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771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用水发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含氢气的氢水可以预防和治疗癌症、糖尿病等成人疾病的科研成果广为流传之后,人们正在积极研究着氢水的奥秘所在,对于享誉“奇迹之水”美称的法国卢尔德圣水、德国诺尔登瑙泉水和墨西哥提拉歌德天然水的水质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溶解在其中的氢气含量都达到了0.3-1ppm,这比普通的饮用水高达数百倍。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有关行业的科研团队正在全力开发可以轻而易举地饮用氢水的装置。现有技术中是通过电解普通水来产生氢气,再把产生的氢气溶解到水里来得到氢水,应用这种方法得到氢水的传统技术有韩国专利公开第10-2011-39647号(电解氢水发生装置)、韩国专利注册第1076631号(氢水制造装置)、韩国专利注册第1250470号(溶解氢水制造装置)等。但是,上述传统技术除了具备产生氢气的电解槽之外,还要具备流体循环装置等结构,具有体积大、结构复杂等弊端。

另外,现有的便携型氢水制造装置,我们详细观察其结构时不难发现,它包括了上方设置插入口来插入水瓶排放口的外壳、内置于上述外壳向电极部接入电源的电池以及电极部,上述电极部设置在插入口的下端部,与插入口相反的对立面设置一端电极,与外壳底面相反的对立面设置另一端电极,一端电极和另一端电极之间插入隔膜,从而向插入口的水瓶输送氢气。因此只向电极部的一端供水,氢气的产生过程不会很顺利乃至其产生量也不够充足,设置此结构时,没有考虑到排放正电极端产生或者存放的水,也没有考虑到向外部排放另一端电极端发生的氧气。因此,设计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可以选择性地结合使用聚酯瓶形状的水瓶和滚筒形状的水瓶,使用方便,而且大幅提高了电极部的氢气发生效率,轻而易举地控制住了正电极端的水或者水分的存放量,有效地排放出产生的氧气,同时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包括瓶体、盖体和设置于所述瓶体底部的氢水发生部,所述氢水发生部包括外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分界处的电极部、连通所述第二空间和所述第三空间的氧气排放部、置于所述第二空间下方开口处的排水部和置于所述第三空间内的电源部。

优选地,所述氧气排放部包括氧气排放通道、氧气排放膜和盖子,所述氧气排放膜和所述盖子的材质一致。

优选地,所述排水部包括封闭所述第二空间下方开口处的阻流板、固定所述阻流板的卡盘部、排水按钮和弹簧,所述阻流板和所述排水按钮通过按钮柱连接,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排水按钮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卡盘部上。

优选地,所述电极部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通过隔膜隔开。

优选地,所述隔膜为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膜。

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中壳体、侧壳体和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内侧设置有聚酯瓶结合部,且所述上壳体的下端与所述中壳体连接;

所述中壳体一端与所述氧气排放部结合;

所述侧壳体上端设置有滚筒结合部,且所述侧壳体上方与所述上壳体连接,下方与所述下壳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滚筒结合部和所述聚酯结合部均设置为螺母形态,且设置有防漏水密封部件。

优选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侧壳体之间设置有防漏水封闭部件,并通过结合螺母连接。

优选地,所述瓶体为滚筒水瓶或聚酯水瓶。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不仅可以使用聚酯瓶形状的水瓶,还可以选择性地结合使用滚筒形状的水瓶,正电极端也可以充分存放水或者水分来提高电极部氢气发生效率,根据需要排放出存放或者产生于正电极端的水或者根据需要向正电极端供水,有效排放出正电极端发生的氧气。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实施例1的结合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实施例1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实施例1的结合透视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包括瓶体100、盖体200和设置于瓶体100底部的氢水发生部300,氢水发生部300包括外壳310、第一空间320、第二空间330、第三空间340、置于第一空间320和第二空间330分界处的电极部、连通第二空间330和第三空间340的氧气排放部、置于第二空间330下方开口处的排水部和置于第三空间340内的电源部380,瓶体为滚筒水瓶,本实用新型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可以选择性地结合使用聚酯瓶形状的水瓶和滚筒形状的水瓶,所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第二空间也可以存放充足的水或者水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电极部的氢气发生效率,通过排水部选择性地排放出存放或者产生于第二空间的水,从而更加轻而易举地控制住正电极端的水或者水分的存放量,使第二空间的氧气通过所述氧气排放部有效地流动到第三空间,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的隔膜可以有效的将产生氧气分开,从而有效地排放出产生的氧气。

所述氧气排放部包括氧气排放通道361、氧气排放膜362和盖子363,氧气排放膜362和盖子363的材质一致,盖子是氧气排放膜被毁损时,防止第二空间的水流动到第三空间内。

所述排水部包括封闭第二空间330下方开口处的阻流板371、固定阻流板371的卡盘部372、排水按钮373和弹簧374,阻流板371和排水按钮373通过按钮柱375连接,弹簧374一端固定在排水按钮373上,另一端固定在卡盘部372上,排水部第二空间的下方开口部进行结合,选择性地排放第二空间内部的水,阻流板选择性地封闭第二空间的下方开口部,阻流板选用盘状橡胶材质,卡盘部阻止阻流板向下方移动,从下方开口部的里面向中央凸出给定高度,排水按钮从第二空间的下方开口部向外侧露出,按钮柱连接阻流板和排水按钮,可以构成条状形态,弹簧使所述阻流板紧贴在卡盘部,一端与卡盘部结合,另一端与排水按钮结合,向外放施压排水按钮,从而使阻流板受压紧贴在卡盘部处,排水部根据需要具备若干个防漏水封闭部件。

所述电极部包括正电极351和负电极352,正电极351和负电极352通过隔膜353隔开,隔膜353为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膜,电极部是与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分界部进行结合,从而分离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电极部是通过电解水来产生氢气和氧气,其中间用隔膜隔开,即中间嵌入高分子离子交换树脂膜后,上方设置负电极,下方设置正电极,隔膜使用可以遮挡水体流动的膜,例如,全氟磺酸膜等。负电极和正电极使用氢气容易扩散且允许电流高密度通过的白金、铱等,本实用新型负电极用白金设置,正电极用铱设置,负电极和正电极将水分子电解成离子,氢离子从正电极穿过隔膜移动到所述负电极之后,在第一空间内将其溶解。

外壳310包括上壳体311、中壳体312、侧壳体313和下壳体314;上壳体311内侧设置有聚酯瓶结合部315,且上壳体311的下端与中壳体312连接;中壳体312一端与氧气排放部360结合;侧壳体313上端设置有滚筒结合部316,且侧壳体313上方与上壳体311连接,下方与下壳体314连接,滚筒结合部316和聚酯结合部315均设置为螺母形态,且设置有防漏水密封部件317,上壳体311和侧壳体313之间设置有防漏水封闭部件,并通过结合螺母318连接,第一空间是指位于外壳的上方并具备聚酯瓶结合部的内侧空间,其向上方开口,封闭侧面,第一空间放置聚酯水瓶的瓶嘴和水;第二空间位于第一空间的下方,并与第一空间进行分离,第二空间下方与外部连通,第二空间存放水或者水分;第三空间位于第二空间的下端或者下方,并与第二空间进行分离,第三空间具备电源部等。结合螺母是用螺丝锁紧到上壳体的螺丝结合部,结合螺母是向下方施压侧壳体的上端,从而结合上壳体和侧壳体,防漏水封闭部件是结合到上壳体和侧壳体之间来防止漏水。

实施例2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瓶体100为聚酯水瓶。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便携式氢水发生装置,可以选择性地结合使用聚酯瓶形状的水瓶和滚筒形状的水瓶,使用方便,而且大幅提高了电极部的氢气发生效率,轻而易举地控制住了正电极端的水或者水分的存放量,有效地排放出产生的氧气,同时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可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