A)是示出图1的室内机组在水平送风模式下向四个方向送出空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B)是示出图1的室内机组在水平送风模式下向两个方向送出空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进行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控制后,房间纵剖面中的暖气流向和温度分布情况的图。

图10是示出利用现有技术进行下送风后,房间纵剖面中的暖气流向和温度分布情况的图。

图11(A)是示出在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控制后,房间横剖面中的温度分布情况的图;图11(B)是示出在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气流控制后,房间横剖面中的温度分布情况的图。

图12(A)是示出在供给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控制后,房间横剖面中的温度分布情况的图;图12(B)是示出在供给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现有技术进行气流控制后,房间横剖面中的温度分布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用于室内制冷和制热的空调装置1有关。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包括设在室外的室外机组10和设在室内的室内机组11。室外机组10和室内机组11由两根连接管2、3互相连接起来。这样一来,在空调装置1中,就构成了制冷剂回路C。在制冷剂回路C中,填入的制冷剂进行循环,由此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

〈制冷剂回路的构成〉

在室外机组10中,设有压缩机12、室外换热器13、室外膨胀阀14、和四通换向阀15。压缩机12对低压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喷出。在压缩机中,涡旋式或回转式等压缩机构由压缩机电机12a驱动。压缩机电机12a构成为在变频器控制下转速(运转频率)可变。

室外换热器13是翅片管式换热器。在室外换热器13旁边,设有室外风扇16。在室外换热器13中,由室外风扇16送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16由受室外风扇电机16a驱动的轴流风扇构成。室外风扇电机16a构成为在变频器控制下转速可变。

室外膨胀阀14由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构成。四通换向阀15包括第一到第四阀口。在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阀口连接到压缩机12的喷出侧,第二阀口连接到压缩机12的吸入侧,第三阀口连接到室外换热器13的气侧端部,第四阀口连接到气侧常闭阀5上。四通换向阀15在第一状态(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与第二状态(图1中虚线所示的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一状态下的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接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接通。在第二状态下的四通换向阀15中,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接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接通。

两根连接管由液连接管2和气连接管3构成。液连接管2的一端连接到液侧常闭阀4上,其另一端连接到室内换热器32的液侧端部。气连接管3的一端连接到气侧常闭阀5上,其另一端连接到室内换热器32的气侧端部。

在室内机组11中,设有室内换热器32和室内膨胀阀39。室内换热器32是翅片管式换热器。在室内换热器32旁边,设有室内风扇31。如后述,室内风扇31是由室内风扇电机31a驱动的离心风扇。室内风扇电机31a构成为在变频器控制下转速可变。室内膨胀阀39连接到制冷剂回路C中室内换热器32的液端部侧。室内膨胀阀39由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构成。

〔室内机组〕

图2~图5示出室内机组11的构成例。室外机组10设在空调对象空间即室内空间R外,室内机组11通过连接管2、3与室外机组10相连,由此,室内机组11与室外机组10一起构成空调装置1。空调装置1用于进行室内空间R内的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本例中,室内机组11构成为天花板嵌入式,且包括室内机壳20、室内风扇31、室内换热器32、接水盘33和喇叭口34。室内机壳20设在室内空间R的天花板U处,由机壳主体21和装饰板22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室内机组11的立体简图,图3是拆下顶板21a后从上方观察到的室内机组11的俯视简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剖开的室内机组11的剖视简图,图5是室内机组11的仰视简图。

〈机壳主体〉

室内空间R的天花板U处形成有开口,机壳主体21以插入该开口中的方式而设。机壳主体21形成为下表面敞开的近似长方体箱形,包括顶板21a和四块侧板21b。其中,顶板21a呈近似正方形板状,四块侧板21b从顶板21a的周缘部延伸到下方且呈近似矩形板状。机壳主体21内装有室内风扇31、室内换热器32、接水盘33和喇叭口34。而且,在四块侧板21b中的一块侧板21b上形成有通孔H,其供室内制冷剂管P插入,室内制冷剂管P用于连接室内换热器32和连接管2、3。

〈室内风扇〉

室内风扇31布置在机壳主体21的内部中央处,将从下方抽吸进来的空气送往旁侧。在本例中,室内风扇31由离心风机构成,且由位于机壳主体21的顶板21a中央处的室内风扇电机31a驱动。

〈室内换热器〉

室内换热器32以弯折制冷剂管道(传热管)而包围室内风扇31的方式而设,其内部设有传热管(省略图示),在该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吸入机壳主体2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内换热器32由翅片管式换热器构成。室内换热器3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来冷却空气,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散热器)发挥作用来加热空气。

〈接水盘〉

接水盘33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较薄的近似长方体状,布置在室内换热器32的下方。在接水盘33的中央部形成有吸气通路33a,在接水盘33的上表面形成有接水槽33b,在接水盘33的外周部形成有四个第一排气通路33c和四个第二排气通路33d。吸气通路33a沿上下方向贯穿接水盘33。接水槽33b以俯视时包围吸气通路33a的方式延伸成环状。四个第一排气通路33c以俯视时包围接水槽33b的方式分别沿接水盘33的四个边部延伸,并沿上下方向贯穿接水盘33。四个第二排气通路33d俯视时分别位于接水盘33的四个角部,并沿上下方向贯穿接水盘33。

〈喇叭口〉

喇叭口34形成为圆筒状,从上端越往下端开口面积越大。喇叭口34的开口上端插入室内风扇31的吸气口(开口下端),喇叭口34装在接水盘33的吸气通路33a中。根据该构成,从喇叭口34的开口下端被抽吸进来的空气,会被引向室内风扇31的吸气口。

〈装饰板〉

装饰板22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较薄的近似长方体状。在装饰板22的中央部形成有回风口23,在装饰板22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出风口24、25。多个出风口24、25具体而言是四个第一出风口24和四个第二出风口25。所述出风口24、25可在水平送风模式下向多个送风方向送出空气。

所述水平送风模式是指在室内以与水平方向相近的角度送出空气的模式,该模式保证送出的空气能够到达离室内机组11较远的地方。不过,该送风模式的送风方向不限于水平方向,该送风模式还包括向略偏下的方向送出空气的状态。

(回风口)

回风口23沿上下方向贯穿装饰板22并与喇叭口34的内部空间相连。在本例中,回风口23形成为俯视时呈近似正方形状。在回风口23处,设有回风格栅41和回风滤网42。回风格栅41形成为近似正方形状,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许多通孔。回风格栅41安装在装饰板22的回风口23处且覆盖回风口23。经回风格栅41吸入空气,回风滤网42吸附该空气中的灰尘。

(出风口)

四个第一出风口24是以俯视时包围回风口23的方式分别沿装饰板22的四个边部笔直延伸的出风口,它们沿上下方向贯穿装饰板22,并与接水盘33的四个第一排气通路33c相连。在本例中,第一出风口24形成为俯视时呈近似矩形状。四个第二出风口25是俯视时分别位于装饰板22的四个角部且弯曲的出风口,它们沿上下方向贯穿装饰板22,并与接水盘33的四个第二排气通路33d相连。

〈室内机组内的空气流动方式〉

下面参照图4,对室内机组11内的空气流动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当室内风扇31进入运转状态后,从室内空间R中经由以下顺序将室内空气抽吸进来:设在装饰板22的回风口23处的回风格栅41、回风滤网42和喇叭口34的内部空间。被室内风扇31抽吸进来的空气,被送往室内风扇31旁侧,并在通过室内换热器32时与在室内换热器3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这样一来,当室内换热器3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即制冷运转时),通过室内换热器32的空气会被冷却;当室内换热器32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即制热运转时),通过室内换热器32的空气会被加热。然后,通过室内换热器32的空气,在分流到接水盘33的四个第一排气通路33c和四个第二排气通路33d之后,从装饰板22的四个第一出风口24和四个第二出风口25被送到室内空间R中。

〈风向调节叶片〉

在各第一出风口24处设有风向调节叶片51,其用于调节在各第一排气通路33c中流动的空气(送出的空气)的风向。风向调节叶片51形成为平板状,从装饰板22的第一出风口24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为:以沿该长边方向延伸的中心轴53为轴心可自由转动,且由支承部件52支承。风向调节叶片51形成为圆弧状,其横剖面(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呈从摆动运动的中心轴53向远离该中心轴53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在第二出风口25处,没有设置风向调节叶片,但也可以设置风向调节叶片。

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是可动叶片,且构成为能够将位置设定到以下位置:图6(A)的水平送风位置,在从第一出风口24向水平方向送出空气的水平送风模式下,将位置设定到该位置;下送风位置(图6(B)),在从第一出风口24向下送出空气的下送风模式下,将位置设定到该位置;图6(C)的限制送风位置,能抑制空气从第一出风口24被送出。需要说明的是,当风向调节叶片设在第二出风口25处时,只要让第二出风口25的风向调节叶片采用与第一出风口24的风向调节叶片51相同的构成,并能够进行与第一出风口24的风向调节叶片51相同的动作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水平送风模式中仅使用了第一出风口24,当在第二出风口25处也设置风向调节叶片时,在所述水平送风模式中也可以既使用第一出风口24又使用第二出风口25。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由控制基板构成的运转控制部70中包括风量控制部72,该风量控制部72通过对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进行控制,就能够从多个送风模式中选择水平送风模式。具体而言,能够利用运转控制部70选择水平送风模式和下送风模式。其中,该水平送风模式是由运转控制部70将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水平送风位置来送出空气的,该下送风模式是由运转控制部70将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下送风位置而向空调对象空间的地面F送出空气的。

风向调节叶片51设在四个第一出风口24处且能彼此独立地由所述运转控制部70的风量控制部72控制。并且,将四个第一出风口24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限制送风位置后,该第一出风口24的开口缘部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面积就会被限制,而小于其他第一出风口24处的间隙面积,通风阻力就会增大。通风阻力一旦增大,就难以从该第一出风口24送出空气,因此,从其他第一出风口24送出的空气的风速会加快,风量也会增多。此外,从风向调节叶片51被设定到限制送风位置的第一出风口24送出的空气,风量少且风速慢,会发生气流短路(Short-circuit Air Flow)现象,该送出的空气不会流向室内空间而是直接被吸入回风口23。需要说明的是,用于将第一出风口24的开口缘部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周缘部之间的间隙限制为较小面积的限制送风位置,不限于图6(C)的位置,还可以如图6(A)的点划线所示,是满足以下条件的位置:通过让风向调节叶片51的角度更接近水平来增加通风阻力。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将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用作风量调节部50,该风量调节部50由所述运转控制部70的风量控制部72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调节叶片51仅设在第一出风口24处,而没有设在第二出风口25处,因此,风量调节部50也仅需设在第一出风口24处。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出风口25处设有风向调节叶片时,第二出风口24处也需要设置风量调节部50。

如图7所示,一个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1的机壳20例如布置在天花板U、地面F呈正方形的房间中央处。如上述,该室内机组11的机壳20包括四个第一出风口24,可以如图8(A)所示,在水平送风模式下向四个方向均匀送出空气,也可以如图8(B)所示,在水平送风模式下仅向互相相反的两个方向送出空气。虽未图示,也可以向图8(B)以外的任意两个方向或任意三个方向送出空气。需要说明的是,图8(B)示出的本发明的风量调节运转的状态,是使向低负荷区域流动的空气的风量比向高负荷区域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少的状态,具体后述。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1中设有负荷检测部(传感器)71,其对存在于空调对象空间即室内空间R周缘的周边区中,制热运转时空调负荷相对较大的高负荷区域和空调负荷低于该高负荷区域的低负荷区域进行检测。如图2所示,负荷检测部71设在装饰板22下表面上的一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负荷检测部71的检测结果,在水平送风模式下,由图1所示的运转控制部70的风量控制部72对风向调节叶片51的角度进行控制,由此能够进行风量调节运转,使向所述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向所述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少。尤其是在所述水平送风模式的风量调节运转时,所述运转控制部70的风量控制部72进行控制,使向所述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在向所有方向均匀送出空气的运转时的风量多。

-运转动作-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图1所示的四通换向阀15切换为实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12、室内风扇31、室外风扇16处于运转状态。这样一来,在制冷剂回路C中,以室外换热器13为冷凝器、以室内换热器32为蒸发器来进行制冷循环。

具体而言,由压缩机12压缩得到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13中,并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换热器13中,高压制冷剂向室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在室外换热器13中冷凝的制冷剂被送往室内机组11。在室内机组11中,制冷剂被室内膨胀阀39减压后,流入室内换热器32。

在室内机组11中,室内空气按顺序从回风口23、喇叭口34的内部空间向上方流动,并被室内风扇31抽吸进来。空气从室内风扇31被送往径向外侧。该空气通过室内换热器32,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室内换热器32中,制冷剂从室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空气就被制冷剂冷却。

在室内换热器32中被冷却的空气分流到第一、第二排气通路33c、33d并向下方流动,经出风口24、25被供往室内空间R。在室内换热器32中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2吸入并被再次压缩。

〈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图1所示的四通换向阀15切换为虚线所示的状态,压缩机12、室内风扇31、室外风扇16处于运转状态。这样一来,在制冷剂回路C中,以室内换热器32为冷凝器、以室外换热器13为蒸发器来进行制冷循环。

具体而言,由压缩机12压缩得到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室内机组11的室内换热器32。在室内机组11中,室内空气按顺序从回风口23、喇叭口34的内部空间向上方流动,并被室内风扇31抽吸进来。空气从室内风扇31被送往径向外侧。该空气通过室内换热器32,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室内换热器32中,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放热而冷凝,空气就被制冷剂加热。

在室内换热器32中被加热的空气分流到第一、第二排气通路33c、33d并向下方流动,经出风口24、25被供往室内空间R。在室内换热器32中被冷凝的制冷剂,在被室外膨胀阀14减压后,流入室外换热器13。在室外换热器13中,制冷剂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在室外换热器13中蒸发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2吸入并被再次压缩。

〈制热运转时气流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热运转时,能够利用所述运转控制部70的风量控制部72在水平送风模式下进行风量调节运转,使向所述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向所述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少(参照图8(B))。具体而言,在图8(B)中,将向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第一出风口24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限制送风位置,从而不让空气被送往低负荷区域,或者减少该方向上的风量。这样一来,暖气就会首先被供往周边区中的高负荷区域。

如图9所示,在此状态下,空气到达周边区中的高负荷区域后,空气就会在该高负荷区域中从上方流到下方,然后流向室内的中央部,并从此处上升而被室内机组11抽吸进来(产生循环气流)。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就现有的一般室内机组而言,暖气从室内机组11被送往下方后,虽然会流向周边区,但空气中的一部分会在到达周边区之前就开始上升,因此,到达周边区的风量减少,难以产生循环气流。

此处,如图11(A)所示,让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控制在送风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就能够抑制室内温度不均现象,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如图11(B)所示,与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控制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气流控制会增大室内温度偏差,降低空气调节效率。具体而言,图11(A)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向两个方向送风时的温度分布情况,其中,回风温度为22.6℃,送风温度为40.0℃,供给能力为3.53kW,相对于此,图11(B)示出了向四个方向送风时的温度分布情况,其中,回风温度为23.3℃,送风温度为40.0℃,供给能力为4.49kW。此外,图11(A)的室内空间R的平均温度为21.8℃,标准偏差为0.26K,相对于此,图11(B)的室内空间R的平均温度为22.5℃,标准偏差为0.38K。需要说明的是,图11(A)、图11(B)示出的都是比地面F高0.6m处的温度分布情况。

如图12(A)所示,让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控制在供给能力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就同样能够抑制室内温度不均现象,从而能够高效率地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如图12(B)所示,与本实施方式的气流控制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气流控制会增大室内温度偏差,降低空气调节效率。具体而言,图12(A)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向两个方向送风时的温度分布情况,其中,回风温度为22.6℃,送风温度为40.0℃,供给能力为3.53kW,相对于此,图12(B)示出了向四个方向送风时的温度分布情况,其中,回风温度为21.7℃,送风温度为34.7℃,供给能力为3.53kW。此外,图12(A)的室内空间R的平均温度为21.8℃,标准偏差为0.26K,相对于此,图12(B)的室内空间R的平均温度为21.1℃,标准偏差为0.31K。与图11(A)、图11(B)同样,图12(A)、图12(B)示出的都是比地面F高0.6m处的温度分布情况。

-实施方式的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负荷检测部71对室内空间R的周边区中,制热运转时空调负荷相对较大的高负荷区域和空调负荷低于该高负荷区域的低负荷区域进行检测后,在水平送风模式下,由运转控制部70的风量控制部72对风向调节叶片51进行控制,由此进行风量调节运转,使向所述低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比向所述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少。尤其是,通过在风量调节运转时将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到限制送风位置,向高负荷区域送出空气的风量就会比在向所有方向均匀送出空气的运转时的风量多,因此能够可靠地缩小高负荷区域与低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所以,室内空间R的温度偏差减小,能够进行比现有技术效率更高的制热运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运转控制部70选择水平送风模式或下送风模式,因此,通常在下送风模式下进行运转时,周边区中的高负荷区域的负荷一旦增大到规定值以上,就能够进行水平送风模式的风量调节运转来缩小低负荷区域与高负荷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并且,之后还能够返回下送风模式进行运转。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室外机组11中设置了用于检测周边区的负荷的负荷检测部71,还可以在设置该负荷检测部71的同时,构成为让用户能输入周边区有无壁面这一信息。为此,如图1所示,设置输入部73即可,其用于在所述水平送风模式的风量调节运转时,让用户输入有无构成所述空调对象空间的周边区的壁面W这一信息。在此情况下,需要使用遥控装置作为输入部与所述运转控制部70相连。

像这样通过让用户将有无与高负荷区域对应的壁面W这一信息输入输入部73,也能够让暖气首先供往周边区中的高负荷区域。这样一来,就能够仅向有壁面的方向送出空气来形成循环气流,因此,既能抑制室内空间R的温度偏差,又能够高效率地对室内空间R进行空气调节。

(其他实施方式)

所述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下构成。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组11构成为天花板嵌入式,嵌入天花板U的开口部O。但室内机组11还可以是天花板悬吊式,以机壳20悬吊在天花板处的方式布置在室内空间R中。室内机组11的送风方向只要是与周边区中的高负荷区域和低负荷区域对应的方向即可,而不限于四个方向或八个方向。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水平送风模式和下送风模式的室内机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室内机组的送风模式不限于水平送风模式和下送风模式。例如,对于具有风向调节叶片51会摆动送风的模式的室内机组,只要也具有水平送风模式,就能够应用本发明,对于仅具有水平送风模式的结构,根据情况有时也能应用本发明。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风向调节叶片51用作风量调节部50,但只要在水平送风模式下能够让向高负荷区域的送风量与向低负荷区域的送风量不同,也可以将风向调节叶片51以外的部件用作风量调节部50。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为本质上的优选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设在天花板处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制热运转时会产生气流,本发明在对该气流进行控制的技术方面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空调装置

11 室内机组

20 机壳

24 第一出风口

25 第二出风口

50 风量调节部

51 风向调节叶片

70 运转控制部

71 负荷检测部

72 风量控制部

73 输入部

R 室内空间(空调对象空间)

U 天花板

W 壁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