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9206阅读:947来源:国知局
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材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材生产设备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管材的生产过程包括对塑胶原料的熔融、对熔融后的塑胶材料挤出成型等工艺流程,而在这些工艺流程中,对管材的生产设备或管材产品进行降温冷却是必不可少的工序。常用的降温冷却方式是采用水冷,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水冷装置为喷水头,喷水头喷出的冷水洒在设备或管材上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水则通过排污管直接排放,对于这种简单的冷却方式,水资源没有被循环利用,如此以来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为此,有些现有技术提供了对水进行循环利用的系统,该等系统是将对设备或管材冷却后的水收集起来,因是对设备或管材冷却过后的水,其温度升高,因此将收集起来的水先送进冷却塔进行冷却,然后再送至喷水头对设备或管材进行冷却,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更经济节能。然而,对设备或管材冷却后的水里常常带有管材产品的废屑,加上水内本身含有的杂质,这些废屑和杂质在循环喷洒到设备或管材上时会产生污染或喷淋不均匀的情况,对设备的性能或管材产品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因而,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多重过滤净化的冷却水循环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其包括待冷却设备,以及与所述待冷却设备呈循环连接的冷却水塔和过滤装置,其中,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和第三过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装置连接于所述待冷却设备的出水口与所述冷却水塔的进水口之间,所述第二过滤装置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塔的出水口,所述第三过滤装置连接于所述待冷却设备的进水口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过滤装置靠近所述冷却水塔的进水口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水塔的底部形成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包括相互分隔开的热水槽和冷水槽,所述冷却水塔的进水口设于热水槽,所述冷却水塔的出水口设于冷水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待冷却设备下方的集水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待冷却设备的出水口设于所述集水件的底部,且位于远离所述待冷却设备的进水口的一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待冷却设备的出水口还连接有排水池,所述排水池与所述待冷却设备的出水口之间设有阀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还包括补水口,所述补水口与所述待冷却设备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还包括补水口,所述补水口与所述冷却水塔连接。

本实用新型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三道过滤装置,且其中第一过滤装置连接于所述待冷却设备的出水口与所述冷却水塔的进水口之间,第二过滤装置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塔的出水口,第三过滤装置连接于所述待冷却设备的进水口处。如此以来,可对循环利用的冷却水进行多重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废屑,保证喷淋均匀,保证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集水件-1;待冷却设备-11;第一过滤装置-2;冷却水塔-3;热水槽-31;冷水槽-32;第二过滤装置-4;第三过滤装置-5;排水池-6;阀门-61;补水装置-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用于对管材生产设备进行降温冷却。所述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包括待冷却设备11、设于所述待冷却设备11下方的集水件1,以及与所述待冷却设备11和所述集水件1连接成循环系统的冷却水塔3和过滤装置。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装置2、第二过滤装置4和第三过滤装置5,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连接于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出水口与所述冷却水塔3的进水口之间。将第一过滤装置2设置在待冷却设备11的出水口与冷却水塔3之间,可以使冷却水在进入冷却水塔3之前经过一道过滤,该道过滤可以将从待冷却设备11中冲掉的废屑过滤掉,避免废屑进入冷却水塔3中。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相较于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出水口而言,更靠近所述冷却水塔3的进水口。因待冷却设备11处常有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操作,或常安装有其他相关设备,而冷却水塔3常设于偏僻的位置或设备车间以外,因此将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设在靠近所述冷却水塔3的进水口,可以合理利用空间,避免第一过滤装置2占用设备车间的空间;而且将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设在靠近所述冷却水塔3的进水口处,可以使得从待冷却设备11的出水口至所述冷却水塔3的进水口之间的管路内的杂质在进入冷却水塔3之前也被过滤下来,过滤效果更好。

所述冷却水塔3包括于其底部形成的蓄水槽,所述蓄水槽内设有一竖向设置的隔板,以将所述蓄水槽分隔为相互隔开的热水槽31和冷水槽32,所述冷却水塔3的进水口设于热水槽31处,所述冷却水塔3的出水口设于冷水槽32处。即,经过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过滤后的温度较高的水,经冷却水塔3的进水口进入热水槽31中,冷却水塔3将热水槽31中的温度较高的水上吸并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水回流至冷水槽32中,并经冷却水塔3的出水口流向后续环节。冷却水塔3的出水口处连接有第二过滤装置4。因冷却水塔3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有杂质滞留在冷却水塔3中,在冷却水塔3的出水口处连接第二过滤装置4可以将从冷却水塔3中带出来的杂质过滤掉,防止从冷却水塔3中出来的杂质被带到待冷却设备11处而影响产品质量。经第二过滤装置4过滤后的水经管路流向第三过滤装置5,所述第三过滤装置5设于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进水口处。所述第二过滤装置4为粗过滤,所述第三过滤装置5为精过滤,所述第三过滤装置5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4的体积。设置第三过滤装置5可以进一步过滤净化冷却水,且第三过滤装置5因设置在待冷却设备11的进水口处,考虑到设备车间的空间,其体积设置得较小,主要起精过滤作用;而其之前的第二过滤装置4因已经过滤掉了大部分较大的杂质或废屑,第二、三过滤装置4、5两者配合可起到较好过滤效果。经第三过滤装置5过滤后的水为较纯净、杂质较少的水,再喷淋到待冷却设备11上,其喷淋较均匀,可起到很好的降温冷却作用,且对设备的不同部位的冷却效果一致,保证产品的质量。

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均设于所述集水件1上,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出水口设于所述集水件1的底部,且位于远离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进水口的一侧。如此设置,一方面使得管路的布局较为分散合理,另一方面使得喷淋后的水先流经一段路径后再进入管路流出,避免在喷速较快时进入管路造成喷溅或对管路产生较大冲击。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出水口还连接有排水池6,所述排水池6与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出水口之间设有阀门61。在正常循环过程中,所述阀门61关闭,当需要将系统中的水进行更换时,可打开阀门61,将系统中的水排出。

因在对待冷却设备11进行冷却的过程中,以及在冷却水塔3对水冷却的过程中,均会使得冷却水蒸发,而使得循环系统中的水不断减少,因此,本实用新型还在所述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中设有补水装置7,所述补水装置7可以为补水池,也可以为自来水龙头直接补充供水。所述补水装置7具有补水口,所述补水口与所述待冷却设备11连接。请参阅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图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补水装置7和补水口连接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补水口与所述冷却水塔3连接。在第二实施例中,补水口与冷却水塔3连接,使得补入的水可经第二、第三过滤装置4、5后再喷洒到待冷却设备11上,可过滤补入水中的杂质,净化效果较佳。

本实用新型冷却水循环过滤净化系统的技术方案,包括依次连接的待冷却设备11、第一过滤装置2、冷却水塔3、第二过滤装置4和第三过滤装置5,通过设置三道过滤装置,且其中第一过滤装置2连接于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出水口与所述冷却水塔3的进水口之间,第二过滤装置4连接于所述冷却水塔3的出水口,第三过滤装置5连接于所述待冷却设备11的进水口处。如此以来,可对循环利用的冷却水进行多重过滤,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废屑,保证喷淋均匀,保证产品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