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0498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



背景技术:

常规的厌氧污泥反应器有UASB、EGSB、IC等,其废水处理原理基本为,待处理的污水被尽可能均匀的引入反应器,污水通过包含颗粒污泥或絮状污泥的污泥床,厌氧反应发生在废水和污泥颗粒接触的过程。在厌氧状态下产生的沼气(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了内部的循环,这对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维持有利。在污泥层形成的一些气体附着在污泥颗粒上,附着和没有附着的气体向反应器顶部上升,上升到表面的污泥撞击三相反应器气体发射器的底部,引起附着气泡的污泥絮体脱气,气泡释放后污泥颗粒将沉淀到污泥床的表面,附着和没有附着的气体被收集到反应器顶部的三相分离器的集气室。置于集气室单元缝隙之下的挡板的作用为气体发射器和防止沼气气泡进入沉淀区,否则将引起沉淀区的絮动,会阻碍颗粒沉淀,包含一些剩余固体和污泥颗粒的液体经过分离器缝隙进入沉淀区。由于分离器的斜壁沉淀区的过流面积在接近水面时增加,因此上升流速在接近排放点降低,流速降低污泥絮体在沉淀区可以絮凝和沉淀,累积在三相分离器上的污泥絮体在一定程度上将超过其保持在斜壁上的摩擦力,其将滑回反应区,这部分污泥又将与进水有机物发生反应。

虽然上述厌氧污泥反应器的污水处理原理基本相同,也在污水处理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其依然存在厌氧反应效率低下、三相分离器分离效果差、以及运行稳定性、排气和排水稳定性均不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解决现有技术中厌氧污泥反应器存在的厌氧反应效率低下、三相分离器分离效果差及行稳定性、排气和排水稳定性均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包括,

竖直设置的筒体;

一内循环装置,所述内循环装置包括靠近筒体顶端设置的内循环进水管、靠近所述筒体底端设置的内循环出水管、驱动水流由所述内循环进水管向所述内循环出水管运动的内循环管道泵、及一控制所述内循环管道泵作间歇性驱动的控制器;及

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包括集气罩、沉淀室、排水管、排气室和反射板,所述集气罩外缘与所述筒体顶部开口端配合连接,所述沉淀室上端同轴连接于所述集气罩下表面、下端通过多个固定柱与所述反射板连接,且所述沉淀室内壁与集气罩之间形成沉淀空间、所述沉淀室外壁与所述集气罩之间形成集气空间,所述排水管一端与所述沉淀空间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筒体外,所述排气室与所述集气空间连通。

优选的,所述集气罩呈伞状。

优选的,所述沉淀室呈筒状且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反射板呈锥形且与所述沉淀室同轴设置,多个所述固定柱均一端与所述沉淀室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反射板的锥面上。

优选的,所述集气罩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沿所述集气罩顶端呈放射线均匀布置。

优选的,所述筒体内设置有进水布水器。

优选的,所述筒体内设有取样管和温度计安装管,所述取样管和温度计安装管均靠近所述筒体底部设置。

优选的,所述筒体底部设置有一排泥管

优选的,所述集气罩顶端同轴设置有一上检修孔,所述筒体侧壁靠近底端设置有一下检修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内循环装置进行间歇性进水、搅拌,从而序批式进行筒体内污泥膨胀,其有利于提高厌氧反应效率,且提高了出水、出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设置新型三相分离器,其有利于提高沼气集气效率、增强固液分离效果、降低排水浊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间歇进水上升流厌氧序批式污泥膨胀床,包括竖直设置的筒体1、内循环装置2和三相分离器3。

其中,内循环装置2包括靠近筒体1顶端设置的内循环进水管21、靠近所述筒体1底端设置的内循环出水管22、驱动水流由所述内循环进水管21向所述内循环出水管22运动的内循环管道泵23、及一控制所述内循环管道泵23作间歇性驱动的控制器24。其具体工作流程为:内循环管道泵23驱动筒体1上端的污水由内循环进水管21运动至内循环出水管22,内循环出水管22内的污水在内循环管道泵23作用下具有一定流速进入筒体1底部,进而对筒体1底部静置沉淀的污泥产生搅拌作用,使污泥膨胀,提高厌氧反应效率,也可通过控制内循环管道泵23的控制内循环出水管22的出水流速,即控制筒体1底部的进水流速,实现对污泥膨胀度的控制。筒体1底部进水搅拌一定时间后,内循环管道泵23停止驱动,厌氧反应充分发生,产生的气泡上升并通过三相分离器3进行三相分离;静置一定时间后,再次启动内循环管道泵23,污泥再次膨胀,再次促进厌氧反应。在上述间歇性的进水、搅拌下,筒体1内间歇性的加快厌氧反应,有利于保证整体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也有利于三相分离器3的出水、出气稳定性。

本实施例三相分离器3包括集气罩31、沉淀室32、排水管33、排气室34和反射板35,所述集气罩31外缘与所述筒体1顶部开口端配合连接,所述沉淀室32上端同轴连接于所述集气罩31下表面、下端通过多个固定柱36与所述反射板35连接,且所述沉淀室32内壁与集气罩31之间形成沉淀空间、所述沉淀室32外壁与所述集气罩31之间形成集气空间,所述排水管33一端与所述沉淀空间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筒体1外,所述排气室34与所述集气空间连通。其中,所述集气罩31呈伞状,从而罩住整个筒体1上端,有利于增加集气效率。排气室34可设置于集气罩31顶端。

本实施例所述沉淀室32呈筒状且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从而使得所述沉淀室32内壁形成一锥形沉降面,为了增加固液分离效果,本实施例所述沉降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30~60°,优选为45°。

其中,所述反射板35呈锥形且与所述沉淀室32同轴设置,多个所述固定柱36均一端与所述沉淀室32连接、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反射板35的锥面上,相邻两个固定柱36之间形成有与沉淀空间连通的固液混合物入口,相对应的,固液混合物在沉淀室经过沉淀、浓缩后,其比重大于较大,故能够沿沉淀室32的锥形沉淀面向下流动,并从固液混合物入口流出,然后沉淀至筒体1底部。反射板35设置呈锥形则有利于避免反射板35上积累污泥,便于污泥顺利有固液混合物入口流出。本实施例的固定柱36沿所述沉淀室32周向均匀布置,且多个固定柱36均一端连接于沉淀室32的内壁上,由于定柱36易对固液混合物的进出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故本实施例的固定柱36优选设置为三个。

由于集气罩31具有面积大的特点,为了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本实施例所述集气罩31上表面设置有多个支撑杆37,多个所述支撑杆37沿所述集气罩31顶端呈放射线均匀布置。

在设置时,本实施例的筒体1内设置有进水布水器4、取样管5和温度计安装管6,进水布水器4以便于筒体4内进水均匀布水,以促进反应的均衡性。其中,所述取样管5和温度计安装管6均靠近所述筒体1底部设置,以便于准确检测厌氧反应的多个参数,进行厌氧反应的控制。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对设备进行检修,为了提高检修的便捷性,本实施例在所述集气罩顶端31同轴设置有一上检修孔38,在所述筒体1侧壁靠近底端设置有一下检修孔11,可通过上检修孔38检修三相分离器3,通过下检修孔11检修筒体1内各部件。

本实施例所述筒体1底部设置有一排泥管7,以便于排出筒体14内污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内循环装置进行间歇性进水、搅拌,从而序批式进行筒体内污泥膨胀,其有利于提高厌氧反应效率,且提高了出水、出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设置新型三相分离器,其有利于提高沼气集气效率、增强固液分离效果、降低排水浊度。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