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4624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合于作为搭载于例如机动车的制冷循环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 使用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作为可实现小型轻量化和高性能化的蒸发器,本申请人以前提出过如下蒸发器 具备沿通风方向排列配置的冷媒入口集液(head)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和连通两集液部 的冷媒循环路径,冷媒循环路径具备与冷媒入口集液部对向配置的第1中间集液部、在第1 中间集液部的后侧与冷媒出口集液部相对配置的第2中间集液部、分别配置在冷却入口集 液部和第1中间集液部之间及冷却出口集液部和第2中间集液部之间的多个换热管,在冷 媒入口集液部的一端形成有冷媒入口,并且在冷媒出口集液部的与冷媒入口同一端形成有 冷媒出口,从冷媒入口流入冷媒入口集液部内的冷媒通过冷媒循环路径返回到冷媒出口集 液部,且从冷媒出口被送出,其中,具有与冷媒入口连通的短筒状冷媒流入部和与冷媒出口 连通的短筒状冷媒流出部的管接合板(pipe joint plate)跨越并接合于冷媒入口集液部 和冷媒出口集液部,在冷媒流入部插入并接合于冷媒入口管的端部,在冷媒流出部插入并 接合有形成在比冷媒入口管直径大的冷媒出口管的端部的缩径部(参照专利文献1)。虽然图示省略,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蒸发器中,冷媒入口管和冷媒出口管在通 风方向上游侧被折弯,作为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膨胀阀安装部件跨越并接合于两管的前端 部,在膨胀阀安装部件安装有基于从冷媒出口集液部内流出经冷媒出口管内流过来的冷媒 的温度和压力调节开度的膨胀阀。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蒸发器中,从弯曲加工的情况来看,在减小冷媒入口 管和冷媒出口管的弯曲半径方面有限的,因此有如下那样的问题不能将膨胀阀安装部件 设置在蒸发器的附近,膨胀阀的位置也变得远离蒸发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16422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就近设置换热器用连接装置 的换热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方式。1) 一种换热器,其具备沿通风方向排列配置的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 部、和连通两集液部的冷媒循环路径,在冷媒入口集液部的一端形成有冷媒入口,并且在冷 媒出口集液部的与冷媒入口同一端形成有冷媒出口,从冷媒入口流入冷媒入口集液部内的 冷媒通过冷媒循环路径返回到冷媒出口集液部,并从冷媒出口被送出,该换热器的特征在 于,具备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具有层叠的第 1板和第2板、而且跨越并接合于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该换热器用连接装置具有两端开口的冷媒通路、而且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接合;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之 间,通过使至少任何一方的板向外鼓出而形成有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该流入通路其一端 与冷媒入口集液部的冷媒入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1个侧缘部开口,该 流出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出口集液部的冷媒出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 入通路开口 了的侧缘部开口 ;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各冷媒通路的一端开口的周围,设置 有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上述另一端开口内的嵌合凸部,在冷媒 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面临流入通路内和流出通路内的面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 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互相嵌合的接合凸部和接合凹部。2)根据上述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分别 形成有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 的外周面的沿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层叠方向的两侧部分、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 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鼓出方向的顶部的内面之间,形成 有相互嵌合的接合凸部和接合凹部。3)根据上述2、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 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与第1板和第2板接合,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 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板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 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4)根据上述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分别 形成有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 的外周面的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层叠方向正交方向的两侧部分,形成有沿上述层 叠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开口了的槽状的接合凹部,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流入通路用 向外鼓出部的内面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内面以跨越的方式形成有接合凸部。5)根据上述4)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 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与第1板和第2板接合,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 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板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 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在中间板的形成流 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形成有与换热器用连 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接合凹部嵌合的接合凸部。6)根据上述1)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分别 形成有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 的外周面的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层叠方向正交方向的两侧部分形成有接合凸部, 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内面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 内面以跨越的方式形成有接合凹部。7)根据上述6)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 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与第1板和第2板接合,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和第2板的流 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 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察时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在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 路和流出通路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形成有与换热器用连接装 置的嵌合凸部的接合凸部嵌合的接合凹部。[0016]8)根据上述1) 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一体地形 成有嵌合凸部,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冷媒通路的一端部在嵌合凸部的顶端面开口。9)根据上述1) 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中,换热器用连接装置包括块状本 体和贯通状固定在块状本体的2个筒状体,筒状体内成为冷媒通路,并且筒状体的从块本 体突出的部分成为嵌合凸部。根据上述1) 9)的换热器,其具备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该冷 媒流入流出部件具有层叠的第1板和第2板并且跨越并接合于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 集液部,该换热器用连接装置具有两端开口的冷媒通路并且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接合,在 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之间,通过使至少任何一方的板向外鼓出而形成有流入通路和流 出通路,该流入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入口集液部的冷媒入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冷媒流入流出 部件的1个侧缘部开口,该流出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出口集液部的冷媒出口连通并且另一端 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开口 了的侧缘部开口,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各冷媒通路 的一端开口的周围,设置有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上述另一端开 口内的嵌合凸部,因此不需要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蒸发器那样使用弯曲的管。因此,可以将 换热器用连接装置设置在换热器的附近。而且,在将上述1) 9)的换热器适用于例如蒸 发器的情况下,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蒸发器相比较,可将作为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膨胀 阀安装部件设置在蒸发器的附近,膨胀阀的位置也变得靠近蒸发器。另外,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各冷媒通路的一端开口的周围设置有嵌入冷媒流入 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上述另一端开口内的嵌合凸部,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 两板的面临流入通路内和流出通路内的面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之间 形成有互相嵌合的接合凸部和接合凹部,因此,在换热器的制造时,通过用适当的手段临时 固定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可将换热器用连接装置临时固定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与 通过别的适当的手段将换热器用连接装置临时固定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情况相比,操作 性提高。

图1是表示应用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蒸发器的整体构成的局部省略的 立体图。图2是在图1的蒸发器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的部分截断的、从右侧观察 时的局部省略的垂直剖视图。图3是放大了膨胀阀安装部件的嵌合凸部的部分的水平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蒸发器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1的蒸发器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要部的构成的 分解立体图。图6是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的 图。图7是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1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 图。图8是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2变形例的要部的构成的垂直剖视图。图9是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2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10是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3变形例的要部的构成的 垂直剖视图。图11是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3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 图。图12是表示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4变形例的相当于图3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 蒸发器(换热器);5 冷媒流入流出部件;6、80 膨胀阀安装部件(换热器用连 接装置);6a、6b 冷媒通路;7 冷媒入口集液部;8 冷媒出口集液部;9 冷媒入口 ;11 冷 媒出口 ;21 第1板;22:第2板;23:中间板;24:流入通路;2 :入口 ;25 流出通路;2 出口 ;28、32、33 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29、31、34 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36、37、39、 41 贯通孔;35,38 切口 ;44、45、52、53、60、61、62、63、74、75、88、89 接合凸部;48、49、50、 51、64、65、70、71、72、73 接合凹部;46、47、86、87 嵌合凸部;82,83 筒状体;82a,83a 冷 媒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有附图中对同一部分和 同一物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是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应用于使用氟系冷媒的车辆 空调的蒸发器的实施方式,换热器用连接装置为膨胀阀安装部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铝”这样的术语中除了纯铝之外还包括铝合金。另外,在 以下的说明中,将在相邻的换热管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流动的空气的下游侧(图1中箭头 X所示的方向,图2的右侧)称为前,与其相反侧称为后,将从后方观察前方时的上下、左右 (图1的上下、左右)称为上下、左右。图1表示蒸发器的整体构成,图2 图5表示蒸发器的要部的构成。在图1和图2中,用于使用氟系冷媒的车辆空调的蒸发器1具备在上下方向隔着 间隔配置的铝制第1集液箱(head tank) 2和铝制第2集液箱3、设置在两集液箱2、3之间 的换热芯部4、与第1集液箱2的右端部接合的铝制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和与冷媒流入流出 部件5接合的铝制膨胀阀安装部件6。第1集液箱2具备冷媒入口集液部7和冷媒出口集液部8,该冷媒入口集液部7位 于前侧(通风方向下游侧)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该冷媒出口集液部8位于后侧(通风方 向上游侧)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与冷媒入口集液部7 —体化。在冷媒入口集液部7的 右端部设置有冷媒入口 9,在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右端部设置有冷媒出口 11。第2集液箱3具备第1中间集液部12和第2中间集液部13,该第1中间集液部 11位于前侧并且沿左右方向延伸,该第2中间集液部13位于后侧且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 与第1中间集液部12 —体化。第1中间集液部12和第2中间集液部13通过由分隔部件 14将第2集液箱3内分割成前后2个空间来形成。第1中间集液部12内和第2中间集液 部13内通过在分隔部件14上在左右方向隔着间隔所形成的多个连通孔15而连通。[0041]换热芯部4构成为在前后方向排列配置多列在此为2列包括在左右方向隔着间 隔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换热管16的换热管群17,在换热管群17的相邻的换热管16彼此之 间的通风间隙和各换热管群17的左右两端的换热管16的外侧分别配置有波纹翅片18且 将其钎焊于换热管16,而且在左右两端的波纹翅片18的外侧分别配置有铝制侧板19,且将 其钎焊于波纹翅片18。前侧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的上下两端与冷媒入口集液部7和 第1中间集液部12连接,后侧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的上下两端部与冷媒出口集液部8 和第2中间集液部13连接。而且,通过前后两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和第1和第2中间 集液部12、13,形成使冷媒入口集液部7和冷媒出口集液部8连通的冷媒循环路径。换热 管16,为具有被配置成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并且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冷媒通路的扁平 状。波纹翅片18为使用在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为波状的波纹翅片,为构 成前后的换热管群17的前后两换热管16所共有。如图2 图5所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是通过层叠并钎焊位于左侧(第1集液 箱2侧)的垂直状的铝制第1板21、位于右侧的垂直状的铝制第2板22和位于第1板21 和第2板22之间的垂直状的铝制中间板23而形成的,跨越并接合于第1集液箱2的冷媒 入口集液部7和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右端部。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设置有流入通路M 和流出通路25,该流入通路M其一端与冷媒入口集液部7的冷媒入口 9连通并且另一端在 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开口,该流出通路25其一端与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冷媒出口 11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入通路M 开口了的侧缘部)开口。将流入通路M的朝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的开口称为入 口 Ma,将流出通路25的朝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的开口称为出口 25a。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形成有第1连通口 26、第2连通口 27、流入通 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和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 该第1连通口沈与冷媒入口集液部7的冷媒入口 9连通,该第2连通口 27与冷媒出口集 液部8的冷媒出口 11连通,该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 于从第1和第2连通口 26、27离开的位置并且另一端在第1板21的后侧缘开口,该流出通 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于从第1和第2连通口 26、27离开的 位置并且另一端在第1板21的后侧缘的比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另一端口靠上 部开口,该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为垂直状,其下端部位于与第2连通口 27相距若 干距离的上方的位置并且上端部位于比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另一端开口稍稍 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2板22形成有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流入 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和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该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 部32,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于从第1板21的第1和第2连通口 26、27离开的位置 并且另一端在与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另一端同一高度位置在第2 板22的后侧缘开口,该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其横截面为半圆形,其一端位于与第 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对应的位置并且另一端位于从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和流入 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离开的位置,该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其横截面为半圆 形,其一端位于与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对应的位置并且另一端在与第1板21的流出 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同一位置在第2板22的后侧缘开口。[0045]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中间板23形成有第1切口 35、第1贯通孔36、第2贯通 孔37、第2切口 38、第3贯通孔39和第4贯通孔41,该第1切口其一端在与第1板21的流 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同一位置在中间板23的后侧缘开口,并且使第1板21的流入 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内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内连通,该第1 贯通孔36使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内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 向外鼓出部33内连通,该第2贯通孔37使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和第2板22的流入 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内连通,该第2切口 38其一端在与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1 向外鼓出部四同一位置在中间板23的后侧缘开口,并且使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 外鼓出部四内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内连通,该第3贯通孔39使 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内连通,该第4 贯通孔41使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内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 向外鼓出部;34内连通。另外,第1板21和第2板22为使用在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薄板而形成 的板。另外,中间板23为使用由铝裸材形成的薄板或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钎焊薄板而 形成的板。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包括垂直部和水平部^b,该垂直 部28从第1连通口沈的稍稍上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该水平部28b通过圆弧状部与垂直 部^b的上端相连且向后方延伸并且达到第1板21的后侧缘。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 1向外鼓出部四,在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的水平部^b的上方,从第1板21的后 侧缘的比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靠上方的位置向前方水平延伸,并且靠前端的部分 向下方前斜。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的前端部位于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 的水平部^b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的上端部 位于比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水平部28b稍稍靠下方的高度位置。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在与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 外鼓出部观的水平部^b同一高度位置,从第2板22的后侧缘向前方水平延伸,其前端部 比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稍稍靠后方。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 33,为从与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延伸的垂直状。流入通路用第3 向外鼓出部33的上端部比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的垂直部^a的下 端靠上方。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包括垂直部3 和水平部34b,该垂 直部3 从与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对应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并且达到比流入通路用第 2向外鼓出部32靠上方的位置,该水平部34b与垂直部34a的上端相连向后方延伸并且达 到第1板21的后侧缘。为了增大流路面积,垂直部34a的上部的前侧缘部向前方扩展。水 平部34b的靠前端的部分的上侧缘部,与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的靠 前端的部分的上侧缘部一致向下方前斜。中间板23的第1切口 35的形状与从右侧观察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所 见的形状一致。中间板23的第1贯通孔36位于,从右侧观察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 向外鼓出部28的垂直部^a的下端部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的上 端部重合的位置。中间板23的第2贯通孔37位于与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对应的位 置。而且,中间板23的第1贯通孔36和第2贯通孔37之间的部分被切除,通过该切除部42连通两贯通孔36、37。组合了第1贯通孔36、第2贯通孔37和切除部42的形状,与从右 侧观察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所见的形状一致。中间板23的第2切 口 38的形状,与从右侧观察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所见的形状一致。中间板23的 第3贯通孔39位于与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对应的位置。中间板23的第4贯通孔41 位于,从右侧方观察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1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 第3向外鼓出部34重合的位置。而且,中间板23的第3贯通孔39和第4贯通孔41之间 的部分被切除,通过该切除部43连通两贯通孔39、41。因此,通过第1板21的第1连通口沈和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第2板 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和流入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3、中间板23的第1切 口 35、第1贯通孔36、第2贯通孔37和切除部42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形成流入通路24, 通过第1板21的第2连通口 27、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和流出通路用第2向外鼓 出部31、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中间板23的第2切口 38、第3贯通孔 39、第4贯通孔41和切除部43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形成流出通路25,流入通路M和流 出通路25其内部不连通,且从所有板21、22、23层叠的方向即从左右任何一侧观察时可见 两者交叉。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观的鼓出方向 的顶部(左侧部分)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的鼓出方向的顶部(右 侧部分)的流入通路M的入口 Ma侧端部的内面,分别形成有向流入通路M的内部突出并 且沿横截面上的向外鼓出部观、32的切线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合凸部44。另外,在 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的鼓出方向的顶部(左 侧部分)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的鼓出方向的项部(右侧部分)的 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 侧端部的内面,分别形成有向流出通路25的内部突出并且沿横截 面上的向外鼓出部四、34的切线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合凸部45。这些接合凸部44、 45,是通过在外鼓出部观、32、四、34的周壁上的从后端到稍靠前侧的部分,设置沿上下方 向延伸的缝隙,并且使比该缝隙靠后侧的部分变形而形成的。在膨胀阀安装部件6,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前后两端开口的高压冷媒通路6a和低 压冷媒通路6b,以前者位于下方的方式上下排列地形成。在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各冷媒通 路6a、6b的前端开口(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侧的开口)的周围,一体形成有嵌入冷媒流入流 出部件5的流入通路M和流出通路25内的圆筒状的嵌合凸部46、47。在各嵌合凸部46、 47的外周面的左右两侧部分、即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的层叠方向的两 侧部分,分别形成有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接合凸部44、45嵌合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接 合凹部48、49。接合凹部48、49为槽状,其上下两端部在嵌合凸部46、47的上下两方开口。 而且,在接合凸部44、45和接合凹部48、49相互嵌合的状态,嵌合凸部46、47被钎焊于冷媒 流入流出部件5。上述的蒸发器1是通过组合所有的部件并将其集中钎焊而制造的。在蒸发器1的 制造时,在层叠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时,通过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 1向外鼓出部28和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 部32和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夹着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两嵌合凸部46、47,并且 接合凸部44、45和接合凹部48、49相互嵌合。在这种状态下,通过适当的手段临时固定3块板21、22、23,则膨胀阀安装部件6被临时固定在构成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 22、23。因此,防止了膨胀阀安装部件6从3块板21、22、23脱落。蒸发器1与压缩机和作为冷媒冷却器的冷凝器一起构成使用氟系冷媒的制冷循 环,作为车辆空调而搭载在车辆例如机动车。此时,膨胀阀(图示省略)以其低压冷媒排 出通路位于上方且高压冷媒供给通路位于下方被安装在膨胀阀安装部件6。在冷气设备运 转时,通过了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的高压冷媒供给通路的气液混相的2相冷媒,通过膨 胀阀安装部件6的高压冷媒通路6a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的入口 2 进入流入 通路M内,在流入通路M内流动,从第1连通口沈通过第1集液箱2的冷媒入口 9进入 冷媒入口集液部7内。进入冷媒入口集液部7内的冷媒,依次在前侧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 16、第2集液箱3的第1中间集液部12、分隔部件14的连通孔15、第2中间集液部13、后侧 换热管群17的换热管16和冷媒出口集液部8流动,通过冷媒出口集液部8的冷媒出口 11 从第2连通口 27进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出通路25内。进入流出通路25内的冷媒, 在流出通路25流动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后侧缘的出口 2 流出,通过膨胀阀安装部件 6的低压冷媒通路6b进入膨胀阀的低压冷媒排出通路内,通过低压冷媒排出通路被送到压 缩机。而且,在冷媒在换热管16内流动的期间,与通过相邻的换热管16之间的通风间隙 的空气(参照图1的箭头X)进行热交换,冷媒变为气相流出。图6和图7是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1变形例。在图6和图7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 部观的鼓出方向的顶部(左侧部分)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的鼓出 方向的顶部(右侧部分)的流入通路M的入口 Ma的侧端部的内面,形成有接合凹部50。 另外,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的左侧部分和 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的右侧部分的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 侧端部 的内面,分别形成有接合凹部51。所有的接合凹部50、51是通过使外鼓出部观、32、四、34 的周壁向外侧变形而形成的,所有的接合凹部50、5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另外,在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各嵌合凸部46、47的外周面的左右两侧部分即冷媒 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的层叠方向的两侧部分,分别一体形成有嵌入冷媒流入 流出部件5的接合凹部50、51内的接合凸部52、53。在蒸发器1的制造时,在层叠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时,通过第 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和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和第2板22的 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和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夹着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 两嵌合凸部46、47,并且接合凸部52、53和接合凹部50、51相互嵌合。在这种状态下,通过 适当的手段临时固定3块板21、22、23,则膨胀阀安装部件6被临时固定在构成冷媒流入流 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图8和图9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2变形例。在图8和图9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 部观的上下两侧部分即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 的两侧部分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的上下两侧部分的流入通路M的 入口 Ma侧端部的内面,分别形成有突出到流入通路对的内部并且沿横截面上的向外鼓出部观、32的切线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接合凸部60。另外,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 1板21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的上下两侧部分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 外鼓出部34的上下两侧部分的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5a侧端部的内面,分别形成有突出到 流出通路25的内部并且沿横截面上的向外鼓出部四、34的切线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接 合凹部61。这些接合凸部60、61,是通过在外鼓出部观、32、四、34的周壁的从后端到稍靠 前侧的部分,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并且使比该缝隙靠后侧的部分变形而形成的。而 且,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中间板23的第1切口 35和第2切口 38的上下两侧缘部的后 端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突出到切口 35、38的内部的接合凸部62、63。所有的接合凸部60、 61、62、63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所有的接合凸部60、61、62、63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在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各嵌合凸部46、47的外周面的上下两侧部分、即与冷媒流 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部分,分别形成有与冷媒流 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的接合凸部60、61、62、63嵌合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接合 凹部64、65。接合凹部64、65为槽状,其左右两端部在嵌合凸部46、47的左右两方开口。在蒸发器1的制造时,在层叠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时,通过第1 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和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和第2板22的流 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和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夹着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两 嵌合凸部46、47,并且接合凸部60、61、62、63和接合凹部64、65相互嵌合。在这种状态下, 通过适当的手段临时固定3块板21、22、23,则膨胀阀安装部件6被临时固定在构成冷媒流 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因此,防止了膨胀阀安装部件6从3块板21、22、23脱 落。图10和图11表示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3变形例。在图10和图11中,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 出部观的上下两侧部分即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 向的两侧部分和第2板22的流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的上下两侧部分的流入通路M 的入口 2 侧端部的内面,分别形成有接合凹部70。另外,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第1板 21的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的上下两侧和第2板22的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 34的上下两侧部分的流出通路25的出口 2 侧端部的内面,分别形成有接合凹部71。第 1板和第2板的接合凹部70、71是通过使外鼓出部观、32、四、34的周缘向外侧变形而形成 的,在中间板23侧开口。而且,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中间板23的第1切口 35和第2 切口 38的上下侧缘部的后端部,分别形成有接合凹部72、73。所有的接合凹部70、71、72、 73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所有的接合凹部70、71、72、73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各嵌合凸部46、47的外周面的上下两侧部分、即与冷媒流入 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部分,分别形成有嵌入冷媒流 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的接合凹部70、71、72、73内的接合凸部74、75。在蒸发器1的制造时,在层叠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时,通过第1 板21的流入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28和流出通路用第1向外鼓出部四和第2板22的流 入通路用第2向外鼓出部32和流出通路用第3向外鼓出部34,夹着膨胀阀安装部件6的两 嵌合凸部46、47,并且接合凸部74、75和接合凹部70、71、72、73相互嵌合。在这种状态下, 通过适当的手段临时固定3块板21、22、23,则膨胀阀安装部件6被临时固定在构成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22、23。因此,防止了膨胀阀安装部件6从3块板21、22、23脱落。图12是表示膨胀阀安装部件的第4变形例。在图12中,膨胀阀安装部件80包括铝制块状本体81和贯通状固定在本体81的 2个铝制筒状体82、83。在块状本体81上下形成有2个横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84、85,使2 个筒状体82、83穿过该贯通孔84、85并固定在块状本体81。下侧的筒状体82内成为高压 冷媒通路82a,上侧的筒状体83内成为低压冷媒通路83a,两筒状体82、83上的从块状本体 81突出到后方(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幻侧的部分,成为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流入通路 24和流出通路25内的圆筒状的嵌合凸部86、87。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为如图6和图7所示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在膨胀阀安装部 件6的各嵌合凸部86、87的外周面的左右两侧部分、即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3块板21、 22,23的层叠方向的两侧部分,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5的接合凹部50、 51内的接合凸部88、89。在蒸发器1的制造时,与图6和图7所示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 的第2变形例的情况同样地组装,防止了膨胀阀安装部件80从3块板21、22、23脱落。另外,在图12所示的膨胀阀安装部件中,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冷媒流入流 出部件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其他的变形例的情况同样,以接合凸部和接合凹部相互嵌合的 方式在嵌合凸部设置有接合凹部或接合凸部。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还可应用于下述形式的所谓层叠型蒸发器,所述 形式的所谓层叠型蒸发器中,具备并列状地配置使1对盘状板相对且钎焊周缘部彼此而 成的多个扁平中空体而成的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的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与 两集液部隔着间隔配置的冷媒转向部;使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转向部连通的多个冷媒前 进侧冷媒流通部;和使冷媒出口集液部和冷媒转向部连通的多个冷媒返回侧冷媒流通部, 在冷媒入口集液部的一端形成有冷媒入口,并且在冷媒出口集液部的与冷媒入口同一端形 成有冷媒出口,从冷媒入口流入冷媒入口集液部内的冷媒,通过冷媒前进侧冷媒流通部到 达冷媒转向部,在此,改变流动方向,通过冷媒返回侧冷媒流通部返回冷媒出口集液部,从 冷媒出口被送出。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适合用于构成车辆空调的制冷循环的蒸发器。
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器,其具备沿通风方向排列配置的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和 使两集液部连通的冷媒循环路径,在冷媒入口集液部的一端形成有冷媒入口,并且在冷媒 出口集液部的与冷媒入口同一端形成有冷媒出口,从冷媒入口流入冷媒入口集液部内的冷 媒通过冷媒循环路径返回到冷媒出口集液部,从冷媒出口被送出,该换热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具有层叠的第1板 和第2板、而且跨越并接合于冷媒入口集液部和冷媒出口集液部,该换热器用连接装置具 有两端开口的冷媒通路、而且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接合;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之间, 通过使至少任何一方的板向外鼓出而形成有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该流入通路其一端与冷 媒入口集液部的冷媒入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1个侧缘部开口,该流出 通路其一端与冷媒出口集液部的冷媒出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 路开口的侧缘部开口 ;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各冷媒通路的一端开口的周围,设置有嵌入 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所述另一端开口内的嵌合凸部,在冷媒流入流 出部件的两板的面临流入通路内和流出通路内的面和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 周面之间,形成有互相嵌合的接合凸部和接合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分别形成有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和流出通路 用向外鼓出部,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的沿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 层叠方向的两侧部分、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和流出通路用 向外鼓出部的鼓出方向的顶部的内面之间,形成有相互嵌合的接合凸部和接合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接合于第1 板和第2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板 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 察时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分别形成有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和流出通路 用向外鼓出部,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的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 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部分,形成有沿所述层叠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开口的槽状的接合 凹部,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内面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 部的内面以跨越的方式形成有接合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接合于第1 板和第2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板 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 察时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在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 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形成有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接合凹部嵌合的接 合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分别形成有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的与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 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部分形成有接合凸部,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流入通路 用向外鼓出部的内面和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的内面以跨越的方式形成有接合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第1板和第2板之间介置有中间板,并且该中间板接合于第1 板和第2板,在中间板形成有使第1板和第2板的流入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以及第1板 和第2板的流出通路用向外鼓出部彼此连通的切口和贯通孔,使得从所有板的层叠方向观 察时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交叉,在中间板的形成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换热器用连接装置 侧的端部的切口的两侧缘部,形成有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嵌合凸部的接合凸部嵌合的接 合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一体形成有嵌合凸部,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冷媒通路的一端部在 嵌合凸部的顶端面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换热器用连接装置包括块状本体和贯通状固定在块状本体的2个筒状体,筒状体内为 冷媒通路,并且筒状体的从块状本体突出的部分为嵌合凸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就近设置换热器用连接装置的换热器。蒸发器,具备具有层叠的第1板和第2板的冷媒流入流出部件和具有两端开口了的冷媒通路的膨胀阀安装部件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个板之间通过使两板向外鼓出而形成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在膨胀阀安装部件的各冷媒通路的一端开口的周围设置嵌入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流入通路和流出通路的端部开口内的嵌合凸部。冷媒流入流出部件的两板的面临流入通路内和流出通路内的面和膨胀阀安装部件的嵌合凸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相互嵌合的接合凸部和接合凹部。
文档编号F25B39/02GK201926206SQ20102065290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7日
发明者东山*久, 高木基之 申请人: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