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4623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合作为搭载于例如机动车的制冷循环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使用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空调的蒸发器,已知有如下蒸发器具备在上下方向隔着间隔地配置的第1集液箱(head tank)和第2集液箱;在两集液箱之间沿两集液箱的长度方向隔着间隔地配置而且上下两端连接于上下两集液箱的多个换热管;配置在相邻的换热管彼此之间的翅片;钎焊于第1集液箱的一端部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作为钎焊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辅助嵌合部件,在上侧集液箱以沿通风方向排列并且其一端部位于上下两集液箱的钎焊冷媒流入流出部件侧的端部的方式设置有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在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和冷媒出口集液部的钎焊冷媒流入流出部件侧的端部形成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通过包括换热管和设置在上下两集液箱中的至少任何一方的中间集液部的冷媒循环路径连通,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包括层叠的第1板和第2板,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之间,通过使第1板和第2板向外呈半圆筒状地鼓出而形成有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该流入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入口集液部的冷媒入口连通且另一端为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1个侧缘部开口的入口,该流出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出口集液部的冷媒出口连通且另一端为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开口了的侧缘部开口的出口,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部被做成圆筒状,辅助嵌合部件具有两端开口的冷媒通路,并且在各冷媒通路的一端开口的周围设置有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内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部内的圆筒状的嵌合凸部, 辅助嵌合部件的嵌合凸部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内和流出通路的端部内,被钎焊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蒸发器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通常使用2 个模具对金属材料板施加挤压加工来制造,但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如下的问题。艮口, 在用上述的方法制造第1板和第2板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不能避免在第1和第2板60、 61的形成流入通路62的鼓出部63、64的入口侧端部的内周面、以及形成流出通路(省略图示)的鼓出部(省略图示)的出口侧端部的内周面、与第1和第2板60、61的非鼓出部的内面的连接部产生圆角63a、64a。因此,在组合第1和第2板60、61并且将辅助嵌合部件的嵌合凸部65插入第1和第2板60、61的流入通路62的入口侧端部内以及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部内时,在第1和第2板60、61和辅助嵌合部件的嵌合凸部65的外周面之间产生比较大的间隙66,该间隙66不能由钎焊材料(省略图示)完全填埋,有可能发生钎焊不良。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30739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抑制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发生钎焊不良的换热器。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包括以下方式。1) 一种换热器,其具备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冷媒循环路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该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沿通风方向排列地配置,该冷媒循环路径使两集液部连通,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具有层叠的第1板和第2板, 而且跨越并接合于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该换热器用连接装置具有两端开口的冷媒通路,并且接合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在冷媒入口集液部的一端形成有冷媒入口,并且在冷媒出口集液部的与冷媒入口同一端形成有冷媒出口,从冷媒入口流入冷媒入口集液部内的冷媒,通过冷媒循环路径返回到冷煤出口集液部,从冷媒出口被送出;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之间,通过使第1板和第2板向外鼓出而形成有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该流入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入口集液部的冷媒入口连通并且另一端为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1个侧缘部开口的入口,该流出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出口集液部的冷媒出口连通并且另一端为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开口了的侧缘部开口的出口,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部被做成筒状;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各冷媒通路的一端开口的周围,设置有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内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内的筒状的嵌合凸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内和流出通路的端部内,被钎焊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该换热器的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入口侧端部的内周面、 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出口侧端部的内周面与这些向外鼓出部的两侧的非鼓出部的内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别存在圆角,并且在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入口侧端部的内周面、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出口侧端部的内周面与这些向外鼓出部的两侧的非鼓出部的内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别存在圆角,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嵌有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部分的两侧,在第1板和第2板之间,配置有提高第1板、第2板和嵌合凸部的钎焊性的钎焊辅助板,钎焊辅助板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侧的缘部,进入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内并靠近嵌合凸部的外周面, 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和钎焊辅助板被钎焊。2)根据上述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钎焊辅助板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侧的缘部和该嵌合凸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 5mm以下。3)根据上述1)或幻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钎焊辅助板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侧的缘部以向钎焊辅助板的厚度方向扩展的方式变形。4)根据上述1) 幻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和钎焊辅助板的缘部之间的间隙通过钎焊材料填埋。5)根据上述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被钎焊在第1板和第2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中间板兼作钎焊辅助板,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的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进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内,靠近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根据上述1) 幻的换热器,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嵌入有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部分的两侧,在第1板和第2板之间,配置有提高第1 板、第2板与嵌合凸部的钎焊性的钎焊辅助板,钎焊辅助板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侧的缘部进入第1板、第2板的上述圆角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内,靠近嵌合凸部的外周面,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第2板、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和钎焊辅助板被钎焊,因此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通过钎焊辅助板的作用,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换热器相比变小。因此,通过钎焊材料填埋该间隙变得容易,可抑制钎焊不良的发生。根据上述幻和幻的换热器,在将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插入第1板和第2 板的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内以及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部内时,可以通过辅助板的缘部的作用,进一步减小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第2板的上述圆角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产生的间隙。因此,通过钎焊材料填埋该间隙变得更加容易,可以有效地抑制钎焊不良的发生。

图1是表示应用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蒸发器的整体构成的一部分省略的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蒸发器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的部分剖开的从右侧观察所见的一部分省略的垂直剖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放大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蒸发器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中间板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7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蒸发器的问题点的相当于图5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 蒸发器(换热器);5 冷媒流入流出部件;6 膨胀阀安装部件(换热器用连接装置);6a、6b 冷媒通路;7 冷媒入口集液部;8 冷媒出口集液部;9 冷媒入口 ; 11 冷媒出口 ;21:第1板;22:第2板;23:中间板(钎焊辅助板);24 流入通路;2 入口 ;25 流出通路;25a 出口 ;28、32、33 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29、31、34 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36、37、39、41 贯通孔;35,38 切口 ;44,45 嵌合凸部;53,54 切口 的缘部;53a,54a 变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有附图中对同一部分和同一物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6[0026]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是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应用于使用氟系冷媒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的实施方式,换热器用连接装置为膨胀阀安装部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样的术语除了纯铝之外还包括铝合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相邻的换热管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图1中箭头X 所示的方向,图2的右侧)称为前,与其相反侧称为后,将从后方观察前方时的上下、左右 (图1的上下、左右)称为上下、左右。图1表示蒸发器的整体构成,图2 图5表示蒸发器的要部的构成。在图1和图2中,用于使用氟系冷媒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1具备在上下方向隔着间隔地配置的铝制第1集液箱2和铝制第2集液箱3、设置在两集液箱2、3之间的换热芯部 4、与第1集液箱2的右端部接合的铝制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和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接合的铝制膨胀阀安装部件6。第1集液箱2具备冷媒入口集液部7和冷媒出口集液部8,该冷媒入口集液部7位于前侧(通风方向下游侧)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该冷媒出口集液部8位于后侧(通风方向上游侧)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与冷媒入口集液部7 —体化。在冷媒入口集液部7的右端部设置有冷媒入口 9,在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右端部设置有冷媒出口 11。第2集液箱3具备第1中间集液部12和第2中间集液部13,该第1中间集液部 11位于前侧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该第2中间集液部13位于后侧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而且与第1中间集液部12 —体化。第1中间集液部12和第2中间集液部13通过由分隔部件14将第2集液箱3内分割成前后2个空间来形成。第1中间集液部12内和第2中间集液部13内通过在分隔部件14上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形成的多个连通孔15连通。换热芯部4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地配置有多列在此为2列包括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换热管16的换热管群17,在换热管群17的相邻的换热管 16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和各换热管群17的左右两端的换热管16的外侧分别配置波纹翅片 18且将其钎焊于换热管16,而且在左右两端的波纹翅片18的外侧分别配置铝制侧板19,且将其钎焊于波纹翅片18。前侧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的上下两端连接于冷媒入口集液部7和第1中间集液部12,后侧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的上下两端部连接于冷媒出口集液部8和第2中间集液部13。而且,通过前后两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和第1、第2中间集液部12、13,形成了使冷媒入口集液部7和冷媒出口集液部8连通的冷媒循环路径。换热管16,为具有被配置成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并且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冷媒通路的扁平状。波纹翅片18为使用在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为波状的波纹翅片,为构成前后的换热管群17的前后两换热管16所共有。如图2 图5所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是通过层叠并钎焊位于左侧(第1集液箱2侧)的垂直状的铝制第1板21、位于右侧的垂直状的铝钎焊薄板制第2板22和位于第 1板21和第2板22之间的垂直状的铝制中间板23而形成的,跨越并接合于第1集液箱2 的冷媒入口集液部7和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右端部。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设置有流入通路对和流出通路25,该流入通路M其一端与冷媒入口集液部7的冷媒入口 9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开口,该流出通路25其一端与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冷媒出口 11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入通路M开口了的侧缘部)开口。将流入通路M的朝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的开口称为入口 Ma,将流出通路25的朝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的开口称为出口 25a。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形成有第1连通口 26、第2连通口 27、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和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 该第1连通口沈与冷媒入口集液部7的冷媒入口 9连通,该第2连通口 27与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冷媒出口 11连通,该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于从第1和第2连通口 26、27离开的位置并且另一端在第1板21的后侧缘开口,该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于从第1和第2连通口 26、27离开的位置并且另一端在第1板21的后侧缘的比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另一端口靠上部开口,该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为垂直状的,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下端部位于从第2连通口 27稍稍靠上分开的位置并且上端部位于比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另一端开口稍稍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2板22形成有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和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该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于从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和第2连通口 26、27离开的位置并且另一端在与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另一端同一高度位置在第2板22的后侧缘开口,该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于与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对应的位置并且另一端位于从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 和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离开的位置,该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于与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对应的位置并且另一端在与第1板21 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同一位置在第2板22的后侧缘开口。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和第2板22是通过对在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薄板使用模具施加挤压加工来形成的板。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中间板23形成有第1切口 35、第1贯通孔36、第2贯通孔37、第2切口 38、第3贯通孔39和第4贯通孔41,该第1切口 35其一端在与第1板21 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同一位置在中间板23的后侧缘开口,并且使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内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内连通,该第1贯通孔36使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内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内连通,该第2贯通孔37使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内连通,该第2切口 38其一端在与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同一位置在中间板23的后侧缘开口,并且使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 1向外鼓出部四内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内连通,该第3贯通孔39 使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内连通,该第 4贯通孔41使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内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 3向外鼓出部34内连通。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中间板23是通过对在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薄板或由铝裸材形成的薄板使用模具施以挤压加工而形成的板。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包括垂直部和水平部^b,该垂直部28从第1连通口沈的稍稍上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该水平部28b通过圆角状部与垂直部^b的上端相连且向后方延伸并且达到第1板21的后侧缘。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 1向外鼓出部四,在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的水平部^b的上方,从第1板21的后侧缘的比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靠上方的位置向前方水平延伸,并且靠前端的部分向下方前斜。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的前端部位于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水平部^b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的上端部位于比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水平部28b稍稍靠下方的高度位置。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在与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水平部^b同一高度位置,从第2板22的后侧缘向前方水平延伸,其前端部位置比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稍稍靠后方。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为从与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延伸的垂直状。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的上端部位置比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的垂直部 28a的下端靠上方。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包括垂直部3 和水平部 34b,该垂直部3 从与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并且达到比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靠上方的位置,该水平部34b与垂直部3 的上端相连向后方延伸并且达到第1板21的后侧缘。为了增大流路面积,垂直部3 的上部的前侧缘部在前方扩展。水平部34b的靠前端的部分的上侧缘部,与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 29的靠前端的部分的上侧缘部配合向下方前斜。中间板23的第1切口 35的形状与从右侧观察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所见的形状一致。中间板23的第1贯通孔36位于从右侧观察与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 向外鼓出部28的垂直部^a的下端部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的上端部重合的位置。中间板23的第2贯通孔37位于与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对应的位置。而且,中间板23的第1贯通孔36和第2贯通孔37之间的部分被切除,通过该切除部 42连通两贯通孔36、37。组合了第1贯通孔36、第2贯通孔37和切除部42的形状与从右侧观察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所见的形状一致。中间板23的第2切口 38的形状与从右侧观察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所见的形状一致。中间板23的第3贯通孔39位于与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对应的位置。中间板23的第4贯通孔41 位于从右侧方观察与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重合的位置。而且,中间板23的第3贯通孔39和第4贯通孔41之间的部分被切除,通过该切除部43连通两贯通孔39、41。因此,通过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和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第2板 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和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中间板23的第1切口 35、第1贯通孔36、第2贯通孔37和切除部42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形成流入通路24, 通过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和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中间板23的第2切口 38、第3贯通孔 39、第4贯通孔41和切除部43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形成流出通路25,流入通路M和流出通路25其内部不连通,且从所有板21、22、23层叠的方向即从左右任何一侧观察时,两者交叉。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入通路M的入口 2 侧端部和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 侧端部为圆筒状。在膨胀阀安装部件6,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前后两端开口的高压冷媒通路6a和低压冷媒通路6b,以前者位于下方的方式上下排列地形成。在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各冷媒通路6a、6b的前端开口(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侧的开口)的周围一体地形成有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入通路M和流出通路25内的圆筒状的嵌合凸部44、45。而且,在下侧嵌合凸部嵌入流入通路M的入口 2 侧端部内并且上侧嵌合凸部嵌入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 侧端部内的状态下,两嵌合凸部44、45被钎焊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在上述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中,第1板21和第2板22是通过对在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薄板施以挤压加工而形成的板,因此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的入口 2 侧端部的内周面和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的出口 2 侧端部的内周面与第1板21的非鼓出部的内面(右侧面)的连接部分别产生圆角46、47,并且第2 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的入口 2 侧端部的内周面和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的出口 2 侧端部的内周面与第2板22的非鼓出部的内面(左侧面)的连接部分别产生圆角48、49。因此,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的圆角46和第2板22的圆角48与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嵌合凸部44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51,并且第1板21的圆角 47和第2板22的圆角49与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嵌合凸部45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52。 另夕卜,第1板和第2板21、22的厚度在为例如0. 8mm左右的情况下,圆角46、47、48、49的曲率半径为1. 5 2. 5mm。在此,中间板23的第1切口 35 (形成流入通路M的入口 2 侧的端部的切口) 的上下两侧缘部53 (嵌合凸部44侧的缘部),进入第1板和第2板21、22的圆角46、48与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嵌合凸部44外周面之间的间隙51内,靠近嵌合凸部44的外周面。另外,中间板23的第2切口 38 (形成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 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上下两侧缘部54(嵌合凸部45侧的缘部),进入第1板和第2板21、22的圆角47、49与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嵌合凸部45外周面之间的间隙52内,靠近嵌合凸部45的外周面。中间板23的第1切口 35的上下两侧缘部53和第2切口 38的上下两侧缘部M与嵌合凸部44、45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分别为0. 5mm以下。而且,通过第1和第2切口 35、38的上下两侧缘部5354进入间隙51、52而使间隙51、52变小,其结果,间隙51、52整体由钎焊材料(省略图示)填埋,可抑制钎焊不良的发生。因此,中间板23兼作提高第1和第2板21、22与嵌合凸部44、45的钎焊性的钎焊辅助板。蒸发器1与压缩机和作为冷媒冷却器的冷凝器一起构成使用氟系冷媒的制冷循环,作为车辆空调搭载在车辆例如机动车。此时,将膨胀阀(省略图示)以低压冷媒排出通路位于上方且高压冷媒供给通路位于下方的方式安装在膨胀阀安装部件6。在冷气设备运转时,通过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的高压冷媒供给通路的气液混相的2相冷媒,通过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高压冷媒通路6a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的入口 2 进入流入通路M内,在流入通路M内流动,从第1连通口沈通过第1集液箱2的冷媒入口 9进入冷媒入口集液部7内。进入冷媒入口集液部7内的冷媒,依次在前侧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 第2集液箱3的第1中间集液部12、分隔部件14的连通孔15、第2中间集液部13、后侧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和冷媒出口集液部8流动,通过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冷媒出口 11从第2连通口 27进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出通路25内。进入流出通路25内的冷媒,在流出通路25中流动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的出口 2 流出,通过膨胀阀安装部件 6的低压冷媒通路6b进入膨胀阀的低压冷媒排出通路内,通过低压冷媒排出通路被送到压缩机。而且,在冷媒在换热管16内流动的期间,与通过相邻的换热管16之间的通风间隙的空气(参照图1的箭头X)进行热交换,冷媒变为气相流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入通路M的入口 2 侧端部和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 侧端部为圆筒状,并且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嵌合凸部44、45为圆筒状, 但不限于此,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入通路M的入口 2 侧端部、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 侧端部和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嵌合凸部44、45的横截面形状可适当变更为椭圆形状、长圆形、多边形等。图6表示中间板的变形例。在图6中,中间板23的第1和第2切口 35、38的上下两侧缘部5354分别以在中间板23的厚度方向扩展的方式变形。用53a、5^表示变形部。在这种情况下,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和第2板21、22的圆角46、48、47、49 与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嵌合凸部44、45外周面之间的间隙51、52进一步变小,由钎焊材料 (省略图示)进一步可靠地填埋间隙51、52,可以有效地抑制钎焊不良的发生。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还可应用于下述形式的所谓层叠型蒸发器,所述形式的所谓层叠型蒸发器,具备并列地配置有使1对盘状板相对且钎焊周缘部彼此而成的多个扁平中空体而成的沿前后方向排列地配置的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与两集液部隔着间隔地配置的冷媒转向部;使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转向部连通的多个冷媒前进侧冷媒流通部;和使冷媒出口集液部和冷媒转向部连通的多个冷媒返回侧冷媒流通部,在冷媒入口集液部的一端形成有冷媒入口,并且在冷媒出口集液部的与冷媒入口同一端形成有冷媒出口,从冷媒入口流入冷媒入口集液部内的冷媒,通过冷媒前进侧冷媒流通部到达冷媒转向部,在此,改变流动方向,通过冷媒返回侧冷媒流通部返回冷媒出口集液部,从冷媒出口被送出。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适合用于构成车辆空调的制冷循环的蒸发器。
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器,其具备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冷媒循环路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该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沿通风方向排列地配置,该冷媒循环路径使两集液部连通,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具有层叠的第1板和第2板,而且跨越并接合于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该换热器用连接装置具有两端开口的冷媒通路,并且接合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在冷媒入口集液部的一端形成有冷媒入口,并且在冷媒出口集液部的与冷媒入口同一端形成有冷媒出口,从冷媒入口流入冷媒入口集液部内的冷媒,通过冷媒循环路径返回到冷媒出口集液部,从冷媒出口被送出;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之间,通过使第1板和第2板向外鼓出而形成有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该流入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入口集液部的冷媒入口连通并且另一端为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1个侧缘部开口的入口,该流出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出口集液部的冷媒出口连通并且另一端为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开口了的侧缘部开口的出口,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部呈筒状;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各冷媒通路的一端开口的周围,设置有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内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内的筒状的嵌合凸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内和流出通路的端部内,被钎焊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该换热器的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入口侧端部的内周面、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出口侧端部的内周面与这些向外鼓出部的两侧的非鼓出部的内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别存在圆角,并且在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入口侧端部的内周面、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出口侧端部的内周面与这些向外鼓出部的两侧的非鼓出部的内面之间的连接部,分别存在圆角,在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嵌有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部分的两侧,在第1板和第2板之间,配置有提高第1板、第2板和嵌合凸部的钎焊性的钎焊辅助板,钎焊辅助板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侧的缘部,进入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内并靠近嵌合凸部的外周面,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和钎焊辅助板被钎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钎焊辅助板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侧的缘部和该嵌合凸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为0. 5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钎焊辅助板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侧的缘部,以向钎焊辅助板的厚度方向扩展的方式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的所述圆角、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和钎焊辅助板的缘部之间的间隙由钎焊材料填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的所述圆角、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和钎焊辅助板的缘部之间的间隙由钎焊材料填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被钎焊在第 1板和第2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中间板兼作钎焊辅助板,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的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进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内并靠近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被钎焊在第 1板和第2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中间板兼作钎焊辅助板,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的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进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内并靠近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被钎焊在第 1板和第2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中间板兼作钎焊辅助板,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的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进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内并靠近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煤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被钎焊在第 1板和第2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中间板兼作钎焊辅助板,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的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进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的上述圆角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的上述间隙内并靠近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抑制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之间发生钎焊不良的换热器。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板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路的入口侧端部和流出通路的出口侧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进入第1板和第2板的圆角与嵌合凸部之间的间隙内并靠近嵌合凸部的外周面。
文档编号F25B39/02GK201992914SQ20102065289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5日
发明者东山*久, 高木基之 申请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