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094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技术领域,需要使用不同口径的容器,容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内壁上会沉积较多的杂质,清洗起来比较困难。现有对容器内壁清洗的方式主要通过人工进行,人工清洗效率低,并且清洗效果差,无法有效的清除容器内壁上沉积的杂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所述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包括握持装置、设置于所述握持装置上的拉动装置、位于所述拉动装置右侧的电缸装置、位于所述拉动装置上方的电机装置、位于所述电机装置上方的转轴装置、位于所述转轴装置上方的第一清洗装置、设置于所述转轴装置一侧的第二清洗装置,所述握持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的握持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上端的第二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杆上的第一弹簧,所述拉动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第三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杆上的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上的第一旋转杆、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杆上的第二旋转杆,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电缸、位于所述电缸上下两侧的第一支架、设置于所述电缸上的推动杆,所述电机装置包括电机、位于所述电机下方的第四固定杆、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下方的移动板、位于所述移动板下方的拉线、设置于所述移动板上的第一滑块、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移动杆、设置于所述移动杆上的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电机上方的第五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五固定杆上的定位杆,所述转轴装置包括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上的第二转轴、收容于所述第二转轴内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清洗装置包括第三转轴、位于所述第三转轴上方的固定板、位于所述固定板上方的海绵块、位于所述海绵块上方的第一刷毛,所述第二清洗装置包括第二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块上的第三旋转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旋转杆上的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三旋转杆上端的滚轮、设置于所述滚轮上的若干第二刷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能够有效的清除容器内壁上沉积的杂质,清除效率高,并且人工劳动强度低,同时可以适应不同口径的容器,使用范围广,操作简单,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包括握持装置1、设置于所述握持装置1上的拉动装置2、位于所述拉动装置2右侧的电缸装置3、位于所述拉动装置2上方的电机装置4、位于所述电机装置4上方的转轴装置5、位于所述转轴装置5上方的第一清洗装置6、设置于所述转轴装置5一侧的第二清洗装置7。

如图1所示,所述握持装置1包括第一固定杆11、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杆11上的握持框1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杆11上端的第二固定杆13、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杆13上的第一弹簧14。所述第一固定杆11呈长方体。所述握持框12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握持框12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一固定杆11穿过所述握持框12的内部,所述握持框1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1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固定杆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杆13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拉动装置2包括第一支撑杆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左侧的第三固定杆22、设置于所述第三固定杆22上的第一连接块2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块23上的第一旋转杆24、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杆24上的第二旋转杆25。所述第一支撑杆2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右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22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左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2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2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连接块23的左端与所述第三固定杆2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杆2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固定杆24上设有位于其下端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块2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旋转杆24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旋转杆24可以围绕所述第一连接块23旋转。所述第二旋转杆25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旋转杆25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二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旋转杆24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旋转杆25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旋转杆24与所述第二旋转杆25可以相对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电缸装置3包括电缸31、位于所述电缸31上下两侧的第一支架32、设置于所述电缸31上的推动杆33。所述电缸3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所述电缸31提供电能,所述电缸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电缸3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支架3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架32的一端与所述电缸3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杆11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电缸31起到固定作用。所述推动杆33呈长方体,所述推动杆33的一端与所述电缸31连接,使得所述电缸3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33移动,所述推动杆33贯穿所述第一固定杆11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杆33的左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旋转杆25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旋转杆25可以围绕所述推动杆33旋转。

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装置4包括电机41、位于所述电机41下方的第四固定杆42、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42下方的移动板43、位于所述移动板43下方的拉线44、设置于所述移动板43上的第一滑块45、设置于所述电机41上的移动杆46、设置于所述移动杆46上的第二滑块47、位于所述电机41上方的第五固定杆48、设置于所述第五固定杆48上的定位杆49。所述电机4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所述电机41提供电能,所述电机4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所述电机4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四固定杆42设有两个,所述第四固定杆42的上端与所述电机4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42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板43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板43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板43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431,所述第一通孔431呈方形。所述拉线44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板43固定连接,所述拉线4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24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45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滑块45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431内且与所述移动板4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45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即采用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固定杆11贯穿所述第一滑块45的上下表面其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移动板43及第一滑块45可以在所述第一固定杆11上移动。所述移动杆46呈长方体,所述移动杆46的左端与所述电机4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46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461,所述第二通孔461呈方形。所述第二滑块47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滑块47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461内且与所述移动杆4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47采用光滑的材料制成,即采用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固定杆11贯穿所述第二滑块47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移动杆46与所述第二滑块47可以在所述第一固定杆11上移动,所述第一弹簧14的下端与所述移动杆4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4处于被拉伸状态,所述第一弹簧14向上拉动所述移动杆46。所述第五固定杆48呈长方体,所述第五固定杆48的下端与所述电机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固定杆48的上端与所述定位杆49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杆49呈长方体。

如图1所示,所述转轴装置5包括第一转轴51、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51上的第二转轴52、收容于所述第二转轴52内的第二弹簧53。所述第一转轴51呈圆柱体,所述第一转轴51的下端与所述电机41连接,使得所述电机4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转轴51旋转,所述第一转轴51贯穿所述定位杆49的上下表面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51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转轴5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52呈圆柱体,所述第二转轴52的下表面与所述定位杆49的上表面滑的连接,所述第二转轴52的上表面设有第四凹槽521,所述第四凹槽52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四凹槽521自所述第二转轴5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弹簧53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521内,所述第二弹簧5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转轴5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清洗装置6包括第三转轴61、位于所述第三转轴61上方的固定板62、位于所述固定板62上方的海绵块63、位于所述海绵块63上方的第一刷毛64。所述第三转轴61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转轴6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521内且与所述第二转轴52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转轴6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62呈圆柱体,所述第三转轴61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板6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63呈圆柱体,所述海绵块63的下表面与所述固定板6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刷毛64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海绵块63上,所述第一刷毛64的下端与所述海绵块63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清洗装置7包括第二连接块71、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块71上的第三旋转杆72、设置于所述第三旋转杆72上的第三弹簧73、设置于所述第三旋转杆72上端的滚轮74、设置于所述滚轮74上的若干第二刷毛75。所述第二连接块71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转轴5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旋转杆72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旋转杆72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第五凹槽及位于其下端的第六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块71收容于所述第六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旋转杆7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旋转杆72可以围绕所述第二连接块71旋转。所述第三弹簧7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旋转杆7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52的侧面固定连接,进而对所述第三旋转杆7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滚轮74收容于所述第五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旋转杆7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滚轮74可以在所述第五凹槽内旋转。所述第二刷毛7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刷毛75均匀分布在所述滚轮74上,所述第二刷毛75与所述滚轮7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使用时,首先使用者握住握持框12,方便移动本发明。然后将第一清洗装置6及第二清洗装置7收容于容器内,且使得第一刷毛64、海绵块63顶靠在容器内的底面上,同时第二刷毛75顶靠在容器内的内侧面上,由于第三弹簧73对第三旋转杆72起到支撑作用,使得第二刷毛75可以紧紧的顶靠在容器内的侧面上。然后打开电机41的开关,使得所述第一转轴51及第二转轴52旋转,所述第二转轴52带动所述第三旋转杆52、滚轮74及第二刷毛75随之旋转,从而可以对容器内的侧面进行刷洗,刷洗的较为干净,同时由于第三转轴61呈长方体,所述第二转轴52旋转带动所述第三转轴61旋转,进而使得所述固定板62、海绵块63及第一刷毛64旋转,使得第一刷毛64及海绵块63可以对容器内的底面进行刷洗,刷洗彻底。然后使用者可以打开电缸31,使得所述推动杆33不断的左右移动,进而所述推动杆33不断的左右拉动所述第二旋转杆25,使得所述第一旋转杆24的端部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旋转杆24不断的拉动所述拉线44,使得所述拉线44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移动板43、第四固定杆42、电机41不断的上下移动,所述电机41使得所述第一转轴51、第二转轴52及第一清洗装置6、第二清洗装置7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旋转的第二刷毛75可以对容器内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洗,清洗的全面彻底。所述第一旋转杆24及第二旋转杆25的设置可以不断的拉动拉线44,进而带动第一清洗装置6及第二清洗装置7移动,有利于促进对容器内表面进行全面的清洗,降低人工劳动强度。至此,本发明高效的机械领域的容器内壁清洗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