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6533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均设置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在空调器进行制热时,从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流出的气态冷媒直接送至空调器的制热机内进行冷凝,从而达到提高室内温度的目的,从制热机内出来的高压过冷液态冷媒与从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管排出的液态冷媒混合后再送至制冷机内,进行蒸发以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由此可见,上述气液分离器分离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空调器的制热效果。然而,现有的气液分离器其分离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效果较差,进而降低了空调器整体的性能。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气液分离器,旨在提高该气液分离器分离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气液分离器,其包括:罐体;进气液管,自所述罐体的顶壁插至所述罐体内;出气管,自所述罐体的顶壁插至所述罐体内,且所述出气管的进气口高于所述进气液管的出气口设置;出液管,自所述罐体下端侧壁插至所述罐体内;以及挡板,安装于所述罐体内,且所述挡板的一侧与所述罐体的侧壁焊接固定,所述挡板的另一侧伸至所述出气管的进气口正下方且位于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上方。优选地,所述挡板与所述罐体的侧壁呈80°~90°的夹角设置。优选地,所述挡板向下倾斜,并与所述罐体的侧壁呈80°夹角设置。优选地,所述挡板的一侧折弯形成与所述罐体的侧壁焊接的焊接板。优选地,所述进气液管的出气口与所述出气管的进气口之间的垂直间距为10~40mm,所述挡板与所述出气管的进气口之间的垂直间距为5~10mm。优选地,所述出气管的进气口与所述挡板之间的垂直间距为5mm。优选地,所述进气液管的出气端向所述罐体的侧壁弯折,以使得所述进气液管的出气口朝向所述罐体的侧壁设置。优选地,所述出液管包括自所述罐体外向所述罐体内延伸的第一段、以及与所述第一段连接并朝向所述罐体的底部延伸的第二段。优选地,所述第二段远离第一段的端口与所述罐体的底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mm。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包括:罐体;进气液管,自所述罐体的顶壁插至所述罐体内;出气管,自所述罐体的顶壁插至所述罐体内,且所述出气管的进气口高于所述进气液管的出气口设置;出液管,自所述罐体下端侧壁插至所述罐体内;以及挡板,安装于所述罐体内,且所述挡板的一侧与所述罐体的侧壁焊接固定,所述挡板的另一侧伸至所述出气管的进气口正下方且位于所述进气管的出气口上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气液分离器的罐体内设置一挡板,该挡板的一端与罐体的侧壁焊接固定,另一端伸至气液分离器的出气管的进气口正下方且位于进气液管的出气口上方。自进气液管进入罐体内的冷媒包括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而罐体内的气态冷媒从出气管的进气口排出,液态冷媒在挡板的阻挡下而滞留于罐体内,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至罐体的底壁,滞留于罐体底壁的液态冷媒通过出液管排出,如此设置,避免了罐体内的液态冷媒随气态冷媒从出气管排出,从而提高了该气液分离器分离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性能,进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的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分离器一实施例的半剖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液分离器的俯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气液分离器11上壳10罐体12下壳20进气液管51焊接板30出气管41第一段40出液管42第二段50挡板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为了提高现有的气液分离器分离气体和液体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气液分离器,请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的剖视图。该气液分离器100应用于空调器,其包括罐体10、进气液管20、出气管30、出液管40以及挡板50。上述罐体10沿竖直方向安装,其主要用于供气液混合态的冷媒进行分离,该罐体10可以是圆柱体、方柱体或者其他形状;该罐体10包括上壳11和下壳12,上壳11和下壳12均可通过冲压机冲压钣金件形成,上述上壳11和下壳12拼接后再通过焊接固定形成上述罐体10。上述进气液管20自罐体10的顶壁插至罐体10内,该进气液管20的进气口位于罐体10外,进气液管20的出气口位于罐体10内,外部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可从进气液管20进入罐体10内。上述出气管30自罐体10的顶壁插至罐体10内,该出气管30的进气口位于罐体10内,且该出气管30的进气口高于进气液管20的出气口设置,也即该出气管30的进气口相较于进气液管20的出气口,该出气管30的进气口与罐体10的顶壁之间的垂直间距更小,该出气管30主要用于供罐体10内的气态冷媒排出。上述出液管40自罐体10下端的侧壁插至罐体10内,其主要用于供罐体10内的液态冷媒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进入罐体10后,液态冷媒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而沉入罐体10的底部,当液态冷媒积累到一定量时,会通过出液管40排出。上述挡板50固定安装于罐体10内,该挡板50一侧与罐体10的侧壁焊接固定连接,另一侧伸至出气管30的进气口正下方且位于进气液管20的出气口上方。请参照图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挡板50的面积要大于出气管30的出气口的面积,且小于或等于罐体10的横截面积的一半,以保证该挡板50能够对罐体10内自下向上流动的气液混合台的冷媒中的液态冷媒进行有效地阻挡。自进气液管20进入罐体10内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先排入罐体10内,由于进气液管20的出气口位于挡板50的下方,因此,罐体10内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自下向上流动时,该挡板50可阻挡随气态冷媒上升的液态冷媒,从而避免了液态冷媒从出气管30排出,进而提高了气液分离器100分离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气液分离器100的罐体10内设置一挡板50,该挡板50的一端与罐体10的侧壁焊接固定,另一端伸至气液分离器100的出气管30的进气口正下方且位于进气液管20的出气口上方。外部的气液混合太的冷媒通过进气液管20进入到罐体10内,而罐体10内的气液混合太的冷媒从出气管30的进气口排出时,气液混合太的冷媒中的液态冷媒在挡板50的阻挡下而滞留于罐体10内,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至罐体10的底壁,滞留于罐体10底壁的液态冷媒通过出液管40排出。如此设置,避免了罐体10内的液态冷媒随气态冷媒从出气管30排出,进而提高了该气液分离器100分离气体和液体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该气液分离器100的性能。上述挡板50的一侧折弯形成焊接板51,该焊接板51用于与罐体10的侧壁焊接固定。如此设置,增大了挡板50与罐体10的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方便了上述挡板50与罐体10的侧壁之间的焊接,同时还能够提高挡板50与罐体10的侧壁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上述挡板50与罐体10的侧壁呈α夹角设置,且80°≤α<90°,也即该挡板50可以向上或者向下倾斜设置。当上述挡板50向下倾斜并与罐体10的侧壁呈80°夹角设置。上述罐体10内自下向上流动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中的液态冷媒,受挡板50的阻挡而于挡板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形成液滴,挡板50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液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挡板50上表面的液滴沿着挡板50的上表面向下流动,挡板50下表面的液滴沿着挡板50的下表面流动,最后汇聚至罐体10的底部,如此,有利于加速液态冷媒的汇聚,同时还能避免液态冷媒积聚于挡板50的上表面的问题发生。当上述挡板50还可以向上倾斜并与罐体10的侧壁呈80°夹角设置。上述罐体10内自下向上流动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中的液态冷媒,受挡板50的阻挡而于挡板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形成液滴,挡板50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液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挡板50上表面的液滴沿着挡板50的上表面向下流动,挡板50下表面的液滴沿着挡板50的下表面流动,挡板50的上表面的液态冷媒从挡板50与罐体10侧壁的连接处向下流动,挡板50的下表面的液态冷媒沿着罐体10的侧壁向下流动,最后汇聚于罐体10的底部。为了避免从进气液管20进入罐体10内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直接从出气管30排出,将上述进气液管20的出气口与出气管30的进气口之间的垂直间距为10~40mm。如此设置,使得从进气液管20进入至罐体10内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先向下流动再向上流动,而在气液混合态的冷媒向下流动时,气液混合态的冷媒中的液态冷媒在重力作用下径直的流向罐体10的底壁并积聚于罐体10的底壁,如此设置,有利于减少从进气液管20进入罐体10内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直接从出气管30排出。上述挡板50与出气管30的进气口之间的垂直间距为5~10mm。优选地,上述挡板50与出气管30的进气口之间的垂直间距为5mm。如此设置,一方面保证了挡板50与出气管30的进气口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确保了罐体10内的气态冷媒能够从出气管30排出;另一方面,还能确保上述挡板50能够有效阻挡罐体10内的液态冷媒。为了减少罐体10内气液混合态的冷媒中的液态冷媒从出气管30排出,上述进气液管20的下端朝向罐体10的侧壁弯折,以使得进气液管20的出气口朝向罐体10的侧壁设置。外部混合态的冷媒通过进气液管20进入到罐体10内时,会沿着罐体10的侧壁流动,并逐渐向罐体10的底部移动,形成自上向下流动的气旋,此时,混合态的冷媒中的液态冷媒在其自身重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下,积聚至罐体10的底部,进而能够加速罐体10内液态冷媒的积聚,减少了罐体10内的液态冷媒从出气管30中排出。上述出液管40包括自罐体10外向罐体10内延伸的第一段41、以及与第一段41连接并朝向罐体10的底壁延伸的第二段42。需要说明的是,罐体10内的液态冷媒积聚于罐体10的底部,将上述出液管40的第二段42朝向罐体10的底壁延伸,能够确保罐体10内的液态冷媒及时通过出液管40排出罐体10,避免了液态冷媒积聚于罐体10中的问题发生。进一步地,上述第二段42远离第一段41的端口与罐体10的底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mm。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使得罐体10底部的液态冷媒能够顺利从出液管40流出,同时又能避免第二段42远离第一段41的端口与罐体10的底壁之间的垂直间距过大而导致罐体10内的气态冷媒从出液管40排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