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冷单元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286727阅读:来源:国知局
剂在第一水热交换器11的第一制冷剂流路40中蒸发,以对引导至水流路33的温水进行冷却。但是,第一水热交换器11中的第二制冷剂流路41与继续制热运转的第二制冷循环R2连通,从而使制冷剂冷凝,并将冷凝热释放至水流路W的温水中。
[0115]因此,从第一水热交换器11导出的状态下的温水的温度降低被保持在极小的范围内。其结果是,若仅使一组制冷循环切换为除霜运转,从第一水热交换器11供给出的温水的温度降低很少。
[0116]此外,由于所有的压缩机17和水循环栗13均是功率可变型的,因此,能根据制热载荷来实现高效率的运转。
[0117]这样,在机械室2内收容有控制箱8、多个制冷循环单元1RA、2RB、水循环栗13及制冷剂配管和回水配管,但它们全部被收纳在构成筐体F的侧板2a与端板2b之间的内部。SP,在图1所示的完成状态下的致冷单元Y中,没有从筐体F露出的构件。
[0118]因此,在能使将致冷单元Y搬入设置现场后进行的施工作业减轻这点上是自不待言的,在空间节省上也是有利的。特别是,通过将水循环栗13收容在筐体内,就不用经受风雨和阳光直射,可使其寿命增长。
[0119]上述致冷单元Y从筐体F的正面N前侧朝向里侧依次配置了控制箱8、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第一制冷循环单元1RA、水循环栗13。在设有控制箱8的靠正面N —侧的端部上设有致冷单元Y的配置地方的通路T (或空间间隔)。
[0120]S卩,在进行维修作业时,使用者不用从通路T进入里面,只要保持位于通路T上的位置取下端板2b,就可使控制箱8立即显现,从而可提高操作性。
[0121]第一系统的制冷循环Rl和第二系统的制冷循环R2共用第一水热交换器11,并由它们构成第一制冷循环单元1RA。同样地,第三系统的制冷循环R3和第四系统的制冷循环R4共用第二水热交换器12,并由它们构成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
[0122]收容在机械室2内的第一制冷循环单元IRA及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分别包括两台压缩机17、两个四通阀18、两个(实际上为四个)膨胀阀19、两台气液分离器20及一台水热交换器11或12,使双系统的制冷循环Rl、R2或R3、R4分别与一台水热交换器并联连接。
[0123]此外,由于第一制冷循环单元IRA和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分别载置在第二排水盘7b上,并使制冷循环单元化,因此,能容易地进行上述构成部件的组装。
[0124]由于将第一制冷循环单元IRA中的第一水热交换器11与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中的第二水热交换器12彼此串联连接,因此,可分两个阶段生成冷水或温水,从而在整体上使制冷循环的热效率变好。
[0125]—台热交换器模块M包括彼此相对的两台空气热交换器3、3。第一制冷循环单元IRA和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各包括两台,共计包括四台热交换器模块M。此外,各热交换器模块M载置在独立设置的第一排水盘7a上。
[0126]如上所述,由于对各热交换器模块M进行载置的第一排水盘7a分别是独立的,因此,能容易地进行热交换器模块M的组装作业。在各制冷循环系统Rl?R4中独立地进行除霜的情况下,在其它制冷循环系统中不会再次冻结。
[0127]图9表示最适合安装于大规模建筑物的、由多个致冷单元Y来构成装置的一例。即,并排设置三列致冷单元Y,该致冷单元Y是先前在图1中进行说明的将四台热交换器模块M直接连接而成的。
[0128]在此所使用的致冷单元Y在构成筐体F的下部框Fb的、特别是沿长边方向的边部上,隔着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空气吸入口 65。通常,致冷单元设置在用于将现场水配管(回流管或往路管)等配置于下部的支承台上。通过在致冷单元Y的下部设置空气吸入口 65,可将致冷单元Y的下部框Fb的上表面空间与支承台下部的空间连通。
[0129]由于处于并排设置有三列将四台热交换器模块M直接连接而成的致冷单元Y的状态,因此,特别是对于正中间一列的致冷单元Y来说,其左右两侧的下部框Fb与两侧列的致冷单元Y的下部框Fb几乎处于紧贴状态。但是,设于各下部框Fb的上述空气吸入口 65的开口状态保持原样。
[0130]如图10所示,在同时使所有的致冷单元Y工作的状态下,能同时对各致冷单元Y所设置的四台送风机S进行驱动。因此,空气被从构成各列致冷单元Y的热交换器模块M的左右两侧吸入,在与各热交换器模块M进行热交换后,从上端部吹出。
[0131]特别是,在左右两侧列的致冷单元Y的一个面上,由于不存在其它构成部件,因此,能将热交换空气顺畅地吸入。但是,在左右两侧列的致冷单元Y的另一个面和正中间一列的致冷单元Y的左右两侧面上,存在彼此相对的致冷单元Y。
[0132]伴随着各送风机S的动作,会在致冷单元Y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面上,从彼此相对的致冷单元Y之间的空间部U吸入空气。但是,上述空间部U本来就沿着致冷单元Y的长边方向形成,因此,被吸入的空气量容易不足。
[0133]在此,如上所述,在构成致冷单元Y的筐体F的下部框Fb上设置有多个空气吸入口 65。若送风机S被驱动,空气也会从上述空气吸入口 65吸入,而被引导至沿着空间部U的热交换器模块M0因此,能消除对热交换器模块M的热交换空气量的不足,并可提高热交换效率。
[0134]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可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将构成要素变形后具体化。而且,能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发明。
[0135]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36]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实现对控制箱的维修作业的简化,并能提高操作性等效果。
【主权项】
1.一种致冷单元,包括: 筐体(F),该筐体(F)具有机械室(2),在该机械室(2)内收容有制冷循环设备(IK);以及 热交换部(I),该热交换部(I)以沿着所述筐体(F)的长边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机械室⑵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部(I)包括多组成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成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在与所述筐体(F)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所述成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以随着靠向所述热交换部(I)的上方而逐渐远离的方式呈大致V字状倾斜配置, 各所述空气热交换器(3)具有朝向相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折曲的折曲片部(3b),在相对的所述成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的所述折曲片部(3b)之间,设置有宽度尺寸比所述热交换部(I)的短边方向的尺寸短的大致V字状的遮蔽板(15),利用该遮蔽板(15)将在所述折曲片部(3b)之间形成的大致V字状的空间部封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热交换器(3)具有沿着所述筐体(F)的长边方向的平板部(3a),所述折曲片部(3b)从所述平板部(3a)的侧部朝向相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折曲。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板(15)的宽度尺寸随着从所述遮蔽板(15)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而连续地增加。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冷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板(15)的宽度尺寸在相对的所述成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的所述折曲片部(3b)之间连续变化。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板(15)在其下端部具有沿着所述热交换部(I)的短边方向的缘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单元,其特征在于,在相对的所述成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的上端部之间配置于送风机(S)。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冷单元,其特征在于,在相对的所述成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的上端部之间架设有供所述送风机(S)安装的风扇底座(50),利用该风扇底座(50)保持相对的所述成对的空气热交换器(3)的倾斜角度。
【专利摘要】一种致冷单元,包括:筐体(F),该筐体(F)在上部载置有具有空气热交换器(3)的热交换部(1),并在内部形成有机械室(2);多个独立的制冷循环单元(1RA、2RB),这些制冷循环单元(1RA、2RB)收容在机械室(2)中,并由除空气热交换器(3)之外的制冷循环设备构成;以及控制箱(8),该控制箱(8)包括水循环泵(13)及控制用电子元器件,从筐体(F)的里侧朝向正面前方侧依次配置有水循环泵(13)、第一制冷循环单元(1RA)、第二制冷循环单元(2RB)、控制箱(8),可将对用于接受各种信号来控制电动部件的电子元器件等予以收容的控制箱(8)设定在最佳位置,从而能使对控制箱(8)的维修作业简化,并能提高操作性。
【IPC分类】F24F13/30
【公开号】CN105004027
【申请号】CN201510395428
【发明人】室井邦雄, 丹野英树, 冈田成浩, 小泽光辅, 渡边裕昭, 松本宪二郎, 石黑孝光
【申请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1年2月15日
【公告号】CN102753895A, CN102753895B, WO2011099629A1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