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斗式三相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7574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锥斗式三相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锥斗式三相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所述的分离器本体具有三层不同直径不同开口方向的锥斗形结构,最上层与最下层分别为下口小上口大的锥形结构,中间层为下口大上口小的倒置的长颈漏斗结构,倒置的长颈漏斗的上端与其上方的集气室相连通,下端设置在最下层的上方,所述的长颈漏斗的颈部穿过最上层;最上层内添加有填料。本发明分离效果好,排气顺畅、处理效率高。
【专利说明】锥斗式三相分离器【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锥斗式三相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三相分离器主要是利用水力学原理来实现气、固、液三相的有效分离,从而达到分离水、污泥和沼气的目的。目前三相分离器已广泛应用于诸如升流式厌氧反应器、厌氧污泥床之类的厌氧污水处理装置。作为厌氧生化反应装置的核心构造之一,三相分离器的分离效果直接决定厌氧反应装置性能的优劣。传统的三相分离器一般为单层,主要利用水流截面的变化引起气固液三相流速的差异,从而实现三相分离的目的。传统的三相分离器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分离效果不彻底的缺陷。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三相分离器存在的分离效果不彻底、结构复杂等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锥斗式三相分离器。
[000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锥斗式三相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器本体具有三层不同直径不同开口方向的锥斗形结构,最上层与最下层分别为下口小上口大的锥形结构,中间层为下口大上口小的倒置的长颈漏斗结构,倒置的长颈漏斗的上端与其上方的集气室相连通,下端设置在最下层的上方,所述的长颈漏斗的颈部穿过最上层。
[0006]进一步,最上层的所述的三相分离器内添加有填料。
[0007]本发明三相分离器 工作原理:
[0008]最下层的三相分离器:将主体污泥床区部位产生的气体,位于下口部以内的部分集中起来,通过中间层倒置的长颈漏斗送入集气室,(主体污泥床区上升的料液进入回流系统的部分,通过中心回流筒向下回流,进入回流泵,通过管孔式布料装置再进入主体,以此循环运行)。
[0009]最上层的三相分离器:从中间层上升的料液中的气、液、固三相物质进行再次分离。填料层的功能是将尚残存于料液中的尚未被处理的污染物(C0D或B0D)通过填料上的生物膜进一步得到处理,以此提高COD和BOD的最终去除率。经过三相分离的料液最终进入溢流槽,再进入溢流管最终排出。在分离器中被截留的污泥经过分离器壁回流入污泥床区部位。气体则进入集气室,最终由顶部沼气管排出利用。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设备负荷较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2]参照图1,锥斗式三相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所述的分离器本体具有三层不同直径不同开口方向的锥斗形结构,最上层63与最下层61分别为下口小上口大的锥形结构,中间层62为下口大上口小的倒置的长颈漏斗结构,倒置的长颈漏斗的上端与其上方的集气室相连通,下端设置在最下层的上方,所述的长颈漏斗的颈部穿过最上层63。
[0013]进一步,最上层内添加有填料64。
[0014]本发明三相分离器工作原理:
[0015]最下层的三相分离器:将主体污泥床区部位产生的气体,位于下口部以内的部分集中起来,通过中间层倒置的长颈漏斗送入集气室,(主体污泥床区上升的料液进入回流系统的部分,通过中心回流筒向下回流,进入回流泵,通过管孔式布料装置再进入主体,以此循环运行)。
[0016]最上层的三相分离器:从中间层上升的料液中的气、液、固三相物质进行再次分离。填料层的功能是将尚残存于料液中的尚未被处理的污染物(C0D或B0D)通过填料上的生物膜进一步得到处理,以此提高COD和BOD的最终去除率。经过三相分离的料液最终进入溢流槽,再进入溢流管最终排出。在分离器中被截留的污泥经过分离器壁回流入污泥床区部位。气体则进入集气室,最终由顶部沼气管排出利用。
[0017]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权利要求】
1.锥斗式三相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器本体具有三层不同直径不同开口方向的锥斗形结构,最上层与最下层分别为下口小上口大的锥形结构,中间层为下口大上口小的倒置的长颈漏斗结构,倒置的长颈漏斗的上端与其上方的集气室相连通,下端设置在最下层的上方,所述的长颈漏斗的颈部穿过最上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斗式三相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最上层内添加有填料。
【文档编号】C02F3/28GK103755018SQ201310718245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陈际平 申请人:陈际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