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针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674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针清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化学及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的清洗针。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仪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正逐步取代板式酶标产品与半自动产品,成为免疫检测领域的主导产品,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待测样本中对应发光底物液的发光强度,来实现对样本中所含的特定物质成分及含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光检测过程中,清洗分离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对整个测试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清洗分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反应容器内的清洗液吸干,再向反应容器内加入新的清洗液,在进行吸干及加液的多次循环,起到对待测样本清洗的目的。

现有技术的清洗针采用单针形式,单独设计成吸液针和加液针,清洗过程中,首先将吸液针插入反应容器内将反应容器的液体吸干,然后将反应容器转移至加液针下方,由加液针对反应容器进行加液,多次重复吸液与加液过程,实现对待测样本的清洗分离。由于在吸液过程中吸液针必然接触到清洗前的反应液体,反应液体容易与清洗液发生交叉污染,必须有单独的吸液针清洗机构对吸液针进行清洗来降低交叉污染的风险,导致整个清洗分离机构结构复杂,占据的空间比较大,反复更换加液针与吸液针,加长了清洗分离的时间,降低了全自动光化学检测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针清洗装置,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清洗分离结构复杂、清洗分离周期长以及全自动光化学检测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针清洗装置,包括吸液针、加液针、绝缘层及固定套管,所述吸液针与加液针均置于且穿过固定套管内,吸液针的长度大于所述加液针的长度,所述吸液针与加液针之间设有绝缘层。

优选地,所述吸液针的吸液口上设有吸液缺口。

优选地,所述吸液缺口为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弧形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加液针靠近液面的一端为弯曲端,所述弯曲端与加液针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度至20度。

优选地,所述加液针的出液口指向所述吸液针的吸液口。

优选地,所述吸液针与加液针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别通过导线连接至电路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的的长度与所述吸液针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二电极的长度与所述加液针的长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双针清洗装置,通过将吸液针与加液针置于一个固定套管内,在不需要转移反应容器的情况下即可完成吸液与加液动作,减少了清洗分离机构的整体体积,缩短了清洗分离的时间,提高了全自动光化学检测的效率。通过在吸液针与加液针之间设置绝缘层,在吸液针与加液针中分别设置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当吸液出现异常时,电路板判断出异常,并做出警示,保证了清洗分离的质量。通过在吸液针的吸液口上设置吸液缺口,避免了吸液针的吸液口与容器底部接触形成密闭结构而无法进行吸液的问题,提高了吸液的可靠性。通过将加液针靠近液面的一端为弯曲端,使加液针的出液口朝向吸液针的吸液口,用加液针内的液体冲洗吸液针的吸液口,降低了吸液针的底部接触反应容器内的液体而出现交叉污染的几率,节省了吸液针清洗机构,降低了仪器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针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双针清洗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固定套管1,吸液针2,加液针3,绝缘层4,第一电极5,第二电极6,吸液缺口7,弯曲端8,导线9,电路板10。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一种双针清洗装置,包括固定套管1,吸液针2与加液针3,吸液针2与加液针3的部分置于固定套管1内,吸液针2的长度大于加液针3的长度,当吸液针2进行吸液时,加液针3不接触液面,吸液针3的吸液口上设有正方形吸液缺口7,吸液缺口7避免了吸液针2的吸液口与反应容器底部形成密闭结构而无法吸液的问题。加液针3靠近液面的一端为弯曲端8,弯曲端8与加液针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度,加液针3的出液口指向吸液针2的吸液口,通过加液针3内的液体对吸液针2的吸液口进行清洗,避免了吸液针2接触反应容器内的液体而发生交叉污染。吸液针2内设有与吸液针2长度相同的第一电极5,加液针3内设有与加液针3长度相同的第二电极6,第一电极5的顶端与第二电极6的顶端分别通过导线9连接至电路板10,正常工作状态下,吸液针2进行吸液时会接触到反应容器内的液体,加液针3高于液面不会接触到反应容器内的液体,当吸液异常或加液异常时,吸液针2与加液针3同时插入反应容器内的液体中,吸液针2与加液针3之间的阻值发生变化,电路板10检测到阻值变化后判断加液异常并发出报警信号。

所述正方形吸液缺口7可以用三角形或圆形缺口进行代替,所述弯曲端8与加液针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5度至20度之间均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性的,是为了更好地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包括范围的限制;只要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精神的所作的任何等同变更或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包括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