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能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554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能供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能供应装置,尤指一种使用非电力蓄冷器供应冷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生鲜食品运输、宅配的冷冻(藏)车,其冷能是由设置于车厢内的冷冻(藏)设备提供。
由于该冷冻(藏)设备使用压缩机,其动力来自于冷冻(藏)车的引擎,因该压缩机耗动力极大,引擎极易受汽车引擎影响而呈现冷能不足的现象并进而缩短使用寿命,更因冷能不足的现象而极易导致所运输、宅配的低温食品的腐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能供应装置,其只需使用少许电力即可避免冷冻(藏)车冷能不足的现象,可确保运输、宅配的低温食品的品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冷能供应装置,其包含一箱体框架;多个蓄冷器,可抽换地设置于前述箱体框架的内部;多个壁板,安装在前述箱体框架上;一前板,安装于该框架上,并于该前板上形成有一进风口;一端板,安装于该框架上,且位于该前板上方,该端板上形成有多个出风口;及多个风扇,设置于前述出风口上,且位于该蓄冷器上方。
较佳地,前述冷能供应装置进一步包含多个轮子,该轮子设于前述箱体框架的底部。
较佳地,前述冷能供应装置进一步包含承水盘,该承水盘设于前述蓄冷器下方的箱体框架中。
较佳地,前述冷能供应装置的承水盘进一步以导水管连结着储水容器。
较佳地,前述冷能供应装置的风扇是使用直流电源。
较佳地,前述冷能供应装置的风扇使用交流电源。
较佳地,前述冷能供应装置应用于冷冻(藏)柜。
较佳地,前述冷能供应装置应用于冷冻(藏)车。
较佳地,前述冷冻(藏)车的车厢设有门邻近于冷能供应装置。
较佳地,前述冷能供应装置应用于冷冻(藏)库。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冷能供应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为显示图1本实用新型冷能供应装置的组合图,并显示出该冷能供应装置的底部进一步设有轮子。
图3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冷能供应装置应用于蓄冷柜的示意图。
图4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冷能供应装置应用于冷冻(藏)车的示意图。
图5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冷能供应装置应用于冷冻(藏)库的示意图。
图6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冷能供应装置的承水盘进一步结合有储水容器的立体图。
图7、图8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冷能供应装置应用于冷冻(藏)车作为辅助蒸发器的示意图及该冷能供应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对照说明1、冷能供应装置 10、箱体框架11、前板12、壁板13、壁板14、壁板15、壁板16、壁板17、端板18、出风口 19、进风口 20、支架
21、风扇22、承水盘23、蓄冷器30、蓄冷柜 40、冷冻(藏)车50、冷冻(藏)库60、储水容器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前述技术方案,将依据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惟需明了的是,附图及所举实施例,只是做为说明而非在限制或缩限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冷能供应装置1包含箱体框架10、前板11、壁板12、壁板13、壁板14、壁板15、壁板16、端板17、多根支架20、单或多个风扇21、承水盘22、多个蓄冷器23,其中前述壁板12用于安装在箱体框架10左侧的开放空间;前述壁板14用于安装在箱体框架10右侧的开放空间;前述壁板15用于安装在箱体框架10后侧的开放空间;前述壁板16用于安装在箱体框架10顶部的开放空间;前述壁板13用于安装在箱体框架10底部的开放空间;前述端板17安装在箱体框架10前侧的上方,该端板17设置有对应前述风扇数量的出风口18;前述风扇21设置于由前述壁板12、壁板14、壁板15、壁板16及端板17所围绕区域的箱体框架10上,并相对着前述端板17所设置的出风口18,该风扇21可由直流或交流电力驱动;前述多根支架20则以两两对向平行方式斜置于箱体框架10左侧及右侧内;前述多个蓄冷器23则分由前述彼此相对的一对支架20支撑于前述箱体框架10的内部空间中,该蓄冷器23为非使用电力的蓄冷器,即本申请人所有的新型证书第193756号案的包含有多个贯穿孔及内藏蓄冷物质的蓄冷器;前述承水盘22则置于前述箱体框架10的底部上且位于间隔叠置的最下方蓄冷器23之下;前述前板11用于安装在箱体框架10前侧的除端板17已安装的其它开放空间,并设置有进风口19,亦即端板17位于前述前板11的上方。
依据前述本实用新型的冷能供应装置1,当所设的蓄冷器23予以事先预冷后,即可提供应用场合所需的冷能。详言之,具有可拆卸或进一步设置有启闭(例如设有铰链及把手)结构的壁板11,经拆卸,即可将已预冷的蓄冷器23置入箱体框架10内部并通过支架20支撑,其后装回该壁板11,接着启动风扇21,即可将冷能供应装置1的外部空气(参见图2箭头A)经由壁板11所设进风口19送入箱体框架10内的下方并循叠置的各蓄冷器23贯穿孔及各蓄冷器与各壁板的间隙由下往上送至箱体框架10的上方,再由出风口18送出(参见图2箭头B)而形成一风力循环路径,由于前述风力循环过程中将一并带走蓄冷器23的冷能,从而由前述出风口送出的风力即具有冷能功能,可提供应用场合的需求。由于冷凝作用,前述蓄冷器23外表面将产生水滴,所生的水滴将落至蓄冷器23下方的承水盘22而由该承水盘加以收集,以避免水滴溢出装置1之外。由于蓄冷器23为可抽换式的结构,已无冷能作用的蓄冷器可以已预冷的其它蓄冷器取代。并由于移动之需,可附加多个轮子70于冷能供应装置1的底部,如图2所示。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冷能供应装置1使用风扇21而非压缩机,耗电量极低而极节省能源,当应用于居家场合时,可作为移动式冷气之用;或者,如图3所示应用于蓄冷柜30时,也可充当主要或辅助冷能之用,以确保该蓄冷柜30内部低温食品的品温;或者,如图4所示应用于冷冻(藏)车40时,亦可充当主要或辅助冷能之用,以确保所运输、宅配的低温食品的品温,当应用于冷冻(藏)车40时,可于该冷冻(藏)车40的车厢41开设有孔并设置一封闭该孔的门42,由此门42的设置,可便于抽换邻近该门设置的冷能供应装置1内部的蓄冷器、以减少冷能外泄,当然,该冷能供应装置1邻近该门42一侧的壁板即无设置之需,以利进行前述抽换蓄冷器的作业;或者,如图5所示应用于冷冻(藏)库50时,亦可充当主要或辅助冷能之用,以确保该蓄冷柜30内部低温食品的品温。
如图6所示,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冷能供应装置1的承水盘22进一步以导水管61结合储水容器60,由此设计,可将承水盘22中的水经导水管61导入该储水容器60中,以加大储水量、避免频繁清理积水及进一步防止因设置于冷冻(藏)车40所产生摇晃现象导致水的外溢至冷能供应装置1的外部(即车厢中)。
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冷能供应装置1应用于冷冻车40时,可作为辅助蒸发器之用。详言之,由于一般冷冻车的温度为-18℃,对于要求更低温条件时,需加大冷冻系统的能力,如此会影响车辆的引擎马力,所以通常不会这样做。当要求温度更低时,即可以应用冷能供应装置1辅助既有的冷冻机组来达到更低温。如图8所示,应用于冷冻车40车厢内的冷能供应装置1并不设置风扇21,而是应用既有冷冻机组的蒸发器43的风扇作为车厢内空气循环动力,如此车厢内空气先经冷能供应装置1降温(参见图8入风箭头A及出风箭头B,如是形成图7中箭头C的空气循环),再由冷冻机组的蒸发器43降温,即可符合更低温的需求且不影响车辆引擎马力。
本实用新型的冷能供应装置并不限定出风口或进风口需设置于同侧或异侧;且不限定端板与同侧的前板为一体或独立的结构;除出风口及进风口外,不一定需要呈现完全封闭的构成;不限定蓄冷器摆设方向,水平或垂直或斜置等皆可;且不限定蓄冷器位于风扇的风力循环路径的前端或后端。凡此种种,呈现本实用新型极具结构设计上的弹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依据不同蓄冷规格或数量的蓄冷器弹性调整应用场合温度为常温、冷藏、冷冻等不同温层场合的需求,具有泛用性;耗电量低,不会造成应用场合供电的负担(或不影响冷冻(藏)车的引擎马力);易于进行抽换蓄冷器的作业;及易于移动。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箱体框架;多个蓄冷器,可抽换地设置于前述箱体框架的内部;多个壁板,安装在前述箱体框架上;一前板,安装于该框架上,并于该前板上形成有一进风口;一端板,安装于该框架上,且位于该前板上方,该端板上形成有多个出风口;及多个风扇,设置于前述出风口上,且位于该蓄冷器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多个轮子,该轮子设于前述箱体框架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承水盘,该承水盘设于前述蓄冷器下方的箱体框架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承水盘进一步以导水管连结着储水容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风扇使用直流电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风扇使用交流电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能供应装置设置于冷冻柜或冷藏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能供应装置设置于冷冻车或冷藏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冷冻车或冷藏车的车厢设有门邻近于冷能供应装置。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能供应装置为设置于冷冻车或冷藏车的辅助蒸发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能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能供应装置设置于冷冻库或冷藏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能供应装置,包含一箱体框架;多个蓄冷器,可抽换地设置于前述箱体框架的内部;多个壁板,安装在前述箱体框架上;一前板,安装于该框架上,并于该前板上形成有一进风口;一端板,安装于该框架上,且位于该前板上方,该端板上形成有多个出风口;及多个风扇,设置于前述出风口上,且位于该蓄冷器上方,通过前述风扇提供进风口、箱体框架内部及出风口所形成风力循环路径的风力,以将位于箱体框架内部的蓄冷器的冷能供应至箱体框架的外部。
文档编号F25D3/00GK2819135SQ200520107818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6日
发明者郭儒家, 钟震麒, 黄火土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