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884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净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器领域的一种净水过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装有高可靠性、高精度前置滤芯的净水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反渗透净水机由多级滤芯构成,每个滤芯都由一个滤瓶包裹。传统净水机的滤芯配置为PP棉→活性炭→PP棉→RO膜→后置碳

目前,反渗透过滤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滤芯,一般是3-6个月更换一支到两支,用户需要频繁的购买和更换滤芯,如果更换不及时还有可能导致滤芯失效或者不出水,影响身体健康和使用体验。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种净水过滤装置,以实现对水流进行全面净化处理的目的;另一目的在于,提高滤芯的使用寿命、增大净水过滤精度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净水过滤装置,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的前置颗粒过滤滤芯、前置吸附滤芯、反渗透膜滤芯和后置滤芯;前置吸附滤芯的过滤精度小于前置颗粒过滤滤芯的过滤精度。

进一步,所述的前置颗粒过滤滤芯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折叠过滤膜,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的第一进水口将净水过滤装置的进水口与折叠过滤膜与壳体之间部分相连通,第一出水口将折叠过滤膜围成的内部与前置吸附滤芯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的折叠过滤膜由自内向外依次叠放的多层膜组成,各层膜的过滤孔直径自靠近壳体轴线的内侧向靠近壳体外周的外侧依次增大。

进一步,所述折叠过滤膜由聚丙烯、尼龙、聚四氟乙烯、聚砜中的一种或组合的膜层构成;

优选的,所述折叠过滤膜还包括由抑菌无纺布构成的膜层。

进一步,所述折叠过滤膜绕壳体轴线一周设置,且折叠过滤膜上设有多个沿壳体径向的折叠部,以令折叠过滤膜构成环装或筒状的柱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折叠过滤膜的内侧铺设有出水隔网,外侧铺设有进水隔网;且所述的出水隔网和进水隔网均随折叠过滤膜一起折叠延伸。

进一步,所述的前置吸附滤芯是由活性炭滤芯组成,前置颗粒过滤滤芯由折叠过滤膜构成;所述活性炭滤芯的过滤孔直径大于折叠过滤膜的过滤孔直径。

进一步,所述前置吸附滤芯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滤芯外壳,滤芯外壳上排布有多个通孔,滤芯外壳中填充有烧结活性炭、压缩活性炭、活性炭纤维、颗粒活性炭中的一种或组合。

进一步,前置吸附滤芯的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的第二进水口将前置颗粒过滤滤芯的第一出水口与滤芯外壳和前置吸附滤芯的壳体之间部分相连通,第二出水口将滤芯外壳的内部与反渗透膜滤芯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的反渗透膜滤芯由RO膜构成,反渗透滤芯包括第三进水口和浓水出口、净水出口,所述的第三进水口与前置吸附滤芯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浓水出口与净水过滤装置的浓水出口相连通;

后置滤芯由填充有活性炭、弱碱性陶瓷球、矿物质球、抗菌球中的一个或组合的滤芯构成,所述后置滤芯包括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所述的第四进水口与反渗透滤芯的净水出口相连通,第四出水口与净水过滤装置的净水出口相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将进水水流依次流经前置颗粒过滤滤芯、前置吸附滤芯、反渗透膜滤芯和后置滤芯,对进水分别进行前侧颗粒过滤、前置杂质吸附过滤、反渗透膜过滤和后置吸附过滤,以对水流进行彻底净化,达到对水流进行全面净化处理的目的。

同时,通过将前置颗粒过滤滤芯设置为过滤精度大于前置吸附滤芯的结构,使得颗粒物质在流入前置吸附滤芯前就被全部过滤,降低了前置吸附滤芯处堵塞的概率,提高了前置吸附滤芯的水流流动速率,加快了整个过滤装置的过滤效率,延长了前置吸附滤芯的使用寿命,令整个过滤装置中各滤芯的更换时间更为均匀,增大了过滤装置的最小更换滤芯周期。

还有,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效果显著,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净水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渗透膜滤芯的展开流向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渗透滤芯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说明:1—前置颗粒过滤滤芯,2—前置吸附滤芯,3—反渗透膜滤芯,4—后置滤芯,30—外壳,31—进水端盖,34—出水端盖,35—进水腔室,36—挡水板,37—集水管,38—凸起部,39—非凸起部,310—进水口,311—净水出口,312—浓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介绍了一种净水过滤装置,其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接的前置颗粒过滤滤芯1、前置吸附滤芯2、反渗透膜滤芯3和后置滤芯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置颗粒过滤滤芯1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折叠过滤膜,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的第一进水口将净水过滤装置的进水口与折叠过滤膜与壳体之间部分相连通,第一出水口将折叠过滤膜围成的内部与前置吸附滤芯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置吸附滤芯2是由活性炭滤芯组成。所述前置吸附滤芯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滤芯外壳,滤芯外壳上排布有多个通孔,滤芯外壳中填充有烧结活性炭、压缩活性炭、活性炭纤维、颗粒活性炭中的一种或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反渗透膜滤芯3由RO膜构成,反渗透滤芯包括第三进水口和浓水出口、净水出口,所述的第三进水口与前置吸附滤芯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浓水出口与净水过滤装置的浓水出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后置滤芯4由填充有活性炭、弱碱性陶瓷球、矿物质球、抗菌球中的一个或组合的滤芯构成,所述后置滤芯包括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所述的第四进水口与反渗透滤芯的净水出口相连通,第四出水口与净水过滤装置的净水出口相连通。

通过将进水水流依次流经前置颗粒过滤滤芯、前置吸附滤芯、反渗透膜滤芯和后置滤芯,对进水分别进行前侧颗粒过滤、前置杂质吸附过滤、反渗透膜过滤和后置吸附过滤,以对水流进行彻底净化,达到对水流进行全面净化处理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置吸附滤芯1的过滤精度小于前置颗粒过滤滤芯2的过滤精度;即,所述的前置吸附滤芯1是由活性炭滤芯组成,前置颗粒过滤滤芯2由折叠过滤膜构成;所述活性炭滤芯的过滤孔直径大于折叠过滤膜的过滤孔直径。

通过将前置颗粒过滤滤芯设置为过滤精度大于前置吸附滤芯的结构,使得颗粒物质在流入前置吸附滤芯前就被全部过滤,降低了前置吸附滤芯处堵塞的概率,提高了前置吸附滤芯的水流流动速率,加快了整个过滤装置的过滤效率,延长了前置吸附滤芯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置颗粒过滤滤芯1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折叠过滤膜,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的第一进水口将净水过滤装置的进水口与折叠过滤膜与壳体之间部分相连通,第一出水口将折叠过滤膜围成的内部与前置吸附滤芯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折叠过滤膜由自内向外依次叠放的多层膜组成,各层膜的过滤孔直径自靠近壳体轴线的内侧向靠近壳体外周的外侧依次增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过滤膜由聚丙烯、尼龙、聚四氟乙烯、聚砜中的一种或组合的膜层构成;优选的,所述折叠过滤膜还包括由抑菌无纺布构成的膜层。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折叠过滤膜包括自壳体中心向外依次铺设的聚丙烯滤膜层、尼龙滤膜层、聚四氟乙烯滤膜层、聚砜滤膜层和抑菌无纺布滤膜层,以对水流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别进行过滤去除。

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叠过滤膜绕壳体轴线一周设置,且折叠过滤膜上设有多个沿壳体径向的折叠部,以令折叠过滤膜构成环装或筒状的柱形结构。

本实施例中,折叠过滤膜靠近壳体中心的一侧为内侧、其内侧铺设有出水隔网;折叠过滤膜靠近壳体外周的一侧为外侧、外侧铺设有进水隔网;且所述的出水隔网和进水隔网均随折叠过滤膜一起折叠延伸。通过铺设上述进水隔网和出水隔网,令折叠后的过滤膜之间相距一定间隙,以便于水流的穿过,增加水流在折叠过滤膜之间的流动性,提高过滤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置吸附滤芯2是由活性炭滤芯组成,前置颗粒过滤滤芯由折叠过滤膜构成;所述活性炭滤芯的过滤孔直径大于折叠过滤膜的过滤孔直径。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置吸附滤芯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滤芯外壳,滤芯外壳上排布有多个通孔,滤芯外壳中填充有烧结活性炭、压缩活性炭、活性炭纤维、颗粒活性炭中的一种或组合。

优选的,所述的滤芯外壳与前置吸附滤芯的壳体同轴设置,且滤芯外壳的外周与前置吸附滤芯之间相距一定间距,以便于水流自滤芯外壳上的通孔处流入,提高水流的流动性、提高过滤效率。

本实施例中,前置吸附滤芯壳体上设置的第二进水口与滤芯外壳和前置吸附滤芯的壳体之间部分相连通,第二出水口与滤芯外壳内部空间相连通,以实现水流经前置吸附滤芯进行吸杂质、异味等附过滤的目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均设置于前置吸附滤芯的壳体顶部,以使得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在壳体内先自上向下流动、再自下向上流动,以增加水流的流动距离,提高过滤效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反渗透膜滤芯3由RO膜构成,反渗透滤芯包括第三进水口和浓水出口、净水出口,所述的第三进水口与前置吸附滤芯的第二出水口相连通,浓水出口与净水过滤装置的浓水出口相连通,净水出口与后置滤芯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反渗透滤芯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沿轴线延伸的集水管,绕集水管卷设的口袋式RO膜。口袋式RO膜由两片RO膜构成,两片RO膜的三个侧边密封连接、一个侧边开口设置以构成口袋式;口袋式RO膜的开口侧经集水管上设置的集水口与集水管内部相连通。从而,如图2所示,使得自第一端流入反渗透滤芯的进水沿口袋式膜周向自壳体中心向外周方向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经口袋式RO膜过滤,令过滤后净水流入口袋式RO膜中,进而使得过滤后的净水在口袋式RO膜内部构成的流道中自壳体外周向中心方向流动、过滤后剩余的浓水在口袋式RO膜外部构成的流道中自壳体中心向外周方向流动,实现进水经口袋式RO膜过滤后净水和剩余的浓水分别流出的目的。

同时,为了提高口袋式RO膜的进水、出水通过性,在口袋式RO膜的外侧覆盖设置有进水隔网,以使得卷设的口袋式RO膜之间形成间隙,以便于进水流经口袋式RO膜,提高整体的过滤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进水口设置于反渗透滤芯壳体的进水端中心,并与反渗透滤芯和壳体之间的空间相连通;所述的净水出口设置于反渗透滤芯壳体的出水端中心,并与集水管内部相连通,以将过滤后的净水流出;所述的浓水出口设置于反渗透滤芯壳体的出水端外周处,以将过滤后的剩余浓水流出。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后置滤芯4包括壳体内安装的中空的柱状套壳,柱状套壳上排布有多个通孔,以将柱状套壳内部空腔与壳体相连通;柱状套壳内部空腔中填充有活性炭颗粒、弱碱性陶瓷球、矿物质球、抗菌球中的一种或组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置滤芯的壳体内周直径大于柱状套壳的外周直径,以使得柱状套壳与后置滤芯的壳体之间相距一定间隙。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后置滤芯的壳体与柱状套壳之间相隔一定间距,以便于水流自柱状套壳上的通孔流入,降低管路堵塞的几率。

本实施例中,后置滤芯壳体上设置的第四进水口与柱状套壳和后置滤芯的壳体之间部分相连通,第四出水口与柱状套壳内部空间相连通,以实现水流经后置滤芯进行吸杂质、去异味、为净水添加有益矿物质、除菌等的目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均设置于后置滤芯的壳体顶部,以使得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在壳体内先自上向下流动、再自下向上流动,以增加水流的流动距离,提高过滤效率。

实施例五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滤芯3夹持于进水端盖31和出水端盖34之间;所述的进水端盖31的中心处设有进水口310,出水端盖34的中心处设有净水出口311、靠近外周处设有浓水出口312;所述的净水出口311与集水管37相连通,所述的进水口和浓水出口分别与反渗透滤芯3外部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集水管与进水端盖31和出水端盖34同轴设置,集水管靠近进水端盖31的一端为第一端、靠近出水端盖34的一端为第二端;集水管37的第一端经挡水板36密封设置、第二端开口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反渗透滤芯3为对进水进行精细过滤的反渗透滤芯3、或纳滤滤芯。优选的,所述的反渗透滤芯3由反渗透RO膜、或纳滤芯等构成,以去除进水中所含较小颗粒的杂质,实现对进水的精细过滤。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反渗透滤芯3由绕集水管37卷设的口袋式RO膜构成,口袋式RO膜由两片RO膜构成,两片RO膜的三个侧边密封连接、一个侧边开口设置以构成口袋式;口袋式RO膜的开口侧经集水管上设置的集水口与集水管37内部相连通。从而,如图2所示,使得自第一端流入反渗透滤芯3的进水沿口袋式RO膜周向自壳体30中心向外周方向流动,并在流动过程中经口袋式RO膜过滤,令过滤后净水流入口袋式RO膜中,进而使得过滤后的净水在口袋式RO膜内部构成的流道中自壳体30外周向中心方向流动、过滤后剩余的浓水在口袋式RO膜外部构成的流道中自壳体30中心向外周方向流动,实现进水经口袋式RO膜过滤后净水和剩余的浓水分别流出的目的。

同时,为了提高口袋式RO膜的进水、出水通过性,在口袋式RO膜的外侧覆盖设置有进水隔网,以使得卷设的口袋式RO膜之间形成间隙,以便于进水流经口袋式RO膜,提高整体的过滤效率。

当然,本实施例中,反渗透滤芯3的轴线可沿竖直方向延伸、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可以,将进水端盖31设置于上方、也可以将出水端盖34设置于上方。优选的,为了提高过滤水流的均匀性,将反渗透滤芯2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同时,为了减缓水流的速率,将进水端盖31设置于下方、出水端盖34设置于上方。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端盖31的中心处设有向外凸出的凸起部38,所述凸起部38与反渗透滤芯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构成进水腔室。本实施例中,进水端盖31的非凸起部38与反渗透滤芯3的第一端相对应的贴合密封连接;出水端盖34与反渗透滤芯3的第二端相对应的贴合密封连接;优选的,进水端盖31的非凸起部38与口袋式RO膜的第一端相对应的用胶水粘结或者超声波焊接;出水端盖34与口袋式RO膜的第二端相对应的用胶水粘结或者超声波焊接,以令口袋式RO膜的内部构成净水流道、口袋式RO膜外部构成浓水流道,并使进水沿口袋式RO膜的周向流动,提高进水的流动距离、提高净水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端盖34的中心处设有向外凸出的凸起部38,所述凸起部38的开口处设有覆盖设置的挡水板36,挡水板36与凸起部38共同围城进水腔室;凸起部48的开口与挡水板36的外周之间相距一定间距,以将进水腔室与反渗透滤芯3相连通;所述的凸起部38中心设有进水口310,以实现自反渗透滤芯中心处均匀进水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的凸起部38与挡水板36同轴设置,挡水板36水平设置。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挡水板36外周与开口之间的间隙呈环形,所述的环形间隙与进水端盖1同轴设置;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环形间隙的外周直径大于进水端盖31外周直径的二分之一、内周直径小于进水端盖31外周直径的二分之一,以使得进水水流自第二腔室的中部区域流入,以使得进水均匀的向反渗透滤芯2的中心和外侧扩散,提高反渗透滤芯3的使用效率、提高过滤效果。

通过在反渗透滤芯3的进水端盖中心处设置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并在凸起部的开口处设置挡水板,以构成处于反渗透滤芯2上游的进水腔室,令流入反渗透滤芯3的水流先经进水腔室分流,令进水自进水端均匀流入反渗透滤芯3中,使进水的分布更为均匀;同时,令反渗透滤芯3起到了稳压、调节流速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出水端盖34中心设有净水出口311,所述出水端盖34的靠近外周处设有浓水出口312;优选的,所述的出水端盖44上设有沿一圆周设置的浓水出口312,所述的圆环状浓水出口312中设有多条沿径向延伸的连接筋,各连接筋将浓水出口312分割为多段圆弧状通孔,并将浓水出口312分割为两部分的出水端盖34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30还包括以上端盖,所述上端盖设于出水端盖上方、并与出水端盖相距一定间距,以构成出水腔室;所述的浓水出口312与出水腔室相连通,所述的净水出口311经管路直接穿出出水腔室。从而,使得反渗透滤芯3过滤的净水经净水出口311直接流出,过滤后剩余的脏水经出水腔室后排出。

通过将反渗透滤芯3持于进水端盖和出水端盖之间,并令出水端盖上方设置出水腔室,以降低第二腔室中的反渗透滤芯3与过滤剩余的脏水的接触时间,提高反渗透滤芯2的过滤效率和延长反渗透滤芯3的使用寿命。

上述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可以进一步组合或者替换,且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专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化和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