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凝汽管补水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7306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凝汽管补水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厂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蒸汽和凝结水的损失,为补充这些这些损失,会在锅炉、汽轮机设备及其热力系统中补充除盐水,通常采用凝汽器的方式进入热力系统。

现有的技术当中,是使补充水在凝汽器的喉部实现雾化,使低温的化学补充水与高温的汽轮机排气在凝汽器的喉部实现混合热交换,从而使汽轮机排入凝汽器冷却区域的汽量减少。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现有的补水装置存在热交换面积较小,以致低温补水与高温的汽轮机排气在凝汽器的喉部无法实现充分的热交换,不能使汽轮机的排气在凝汽器的喉部得到最大化的凝结,而且补水方式单一,效率低;另外补水系统的补水量与系统正常发电的实际需求运行情况得不到相匹配,导致蒸气动力装置中的水越来越少。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凝汽管补水雾化装置,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一种凝汽管补水雾化装置,包括补水管,所述补水管包括补水管一和补水管二,所述补水管一平行设置于所述补水管二的上方,所述补水管的右侧连接有凝汽器,且水平延伸至所述凝汽器的内部,所述凝汽器的喉部设有雾化装置,所述雾化装置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第三喷水管和第四喷水管,所述第一喷水管、所述第二喷水管、所述第三喷水管和所述第四喷水管上均设有沿水平方向的若干开孔,所述开孔处设置有喷嘴,其中所述第一喷水管、所述第二喷水管、所述第三喷水管和所述第四喷水管均固定于所述凝汽器的内壁四周,所述补水管一的出水端连接有三通管一,所述三通管一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喷水管相连接,所述三通管一的下端贯穿所述补水管二连接至所述第三喷水管,所述补水管二的出水端连接有三通管二,所述三通管二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喷水管相连接,所述三通管二的下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二喷水管和所述第三喷水管并连接至所述第四喷水管,所述凝汽器的上端设有排气口,所述凝汽器的底端设有出液口。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管一的长度小于所述补水管二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喷水管、所述第二喷水管、所述第三喷水管和所述第四喷水管上喷嘴的数量为10~100个,且从上层到下层数量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管一和所述补水管二上均设有截止阀和调节阀一,其中所述截止阀位于所述凝汽器的左侧,所述调节阀位于所述凝汽器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三通管一和所述三通管二上均设有调节阀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喷水管、所述第二喷水管、所述第三喷水管和所述第四喷水管均为不锈钢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多层喷水管,可满足对电厂供热时的大量补水需求,提高补水与汽轮机排气的热交换率,同时降低了主凝结区的热负荷;另外,设置的调节阀,可以在满足蒸气动力装置中的水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实现补水系统的补水量与系统正常发电的实际需求运行情况相匹配,节约能源,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凝汽管补水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补水管;2、补水管一;3、截止阀;4、凝汽器;5、排气口;6、第一喷水管;7、开孔;8、第二喷水管;9、雾化装置;10、第三喷水管;11、第四喷水管;12、调节阀二;13、出液口;14、喷嘴;15、三通管二;16、补水管二;17、三通管一;18、调节阀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凝汽管补水雾化装置。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凝汽管补水雾化装置,包括补水管1,所述补水管1包括补水管一2和补水管二16,所述补水管一2平行设置于所述补水管二16的上方,所述补水管1的右侧连接有凝汽器4,且水平延伸至所述凝汽器4的内部,所述凝汽器4的喉部设有雾化装置9,所述雾化装置9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喷水管6、第二喷水管8、第三喷水管10和第四喷水管11,所述第一喷水管6、所述第二喷水管8、所述第三喷水管10和所述第四喷水管11上均设有沿水平方向的若干开孔7,所述开孔7处设置有喷嘴14,其中所述第一喷水管6、所述第二喷水管8、所述第三喷水管10和所述第四喷水管11均固定于所述凝汽器4的内壁四周,所述补水管一2的出水端连接有三通管一17,所述三通管一17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喷水管8相连接,所述三通管一17的下端贯穿所述补水管二16连接至所述第三喷水管10,所述补水管二16的出水端连接有三通管二15,所述三通管二1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喷水管6相连接,所述三通管二15的下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二喷水管8和所述第三喷水管10并连接至所述第四喷水管11,所述凝汽器4的上端设有排气口5,所述凝汽器4的底端设有出液口1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管一2的长度小于所述补水管二16的长度,通过设置不同长度的补水管一2和补水管二16,可以方便安装三通管,实现不同层级的喷水管之间的互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水管6、所述第二喷水管8、所述第三喷水管10和所述第四喷水管11上喷嘴的数量为10~100个,且从上层到下层数量逐渐减小,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喷水管上的所述喷嘴数量的差异性,降低了主凝结区的热负荷,增加了热交换的面积,同时使热交换的更加充分,混合效果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管一2和所述补水管二16上均设有截止阀3和调节阀一18,其中所述截止阀3位于所述凝汽器4的左侧,所述调节阀18位于所述凝汽器4的内部。所述截止阀3用于所述补水管1的开启和关闭,所述调节阀一18主要用于控制补水量的大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通管一17和所述三通管二15上均设有调节阀二12,所述三通管一17和所述三通管二15的设置,可以实现所述雾化装置9各级的喷水管之间的相互连通,避免了单一的喷水,导致接触面积小,热交换的效果不明显。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喷水管6、所述第二喷水管8、所述第三喷水管10和所述第四喷水管11均为不锈钢管,减缓氧化腐蚀的速度。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补水管1,所述补水管1包括补水管一2和补水管二16,所述补水管一2平行设置于所述补水管二16的上方,所述补水管1的右侧连接有凝汽器4,且水平延伸至所述凝汽器4的内部,所述凝汽器4的喉部设有雾化装置9,所述雾化装置9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喷水管6、第二喷水管8、第三喷水管10和第四喷水管11,所述第一喷水管6、所述第二喷水管8、所述第三喷水管10和所述第四喷水管11上均设有沿水平方向的若干开孔7,所述开孔7处设置有喷嘴14,其中所述第一喷水管6、所述第二喷水管8、所述第三喷水管10和所述第四喷水管11均固定于所述凝汽器4的内壁四周,所述补水管一2的出水端连接有三通管一17,所述三通管一17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喷水管8相连接,所述三通管一17的下端贯穿所述补水管二16连接至所述第三喷水管10,所述补水管二16的出水端连接有三通管二15,所述三通管二15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喷水管6相连接,所述三通管二15的下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二喷水管8和所述第三喷水管10并连接至所述第四喷水管11,所述凝汽器4的上端设有排气口5,所述凝汽器4的底端设有出液口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多层喷水管,可满足对电厂供热时的大量补水需求,提高补水与汽轮机排气的热交换率,同时降低了主凝结区的热负荷;另外,设置的调节阀,可以在满足蒸气动力装置中的水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实现补水系统的补水量与系统正常发电的实际需求运行情况相匹配,节约能源,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