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以及热泵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92977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以及热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以及具备热交换器的热栗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以往的热交换器(所谓的板翅型热交换器)中,例如,在空开间隔配置的一对集管分别连接多个多流路传热管的两端部,在多个多流路传热管之间连结作为促进热交换的部件的翅片,也就是薄板部件。
[0003]另外,作为其它的热交换器有以下热交换器:在空开间隔配置的一对集管分别连接多个翅片,也就是多个薄板部件的两端部,并在该多个薄板部件的各自的内部形成流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28943号公报(摘要)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完全没有考虑多个薄板部件的厚度以及间隔。
[0009]为此,存在产生多个薄板部件的厚度和间隔不合适的情况而导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点。
[0010]例如,若使薄板部件的厚度过厚,则流路面积增加,但是,在多个薄板部件之间通过的空气的通风阻力变大,热交换性能降低。另外,反之,若使薄板部件的厚度变薄,则在多个薄板部件之间通过的空气的通风阻力变小,但是,流路面积减少,热交换性能降低。
[0011]本发明是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为背景做出的发明,是得到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以及热栗装置的发明。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有关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薄板部件,其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其间流动着流体,在内部形成有供与所述流体进行热交换的介质流动的流路;和一对集管,其分别连接所述多个薄板部件的两端部,在使相邻的所述薄板部件的间隔为Fp,使所述薄板部件的厚度为Ft的情况下,所述多个薄板部件满足3 < Fp/Ft < 21的关系。
[0014]有关本发明的热栗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热交换器和制冷剂回路,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多个薄板部件,其空开间隔地配置,在其间流动着流体,在内部形成有供与所述流体进行热交换的介质流动的流路;和一对集管,其分别连接所述多个薄板部件的两端部,所述制冷剂回路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构件以及蒸发器用配管连接而使制冷剂循环,所述蒸发器使用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被配置以及连接成以下形式:所述制冷剂流入所述一对集管之中的被配置在重力方向的下侧的所述集管,流入到被配置在重力方向的下侧的所述集管中的所述制冷剂在被形成在所述多个薄板部件中的所述流路中在从重力方向的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流动,流入被配置在重力方向的上侧的所述集管,所述制冷剂从被配置在重力方向的上侧的所述集管流出,将所述热交换器并列设置在重力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将被并列设置的所述热交换器并联地连接。
[0015]发明的效果
[0016]本发明能够在以下热交换器中提高热交换性能,该热交换器具备:多个薄板部件,空开间隔配置,在其间流动着流体,在内部形成供与前述流体进行热交换的介质流动的流路;和一对集管,分别连接前述多个薄板部件的两端部。
[0017]本发明能够在以下热栗装置中提高热交换性能,该热栗装置具备热交换器和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构件以及蒸发器用配管连接而使制冷剂循环,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多个薄板部件,空开间隔配置,在其间流动着流体,在内部形成供与前述流体进行热交换的介质流动的流路;和一对集管,分别连接前述多个薄板部件的两端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19]图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0020]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0021]图4是表示图3的B部的放大图。
[0022]图5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特性的图。
[0023]图6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4]图7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25]图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薄板部件的排列的剖视图。
[0026]图9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27]图10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入口侧集管的剖视图。
[0028]图1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内管的图。
[0029]图1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实施方式1.
[0031]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32]图2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0033]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0034]图4是表示图3的B部的放大图。
[0035]如图1?图4所示,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翅片也即薄板部件1和一对集管(入口侧集管
2、出口侧集管3)。
[0036]多个薄板部件1的每一个例如为厚度约2_以下的铝制部件。
[0037]多个薄板部件1空开间隔配置,在其间流动着流体(例如,空气)。在多个薄板部件1,在内部形成供介质(例如,制冷剂)流动的一个或多个流路11。薄板部件1的两端部之间和与该薄板部件1邻接地配置的薄板部件1的两端部之间没有由未在内部形成流路的薄板部件连结。也就是说,在相邻的薄板部件I之间没有设置促进流体与薄板部件I的热交换的部件。
[0038]—对集管(入口侧集管2、出口侧集管3)分别连接多个薄板部件I的两端部。例如,制冷剂从入口侧集管2的制冷剂流入口 4流入。流入到入口侧集管2的制冷剂在多个薄板部件I的流路11穿过,流入出口侧集管3。而且,制冷剂从出口侧集管3的制冷剂出口 5流出。另夕卜,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逆向。
[0039]根据这样的结构,热交换器对在多个薄板部件I之间通过的空气与在多个薄板部件I的内部的流路11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0040]另外,多个薄板部件I在使相邻的薄板部件I的间隔(也就是翅片间距)为Fp,使薄板部件I的厚度为Ft的情况下,满足3 < Fp/Ft < 21的关系。
[0041]图5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特性的图。
[0042]在图5中,以以往的热交换器为基准(100%),表示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AK[W/K]相对于空气侧通风阻力A P的比例(AK/Δ P)和薄板部件I的间隔Fp相对于薄板部件I的厚度Ft的比例(Fp/Ft)的关系。
[0043]这里,AK值是热交换器中的热通过率K和传热面积A相乘的值,是表示热交换器的传热特性的值。
[0044]另外,成为基准的以往的热交换器是板翅型的热交换器,进行在多个薄板部件(未在内部形成流路的薄板部件)之间通过的空气和在多个传热管流通的制冷剂的热交换。另夕卜,以往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在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2列,在与空气流正交的方向配置多层。另外,作为传热管,使用Φ7.94mm的圆管,是薄板部件(未在内部形成流路的薄板部件)的间隔=1.6mm、传热管的层间距Dp = 20.4mm、传热管的列间距Lp = 17.7mm的结构。
[0045]如图5所示,AK/Δ P在Fp/Ft过小时降低。另夕卜,AK/Δ P在Fp/Ft过大时降低。也就是说,Fp/Ft存在能够提高AK/ Δ P的恰当的范围。
[0046]例如,在薄板部件I的间隔为相同的Fp的情况下,若薄板部件I的厚度Ft变厚,则流路11的流通面积增加,由于制冷剂的流速增加,热通过率K增大,传热性能AK变大,AK/ Δ P增加。但是,若薄板部件I的厚度Ft过厚,则空气侧通风阻力△ P变大,AK/ Δ P降低。
[0047]另外,例如,若薄板部件I的厚度Ft变薄,则空气侧通风阻力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