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油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451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餐厨油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油水分离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水分离装置,特别是一种餐厨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日益得到重视,餐饮含油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道,会形成所谓的“地沟油”,对排水设备和城市污水处理厂都会造成影响。为此,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油水分离装置[授权公告号为CN205419856U],包括箱体,在箱体上设有污水进口、收油接口、收泥接口、污水接口,在箱体内设有排渣挡板,排渣挡板至少为两层,排渣挡板错落设置在箱体内,餐厨垃圾经过排渣挡板的静置隔离,实现油、水、渣的分离。在箱体内设置气浮电机,气浮电机可产生气泡,气泡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带动油脂快速达到箱体的上层。

上述的油水分离装置需要在箱体内设置气浮电机,通过气浮电机产生的气泡将油脂带到箱体的上层,导致其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高;根据行业公认的参数,餐饮废水流速必须低于一定的数值,油、水才能析出分层,当流速过高时,即便设置有气浮电机也无法将油完全析出,油水分离效果差;并且上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在停电的情况下气浮电机无法工作,其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静置物理方法提高油水分离效果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餐厨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呈筒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封盖,所述本体的上部具有与本体内腔连通的出水管,其下部具有与本体内腔连通的进水管,其特征在于,设于本体上方的封盖上固定有位于本体内部的套筒,所述的套筒与本体平行设置且套筒的长度小于本体的长度,所述本体的内腔还设有用于将进水管内水流引入至套筒的内腔并减缓水流流速的缓速组件,所述套筒的内腔内设有集油组件。水流经进水管进入,通过缓速组件后低流速流入到套筒的内腔,油从水中析出,漂浮在套筒内腔的上部,随后通过集油组件将油吸走。脱油的水流经套筒的下部进入到本体内腔内,随后由出水管排出。本装置中本体的内径大于套筒的外径,套筒的下端与本体的内腔连通。

在上述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的缓速组件包括固定在本体下方封盖上的与套筒平行设置的套管一,所述套管一的外径小于套筒的内径,所述套管一的上端伸入至套筒内且与套筒的内腔连通,上述进水管的内端与套管一的内腔连通。为了实现套管一的上端与套筒的内腔连通,那么套管一的上端与本体上端的封盖之间具有间隙,所以套管一的长度小于本体的长度。

在上述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中,设于本体上方的封盖上固定有与套管一平行设置的套管二,所述套管二的外径小于套管一的内径,所述套管二的下端伸入至套管一内且与套管一的内腔连通,上述进水管的内端与套管二的内腔连通。

在上述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中,设于本体下方的封盖上固定有与套管二平行设置的套管三,所述套管三的外径小于套管二的内径,所述套管三的上端伸入至套管二内且与套管二的内腔连通,上述进水管的内端与套管三的内腔连通。

在上述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进水管与套管三的管径比为1:2~3,所述套管三与套管二的管径比为1:1.5~2.5,所述套管二与套管一的管径比为1:1.5~2.5,所述套管一与套筒的管径比为1:1.5~2.5,所述套筒与本体的管径比为1:1.5~2.5。

在上述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进水管与套管三的管径比为1:2.5,所述套管三与套管二的管径比为1:2,所述套管二与套管一的管径比为1:2,所述套管一与套筒的管径比为1:2,所述套筒与本体的管径比为1:2。

在上述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的套管一与套筒同轴设置,所述的套管二与套管一同轴设置,所述的套管三与套管二同轴设置,上述的进水管依次穿过本体、套管一后与套管三的内腔连通。进水管虽然穿设在本体和套管一内,但进水管与本体之间没有间隙,进水管与套管一之间没有间隙。

在上述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套管一的长度与套管三的长度相等,所述出水管的外端横向向外延伸,上述的集油组件包括设于套管二内腔的集油管一和设于套筒内腔的集油管二,所述的集油管一与集油管二竖直设置且集油管一与集油管二的下端通过横向设置的集油管三连通,所述集油管一与集油管二的上端平齐,且集油管一、集油管二的上端与所述出水管的最低处平齐。出水管的最低处决定了水位的高度,油从水中析出后,由于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的表面,漂浮油的高度高于水位,油可经集油管一和集油管二进入到集油管三内,由集油管三集中收集排出。套筒的内腔被套管二分割后呈环形,可在套筒的内腔均匀设置若干个集油管二,若干个集油管二均与集油管三连通。集油管三上具有分支,该分支伸出本体的外侧与排油管连接。

在上述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本体的下部设有底座。

由进水管进入的水释放到套管三的内腔,由套管三的内腔释放到套管二的内腔,由套管二的内腔释放到套管一的内腔,由套管一的内腔释放到套筒的内腔,由套筒的内腔释放到本体的内腔,每释放一次,流道的管径就增大一倍或一倍以上,实现管路的管径逐级放大,流速逐级下降,经过多级放大的管径后,流速低于公认标准值(油能从水中析出时的标准流速)的一半。

本装置中将进水管设置在下部,出水管设置在上部,水流路径有三段向上:套管三的内腔、套管一与套管二之间的间隙和本体与套筒之间的间隙,每段需要克服1M(1M静压为0.1KG)左右的水箱静压,三段总共需要克服3M(约0.3KG)左右的水箱静压,以此强制水流克服设备内原有水的高度的静压,进一步降低流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餐厨油水分离装置具有以下优点:不仅可通过逐级放大管径来逐级降低流速,还可通过三段向上引流的路径使水克服原有水的静压,进一步降低流速,经过多级放大的管径和克服静压后,出水流速低于公认标准值的一半,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整体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并且对油水的分离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油水分离装置未设置集油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油水分离装置已设置集油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油水分离装置的工作状态图。

图中,1、本体;2、出水管;3、进水管;4、套筒;5、套管一;6、套管二;7、套管三;8、集油管一;9、集油管二;10、集油管三;11、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3所示的餐厨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呈筒状的本体1,本体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封盖,本体1的上部具有与本体1内腔连通的出水管2,其下部具有与本体1内腔连通的进水管3。如图1所示,设于本体1上方的封盖上固定有位于本体1内部的套筒4,套筒4与本体1平行设置且套筒4的长度小于本体1的长度,本体1的内腔还设有用于将进水管3内水流引入至套筒4的内腔并减缓水流流速的缓速组件,套筒4的内腔内设有集油组件。水流经进水管3进入,通过缓速组件后低流速流入到套筒4的内腔,油从水中析出,漂浮在套筒4内腔的上部,随后通过集油组件将油吸走。脱油的水流经套筒4的下部进入到本体1内腔内,随后由出水管2排出。本装置中本体1的内径大于套筒4的外径,套筒4的下端与本体1的内腔连通。

如图1所示,缓速组件包括固定在本体1下方封盖上的与套筒4平行设置的套管一5,套管一5的外径小于套筒4的内径,套管一5的上端伸入至套筒4内且与套筒4的内腔连通,进水管3的内端与套管一5的内腔连通。为了实现套管一5的上端与套筒4的内腔连通,那么套管一5的上端与本体1上端的封盖之间具有间隙,所以套管一5的长度小于本体1的长度。

如图1所示,设于本体1上方的封盖上固定有与套管一5平行设置的套管二6,套管二6的外径小于套管一5的内径,套管二6的下端伸入至套管一5内且与套管一5的内腔连通,进水管3的内端与套管二6的内腔连通。

如图1所示,设于本体1下方的封盖上固定有与套管二6平行设置的套管三7,套管三7的外径小于套管二6的内径,套管三7的上端伸入至套管二6内且与套管二6的内腔连通,进水管3的内端与套管三7的内腔连通。

本实施例中的套管并不局限于三个,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套管的数量,实现管径的逐级增大。

根据使用要求和套管的数量,进水管3与套管三7的管径比为1:2~3,套管三7与套管二6的管径比为1:1.5~2.5,套管二6与套管一5的管径比为1:1.5~2.5,套管一5与套筒4的管径比为1:1.5~2.5,套筒4与本体1的管径比为1:1.5~2.5。

本实施例中,进水管3与套管三7的管径比为1:2.5,套管三7与套管二6的管径比为1:2,套管二6与套管一5的管径比为1:2,套管一5与套筒4的管径比为1:2,套筒4与本体1的管径比为1:2。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套管一5与套筒4同轴设置,套管二6与套管一5同轴设置,套管三7与套管二6同轴设置,进水管3依次穿过本体1、套管一5后与套管三7的内腔连通。进水管3虽然穿设在本体1和套管一5内,但进水管3与本体1之间没有间隙,进水管3与套管一5之间没有间隙。

如图2所示,套管一5的长度与套管三7的长度相等,出水管2的外端横向向外延伸,集油组件包括设于套管二6内腔的集油管一8和设于套筒4内腔的集油管二9,集油管一8与集油管二9竖直设置且集油管一8与集油管二9的下端通过横向设置的集油管三10连通,集油管一8与集油管二9的上端平齐,且集油管一8、集油管二9的上端与出水管2的最低处平齐。出水管2的最低处决定了水位的高度,油从水中析出后,由于密度比水小,漂浮在水的表面,漂浮油的高度高于水位,油可经集油管一8和集油管二9进入到集油管三10内,由集油管三10集中收集排出。套筒4的内腔被套管二6分割后呈环形,可在套筒4的内腔均匀设置若干个集油管二9,若干个集油管二9均与集油管三10连通。集油管三10上具有分支,该分支伸出本体1的外侧与排油管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1的下部设有底座11。

如图3所示,由进水管3进入的水释放到套管三7的内腔,由套管三7的内腔释放到套管二6的内腔,由套管二6的内腔释放到套管一5的内腔,由套管一5的内腔释放到套筒4的内腔,由套筒4的内腔释放到本体1的内腔,每释放一次,流道的管径就增大一倍或一倍以上,实现管路的管径逐级放大,流速逐级下降,经过多级放大的管径后,流速低于公认标准值(油能从水中析出时的标准流速)的一半。

本装置中将进水管3设置在下部,出水管2设置在上部,如图3所示,水流路径有三段向上:套管三7的内腔、套管一5与套管二6之间的间隙和本体1与套筒4之间的间隙,每段需要克服1M(1M静压为0.1KG)左右的水箱静压,三段总共需要克服3M(约0.3KG)左右的水箱静压,以此强制水流克服设备内原有水的高度的静压,进一步降低流速。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