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及含该布液装置的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2324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及含该布液装置的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布液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及含该布液装置的吸收器。



背景技术:

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依靠蒸发器中的冷剂水蒸发制冷,冷剂水变成水蒸汽透过挡水组吹向吸收器,而水蒸汽被吸收器内溴化锂浓溶液吸收,并将释放的热量传递给冷却水,释放到大气中。吸收器内滴淋装置滴洒的浓溶液不可避免的被水蒸气吹散到筒体上、挡水组或换热管间,使溶液直接流到机组底部造成浓溶液的浪费,减少了水蒸汽的吸收并抑制了蒸发器内冷剂水的蒸发,是机组的能效比COP降低。研发一种装置能使被吹散的浓溶液重新收集布液,成了提高机组COP的保障。

CN 204693899U公开了一种高效吸收器,有竖向布置的筒体,所述筒体设有多根竖向布置的列管,在列管上方设有作为进气管末端的多孔气体分布管,以及部分设置在多孔气体分布管上方的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末端部开有多个侧向出液孔;所述进液管末端部与多孔气体分布管之间通过挡板隔开,该挡板上开有多个喷头孔,每个喷头孔位于相应列管壁的上方,喷头孔的分布与列管壁横切面分布相一致。该高效吸收器采用挡板将液体击碎而提高吸收器的能效比,但不能对回收筒体内被吹散的浓溶液,其能效比仍偏低。

CN 101825376 A公开了一种车载制冷装置的吸收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吸收室和设置在壳体外的换热器,吸收室中间底部位置设有与吸收剂浓溶液入口连通的喷淋机构,吸收室内设有两层以上的集液板;换热器包括分布在吸收室外侧的多根翅片管、设置在所有翅片管上方的散热风扇、设有吸收剂稀溶液出口的集液槽;翅片管的第一端与集液槽连通而第二端与吸收室连通。该吸收器不能高效回收被吹散的浓溶液,其能效比相对偏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回收吸收器内被吹散的浓溶液,且重新布液的吸收器用布液装置,以及包含该布液装置的吸收器,进而提高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包括滴淋装置、导液装置和布液板,所述滴淋装置安装在吸收器筒体内,位于上层换热管上方,滴淋装置与浓溶液存储装置连通;所述导液装置安装在上层换热管下方,其外侧倾斜向上且略高于内侧,并固定在筒体或挡水组上;导液装置的内侧与布液板固定连接,布液板上均布设有下喷孔,下喷孔与设置在其下方的下层换热器的列管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进一步,所述导液装置呈喇叭形、ㄟ形或横向的“z”型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结合。

进一步,所述下层换热管管体内侧设有弹性的分散机构。

进一步,分散机构为两端固定在下层换热管管体内壁的弹簧或呈树杈形或蜂窝形的弹性部件,相邻的弹性部件交错排列。

进一步,所述布液板内嵌设有与浓溶液存储装置连接的喷管,喷管相应的布液板上开设有上喷孔。

进一步,下喷孔和/或上喷孔内安装有喷嘴。

进一步,下层换热管管体下方设有回收槽,回收槽通过回收管与稀溶液集液槽连通。回收槽回收被处于下层换热管之间水蒸汽吹散的浓溶液,并通过回收管回送至稀溶液集液槽,再通过对稀溶液集液槽内的稀溶液进行浓缩,制备得到浓溶液,进而实现浓溶液的回收及循环利用。

本实用新型之一种吸收器,包括筒体、挡水组和布液装置,所述布液装置如上所述,挡水组安装在筒体内部,所述布液装置安装在筒体内,且位于挡水组和筒体之间。

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是:该布液装置采用分层布液的方式,有效地回收了在上层换热管之间运动而被水蒸汽吹散的浓溶液,减小了浓溶液的浪费,提高了水蒸汽的吸收率,进而提高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COP。

浓溶液存储装置内的浓溶液通过滴淋装置滴洒,与透过挡水组吹向吸收器内上层换热管的水蒸汽接触,并吸收水蒸汽中的热量,并将释放的热量传递给冷却水,释放到大气中,而被水蒸汽吹散在筒体、挡水组及上层换热管之间的浓溶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移,经导液装置导向流至布液板的下喷孔内,然后,浓溶液流经下喷孔后滴洒在下层换热管上,与透过挡水组吹向吸收器下端且位于下层换热管的水蒸汽接触,并吸收水蒸汽中的热量,进而提高浓溶液的利用率,减小其浪费量,并提高浓溶液对水蒸汽热量的吸收率,加大蒸发器内冷剂水的蒸发量,进而提高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COP。

布液板内嵌设有与浓溶液存储装置连接的喷管,喷管相应的布液板上开设有上喷孔,还可以在滴淋装置滴洒浓溶液的同时,通过喷管向上层换热管之间喷洒浓溶液,浓溶液会做一个逐渐减速的向上运动,然后再在自身重力下向下落入布液板,并通过下喷孔再次滴洒在下层换热管上,浓溶液与透过挡水组吹向吸收器的水蒸汽发生三次接触并吸收水蒸汽中的热量,显著提高了浓溶液对水蒸汽热量的吸收率,对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COP的提高十分显著。

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导液装置收集被吹散的浓溶液液滴,减小浓溶液的浪费量,再通过布液板滴洒在下层换热管上,提高浓溶液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COP。在布液板内嵌设内嵌设有与浓溶液存储装置连接的喷管,使浓溶液与水蒸汽之间发生三次接触及热交换,进一步提高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COP。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下层换热管中单根换热管的轴向剖面图;

图4—为实施例3中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中下层换热管中单根换热管的横向剖面图;

图6—为一种吸收器(采用实施例1中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吸收器使用时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包括滴淋装置1、导液装置3和布液板4,所述滴淋装置1安装在吸收器筒体11内,位于上层换热管2上方,滴淋装置1与浓溶液存储装置连通;所述导液装置3安装在上层换热管2下方,其外侧倾斜向上且略高于内侧,并固定在筒体11或挡水组12上;导液装置3的内侧与布液板4固定连接,布液板4上均布设有下喷孔41,下喷孔41与设置在其下方的下层换热器的列管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靠近筒体11的导液装置32呈ㄟ形,靠近挡水组12的导液装置31横向的“z”型。

实施例2

参照图2: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存在以下不同:

所述靠近筒体11的导液装置32呈ㄟ形,靠近挡水组12的导液装置31横向的“z”型。

所述下层换热管5管体内侧设有弹性的分散机构。

参照图3,分散机构为两端固定在下层换热管5管体内壁的弹簧8,所述弹簧8的外径为下层换热管5内径的0.90倍。

所述布液板4内嵌设有与浓溶液存储装置连接的喷管6,喷管6相应的布液板4上开设有上喷孔7。

下喷孔41内安装有喷嘴。

实施例3

参照图4: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存在以下不同:

所述导液装置3呈喇叭形。

所述下层换热管5管体内侧设有弹性的分散机构。

参照图5,分散机构为两端固定在下层换热管5管体内壁、呈树杈形的弹性部件10,相邻的弹性部件交错排列。

所述布液板4内嵌设有与浓溶液存储装置连接的喷管6,喷管6相应的布液板4上开设有上喷孔7。

下喷孔41和上喷孔7内安装有喷嘴。

下层换热管5管体下方设有回收槽9,回收槽9通过回收管与稀溶液集液槽连通。回收槽9回收被处于下层换热管5之间水蒸汽吹散的浓溶液,并通过回收管回送至稀溶液集液槽,再通过对稀溶液集液槽内的稀溶液进行浓缩,制备得到浓溶液,进而实现浓溶液的回收及循环利用。

实施例4

参照图6和7:本实施例的一种吸收器,包括筒体11、挡水组12和布液装置,布液装置如实施例1所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吸收器,也可以采用实施例2或3所述的布液装置,挡水组12安装在筒体11内部,所述布液装置安装在筒体11内,且位于挡水组12和筒体11之间。其他部件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吸收器用布液装置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是:该布液装置采用分层布液的方式,有效地回收了在上层换热管2之间运动而被水蒸汽吹散的浓溶液,减小了浓溶液的浪费,提高了水蒸汽的吸收率,进而提高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COP。

浓溶液存储装置内的浓溶液13通过滴淋装置1滴洒,与透过挡水组12吹向吸收器内上层换热管2的水蒸汽接触,并吸收水蒸汽中的热量,并将释放的热量传递给冷却水,释放到大气中,而被水蒸汽吹散在筒体11、挡水组12及上层换热管2之间的浓溶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移,经导液装置3导向流至布液板4的下喷孔41内,然后,浓溶液流经下喷孔41后滴洒在下层换热管5上,与透过挡水组12吹向吸收器下端且位于下层换热管5的水蒸汽接触,并吸收水蒸汽中的热量,进而提高浓溶液13的利用率,减小其浪费量,并提高浓溶液13对水蒸汽热量的吸收率,加大蒸发器内冷剂水的蒸发量,进而提高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COP。

内嵌设有与浓溶液存储装置连接的喷管6,喷管6相应的布液板4上开设有上喷孔7,还可以在滴淋装置1滴洒浓溶液的同时,通过喷管6向上层换热管2之间喷洒浓溶液,浓溶液会做一个逐渐减速的向上运动,然后再在自身重力下向下落入布液板4,并通过下喷孔41再次滴洒在下层换热管5上,浓溶液与透过挡水组12吹向吸收器的水蒸汽发生三次接触并吸收水蒸汽中的热量,显著提高了浓溶液对水蒸汽热量的吸收率,对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能效比COP的提高十分显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