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61240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
[0003]—般地,电池的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换热器一般可采用双流道换热器,内部流动两种流体,两种流体分别为互相隔离的制冷剂和冷却液,两者在换热器内热交换,使得冷却液冷却,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对电池进行冷却。一般情况下,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前先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换热器和膨胀阀两者通过管路连接。由于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距离较大,处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容易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影响制冷效果,且换热器与膨胀阀通过管路连接,不利于安装且抗振性能较差,增加连接管路也相应增加了安装步骤。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振性能较好、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的换热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流量调节组件,所述流量调节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所述流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通;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孔口和第四孔口,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二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四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孔口和所述第四孔口位于所述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
[0007]所述流量调节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孔道、本体部、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并与所述第三孔道的壁部密封固定,所述本体部包括有流量调节区,所述流量调节区与所述第一孔口之间为所述第一连通部,所述流量调节区与所述第二孔口之间为所述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一孔口、第二孔口通过所述本体部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孔口、第二孔口不连通。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将换热芯体和流量调节组件集成在一起,流体在进入换热芯体之前通过流量调节组件进行流量调节,结构相对简单,而且还省去流量调节组件与换热芯体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抗振性能较强,另外,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位于流量调节组件的同一侧,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1-1面的截面示意图;
[0011 ]图3为换热装置另一种实施方式去掉本体部的截面示意图;
[0012]图4为图3所示换热装置的基座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图4所示基座部沿I1-1I面的截面示意图;
[0014]图6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安装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虚线为安装板下方换热芯体的轮廓;
[0015]图7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8为图7所示换热装置沿II1-1II面的截面示意图;
[0017]图9为图7所不换热装置的基座部的立体结构不意图;
[0018]图10为图9所示基座部沿IV-1V面的截面示意图;
[0019]图11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其中示出局部基座部和局部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12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1、图2,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换热装置100包括换热器和流量调节组件13,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1、顶板(图号未标示)、底板14,换热芯体11两侧分别与顶板和底板14固定,如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其中,顶板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大致为平面,底板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形成有凹陷区。
[0022]换热芯体11包括多个板片,板片包括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依次交替层叠后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边的两片板片外,多数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另一侧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如一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那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
[0023]换热芯体11包括第一孔道111、第二孔道112、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第一孔道111、第二孔道112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四孔道、第五孔道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111、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以及第二孔道112。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四孔道、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二板间通道以及第五孔道。
[0024]参照图3,图3为换热装置100’的截面示意图,流量调节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相对固定,流量调节组件13包括第一孔口 131、第二孔口 132、第三孔口 133和第四孔口 134,其中,第一孔口 131和第四孔口 134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同一侧;第二孔口 132和第三孔口 133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的同一侧,且第三孔口 133和第二孔口 132位于流量调节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相固定的一侧,或者说第二孔口 132和第三孔口 133位于安装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位置相对应的一侧。第二孔口 132与换热芯体11的第一孔道111连通,第三孔口 133与换热芯体11的第二孔道112相连通。其中,第三孔口 133与第四孔口 134相连通。流量调节组件13还包括有第三孔道139和本体部230,本体部2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139并与第三孔道139的壁部密封固定,本体部230包括有流量调节区231,流量调节区231与第一孔口 13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通部,流量调节区231与第二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连通部,第一孔口 131、第二孔口 132通过本体部230连通,或者第一孔口、第二孔口不连通。实际应用中,第一孔口、第四孔口可以与外接管相连接,具体在换热装置作为节流及冷却装置如蒸发装置使用时,第一孔口与制冷剂进口管连接,第四孔口与制冷剂出口管连接,制冷剂进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可以通过一个接块或一个压板固定,结构简单、方便安装操作且能够降低成本。
[0025]结合参照图2-图5,本实施例中流量调节组件13还包括基座部130,第三孔道位于基座部,基座部130与本体部230可为配合连接如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并通过设置密封圈实现相对密封,具体的,第三孔道139为贯穿基座部130的贯穿孔道,贯穿孔道与第一孔道111对齐或贯穿孔道与第一孔道111略微偏心设置,贯穿孔道一端的孔口为安装口 1391,贯穿孔道另一端的孔口为第二孔口 132;贯穿孔道的内腔包括固定腔1392,固定腔1392相对靠近安装口 1391,本体部230自安装口 1391伸入贯穿孔道并与固定腔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