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氧水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50429阅读:9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氧水制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氧水制备装置,可用于医疗、保健领域所需的高氧水的制作。
技术背景人体每千克体重需氧量约为3-4ml/min,而体内每千克组织贮存氧约为13ml,因此一旦呼吸、心跳停止,数分钟内就可能死于缺氧。因此氧是维持生命必需的重要的物质。氧在人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血浆溶解氧,二是红蛋白(IIb)结合氧。血浆溶解氧每100ml血液中仅有0.3ml,不构成机体主要供氧来源。机体需氧主要依靠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人体摄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氧气经呼吸进入肺,通过扩散,经肺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有关研究发现,在饮用高含氧量的水时,在水经过消化系统毛细血管向血液中渗进的过程中溶于水中的氧也进入了血液中,增加了血浆中物理溶解态的氧。虽然物理溶解的氧量很小,但是其功能至关重要。物理溶解氧的量与血红蛋白的量相关,与血浆与组织内的氧分压有关,并影响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物理溶解的氧对人体对氧的利用起到一种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需要的时候,适量及时饮用高含氧的水是有积极意义的。例如对于心脑血管意外的循环型缺氧,对于中毒引起组织缺氧以及贫血等疾病造成的血液性缺氧患者,饮用高氧水是十分有益的措施。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中,在剧烈的竞赛中,饮用高氧水增加体力的效果是很好的。又例如对于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者,适时饮用高氧水可以以取得相当于室外散步后的效果。然而城市自来水中溶氧量仅为10mg/L左右,按已知技术在常压下向水中输氧也只能使水中的含氧量提高到20mg/L左右,远达不到人体有益的含氧80-100mg/L的水平。
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方便、实用、经济的高氧水制备装置。
水中氧的溶解量随水质、水温及与氧的接触面、时间、压力有关。与压力的关系更为明显。当压力增高时,水中溶氧量也增高,在压力达到15kg/cm2时,水中溶氧量可高达70mg/L以上。本实用新型正是利用氧压力高,水中溶氧量就高的这一原理制备高氧水的。要想取得一个高压氧源,最简单的、可使用的是高压氧气瓶中的高压氧。本实用新型就是把高压氧气瓶中的高压氧作为高氧水制备装置的氧气源。高压氧气瓶高压储气是公知的、应用多年的技术。本实用新型对此无特别要求,只是在制备饮用的高氧水时,所用的氧是医用级的高压氧。
本实用新型包括高压氧气瓶、高压管、高压容器,其特征在于高压氧气瓶由高压管与高压容器相连通。此外所述在高压容器上还可以设置进水高压阀、高氧水出水高压阀。
本实用新型对所述的高压的定义是指0.5kg/cm2-15kg/cm2之间的压力,能承受这一压力的氧气瓶、导管容器和阀门等即为本实用新型所用的高压氧气瓶、高压管、高压容器及高压阀门等,而所述的高压水是指含氧量大于20mg/L的水。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在高压容器内装有饮用水后,高压管将高压氧气瓶与盛水的高压容器连通为一个密闭的空间,此时打开高压氧气瓶旋转阀门,高压氧迅速溶于水中。然后关闭高压氧气瓶旋转阀门,取出高压饮用水,可供饮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以产生溶氧量达80-100mg/L的高氧水。一般在饮用了上述装置的高氧水(以饮用250ml计)后,人体中物理状态的溶解氧每千克人体组织中的溶氧量可达20-25mg,如前所述,这样的溶氧量对促进人的健康,提高其生理功能是十分有益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1为高压氧气瓶,2为高压管,3为高压容器,4为饮用水,5为高压氧气瓶旋转阀门,6为饮用水进水口及高压阀门,7为高氧水出水口及高压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1,高压容器3内盛有饮用水4,高压管2将高压氧气瓶1与高压容器3连接成为一个耐高压的密闭空间。打开高压氧气瓶旋转阀门5,高压氧迅速溶于饮用水4中。关闭高压氧气瓶旋转阀门5,松开高压管2与高压容器3的连接,取出高氧饮用水。该高氧饮用水中的氧含量为92mg/L。
实施例二,参见图2,打开高压容器3上的饮用水进水阀门6,饮用水4进入高压容器3内,关闭饮用水进水口高压阀门6,开启高压氧气瓶1上的旋转阀门5高压氧通过高压管2进入高压容器3迅速溶于饮用水4中。然后关闭阀门5,缓慢打开高氧饮用水出水阀门7,取出高氧水。该高氧饮用水中的含氧量为98mg/L。
权利要求1.一种高氧水制备装置,它包括高压氧气瓶、高压管、高压容器,其特征在于高压氧气瓶由高压管与高压容器相连通。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氧水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高压容器上有饮用水进水口及阀门、高氧水出水口及阀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氧水制备装置,这包括高压氧气瓶、高压管、高压容器,其特征在于高压氧气瓶由高压管与高压容器相连通。该装置方便、经济的提供高氧水。
文档编号C02F1/68GK2861144SQ20052011028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0日
发明者胡松 申请人:胡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