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61241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
[0003]—般地,电池的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换热器一般可采用双流道换热器,内部流动两种流体,两种流体分别为互相隔离的制冷剂和冷却液,两者在换热器内热交换,使得冷却液冷却,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对电池进行冷却。一般情况下,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前先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换热器和膨胀阀两者通过管路连接。由于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距离较大,处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容易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影响制冷效果,且换热器与膨胀阀通过管路连接,不利于安装且抗振性能较差,增加连接管路也相应增加了安装步骤。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振性能较好、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的换热装置。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有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所述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二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一孔道相连通;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孔口和第四孔口,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二孔道相连通,所述第三孔口与所述第四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孔口和所述第四孔口位于所述安装组件的同一侧;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有第三孔道,所述第三孔道的至少一端开口,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口连通,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二孔口连通。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将换热芯体和安装组件集成在一起,结构相对简单,而且还省去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抗振性能较强,另外,第一孔口和第四孔口位于安装组件的同一侧,便于安装。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9]图2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沿1-1面的截面示意图;
[0010]图3为换热装置另一种实施方式去掉本体部的截面示意图;
[0011 ]图4为图3所示的换热装置的基座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5为图4所示基座部沿I1-1I面的截面示意图;
[0013]图6为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安装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虚线为安装板下方换热芯体的轮廓;
[0014]图7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8为图7所示换热装置沿II1-1II面的截面示意图;
[0016]图9为图7所不换热装置的基座部的立体结构不意图;
[0017]图10为图9所示基座部沿IV-1V面的截面示意图;
[0018]图11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其中示出局部基座部和局部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0019]图12为换热装置又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参照图1、图2,图1为换热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换热装置100包括换热器和安装组件13,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11、顶板(图号未标示)、底板14,换热芯体11两侧分别与顶板和底板14固定,如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其中,顶板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大致为平面,底板相对背离换热芯体的一侧形成有凹陷区。
[0021]换热芯体11包括多个板片,板片包括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依次交替层叠后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边的两片板片外,多数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另一侧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如一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那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
[0022]换热芯体11包括第一孔道111、第二孔道112、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第一孔道111、第二孔道112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四孔道、第五孔道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111、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以及第二孔道112。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四孔道、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二板间通道以及第五孔道。
[0023]参照图3,图3为换热装置100’的截面示意图,安装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相对固定,安装组件13包括第一孔口 131、第二孔口 132、第三孔口 133和第四孔口 134,其中,第一孔口131和第四孔口 134位于安装组件13的同一侧;第二孔口 132和第三孔口 133位于安装组件13的同一侧,且第三孔口 133和第二孔口 132位于安装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相固定的一侧,或者说第二孔口 132和第三孔口 133位于安装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位置相对应的一侧。第二孔口 132与换热芯体11的第一孔道111连通,第三孔口 133与换热芯体11的第二孔道112相连通。其中,第三孔口 133与第四孔口 134相连通。安装组件13还包括有第三孔道139,第三孔道139包括有至少一个开口,第三孔道分别与第一孔口 131和第二孔口 132连通。实际应用中,第一孔口、第四孔口可以与外接管相连接,具体在换热装置作为节流及冷却装置如蒸发装置使用时,第一孔口与制冷剂进口管连接,第四孔口与制冷剂出口管连接,制冷剂进口管和制冷剂出口管可以通过一个接块或一个压板固定,结构简单、方便安装操作且能够降低成本。
[0024]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安装组件13包括线圈330、本体部230和基座部130,第三孔道139位于基座部130,线圈330固定于本体部230外部,本体部230的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139且本体部230与基座部130配合连接如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并通过设置密封圈实现相对密封;本体部230还包括有流量调节区231、第一连接区232和第二连接区233,第一连接区232与第三孔道139中与第一孔口 131连通的部分相连通,第二连接区233与第三孔道139中与第二孔口 132连通的部分相连通,流量调节区231分别与第一连接区232、第二连接区233连通。第一孔口与第二孔口之间连通的通道为第二连接通道,第二连接通道为非直线式通道,流量调节区、第一连接区、第二连接区都位于第二连接通道,第一连接区、第二连接区两者之间通过流量调节区连通。
[0025]安装组件13具体可由电控制,通电后,线圈330产生磁场并进而使本体部230内的可调节结构动作,致使流量调节区231流通的大小可调,从而实现流量的变化。流量调节区231与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分别连通,流体从第一孔口经流量调节区穿过第二孔口,并进入第一孔道111,使安装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之间无需额外的管路连接,使经安装组件13改变流量后的流体直接进入换热芯体11,例如安装组件13可用于节流,如此可避免经节流后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流体在较长的管路中出现流体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从而影响换热效果;另外,安装组件与换热芯体集成在一起还有助于增强整个换热装置的抗振性能,提高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应当知道,流量调节区与第一孔口和第二孔口分别连通包括安装组件内通道闭合的情况,此时通过安装组件的流量为零。
[0026]结合参照图2-图5,基座部130与本体部230可为配合连接,具体的,第三孔道139为贯穿基座部130的贯穿孔道,贯穿孔道与第一孔道111同轴设置或贯穿孔道与第一孔道111略微偏心设置,贯穿孔道一端的孔口为安装口 1391,贯穿孔道另一端的孔口为第二孔口132;贯穿孔道的内腔包括固定腔1392,固定腔1392相对靠近安装口 1391,本体部230自安装口 1391伸入贯穿孔道并与固定腔1392的壁部相对固定。更为具体的,固定腔1392的壁部设置有螺纹接口部1393,本体部230包括固定部234,本体部230的固定部234设置有与螺纹接口部1393相配合的螺纹部,以实现两者的组装固定。当然,第三孔道除了上面所述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为非贯穿孔道。
[0027]参照图3、图4和图5,安装组件13包括正面部138a、反面部138b和侧面部138c,反面部138b为安装组件13与换热芯体11相固定的一侧部或者说反面部为所述安装组件朝向所述换热芯体的并用于固定安装的一侧部,正面部138a为安装组件13相对背离换热芯体11的一侧部;安装组件13在第三孔口 133与第四孔口 134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通道,第一孔口 131相对于第四孔口 134邻近第一孔道111,第四孔口 134相对于第一孔口 131邻近第二孔道112;当第一孔口 131和第四孔口 134位于安装组件13的正面部时,第一连接通道的中心线与第三孔口的中心线平行或者重合,或者说第一连接通道为直线式通道或曲线式通道;当第一孔口 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