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氨水作为补水的冷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1714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氨水作为补水的冷却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氨水作为补水的冷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煤化工、造纸、皮革、印染、制药等行业的污水处理是公认的最难处理的问题,处理成本大、不达标排放、行业偷排现象严重、重金属超标、有机物含量高、气味难闻,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在授权公告号为cn102674393b中公开了一种废氨水回收处理的方法。即将液氨纯化蒸馏过程中产生的废氨水,通过向其中不断加入脱盐水或纯水使其浓度得到适当控制,并过滤其中的悬浮物,得到处理后的废氨水,然后将其作为酸再生机组的工艺添加介质使用,从而减少了废氨水的外委处理,同时还降低了生产运营成本和环境负担;但是其不能针对其他污水进行处理,而其仅仅是减少了废氨水的排放,并未实现零排放。

在申请公布号为cn102179134a中公开了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包括气体缓冲罐、与气体缓冲罐相接的真空机组、与真空机组相接的第一吸收塔、与第一吸收塔相接的吸附罐以及蓄水池;该发明由于经过了多级氨气吸收及氨水回收处理,因此吸收及回收效果极好,经吸收后排放的废气浓度≤1mg/m3,净化效率≥99%,低于中国(gb14554-93)恶臭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级1.0mg/m3;二级1.5mg/m3,排放量15米高度时小于等于4.9千克/小时的标准;但该发明并未对氨水进行完全的回收利用,且并未实现零排放。

如果能够对上述工业废水进行更为合理的资源化利用,且不向外界排放,不仅能够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也不会对人民的健康产生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氨水作为补水的冷却循环系统,能够将工业废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不向外界排放,避免对环境和人民健康的威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利用氨水作为补水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热交换装置、冷却塔、集水池、泥水分离池和过滤设备;

所述冷却塔设置在所述集水池上方,从所述热交换装置出来的冷却水进入所述冷却塔,从所述冷却塔下来的冷却水进入所述集水池,从所述集水池溢流出的冷却水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

所述泥水分离池底部设置污泥沉积坑,从所述集水池溢流出而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的冷却水在所述泥水分离池中进行重力分离,污泥沉积到底部,所述污泥沉积坑与污泥泵连通,所述泥水分离池外设置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通过管道,一端与所述泥分离水池中的上清液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冷却进水口连通;

所述泥水分离池还连接氨水或其它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的一路或几路管道,所述氨水或其余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作为冷却循环水的补充水源,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

所述泥水分离池的旁边或上方设置加药搅拌设备,向所述加药搅拌设备加入适量预膜剂、阻垢缓释剂,用水稀释搅拌均匀后加入所述泥水分离池,所述泥水分离池中的冷却水通过所述循环水泵进入热交换装置,从所述热交换装置出来的冷却水进入所述冷却塔;

所述泥水分离池底部沉积的污泥,通过污泥泵输入所述过滤设备,对从所述过滤设备过滤出来的污泥进行收集处理,从所述过滤设备过滤后出来的水,重新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

进一步的,在系统装置运行前,先向所述集水池或所述泥水分离池中的至少一个池内引入生化细菌或生化污泥进行细菌培养。

进一步的,所述加药搅拌设备的管道出口与所述循环水泵的进口连通或靠近。

进一步的,所述氨水或其余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管道的进口与所述循环水泵的进口连通或靠近。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设备设置在所述泥水分离池的上方或旁边。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底部设置沉积坑。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对工业污水处理难度大,使得部分企业由于处理成本与技术缘故,很容易进行偷排现象,对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本发明将冷却循环水的在冷却塔位置的蒸发和有机物生化的特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循环水中通过加预膜剂、阻垢缓蚀剂使换热的热交换装置冷却管道内形成保护膜、易形成水垢的物质在阻垢缓蚀剂的作用下不在管壁上沉积,重金属离子被预膜剂、阻垢缓蚀剂螯合后沉积在金属管壁上起到良好的预膜效果。

另外,在系统运转前,先向水体引入生化细菌或生化污泥,有利于运行开始时补充水源的氨水等废水有机物能够及时开始生物分解,有机物在泥水分离池和热交换冷却管道内进行厌氧反应,有机物在冷却塔和集水池内进行好氧反应,整个系统水的温度在25~45℃范围内,很适合生化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氨氮、h2s也在硝化、反硝化、硫杆菌等的作用下被分解,再加上氨水等废水被循环水的稀释,整个循环水的气味是较小的,废水不用外排,彻底解决废水处理问题。

另外,泥水分离池的底部都设置锥形沉积坑,有利于沉积物的清理或转移;所述加药搅拌设备的管道出口以及氨水或其余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的管道出口设置在所述泥水分离池,且在与循环水泵连通的管道进水口附近,有利于废水及时被稀释并且均匀地进入整个水循环和生化系统中;所述过滤设备设置在泥水分离池的附近或上方,过滤设备进泥管道和过滤后的出水返回管道距离泥水分离池比较近,运行成本低;集水池底部设置沉积坑,有利于集水池底部沉积泥或水的清理或转移。

本发明把冷却水系统和生化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全新的利用氨水作为补水的冷却循环系统,将氨水等废水作为一种水资源去弥补循环水的蒸发,不仅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紧缺问题,同时解决了工业废水处理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煤化工等行业废水处理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外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外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外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1-4,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一种利用氨水作为补水的冷却循环系统,包括热交换装置1、冷却塔2、集水池3、泥水分离池4、过滤设备5,所述冷却塔2设置在所述集水池3上方,从热交换装置1出来的冷却水进入所述冷却塔2,从所述冷却塔2下来的冷却水进入所述集水池3,从所述集水池3溢流出的冷却水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所述泥水分离池4底部设置污泥沉积坑6;

所述集水池3溢流出而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的冷却水在所述泥水分离池4中进行重力分离,污泥沉积到底部,所述污泥沉积坑6与污泥泵7连通,所述泥水分离池4外设置循环水泵8,所述循环水泵8通过管道,一端与所述泥分离水池4中的上清液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热交换装置1的冷却进水口连通;

所述泥水分离池4还连接氨水管道9,所述氨水作为冷却循环水的补充水源,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所述氨水管道9的进口与所述循环水泵8的进口连通。

所述泥水分离池4的上方设置加药搅拌设备10,向所述加药搅拌设备10加入适量预膜剂、阻垢缓释剂,用水稀释搅拌均匀后加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内,所述泥水分离池4中的冷却水通过所述循环水泵8进入热交换装置1,从所述热交换装置1出来的冷却水进入所述冷却塔2;所述加药搅拌设备10的管道出口与所述循环水泵8的进口连通。

所述过滤设备5设置在所述泥水分离池4的上方,所述泥水分离池4底部沉积的污泥,通过污泥泵7输入所述过滤设备5,对从所述过滤设备5过滤出来的污泥进行收集处理,从所述过滤设备5过滤后出来的水,重新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内。

该实施例中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对工业污水处理难度大,使得部分企业由于处理成本与技术缘故,很容易进行偷排现象,对环境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本发明将冷却循环水的在冷却塔位置的蒸发和有机物生化的特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循环水中通过加预膜剂、阻垢缓蚀剂使换热的热交换装置冷却管道内形成保护膜、易形成水垢的物质在阻垢缓蚀剂的作用下不在管壁上沉积,重金属离子被预膜剂、阻垢缓蚀剂螯合后沉积在金属管壁上起到良好的预膜效果。

另外,该实施例中采用的预膜剂和阻垢缓释剂均在市面购置,其使用方式通过该装置的说明书使用即可,在本发明中不在赘述。

实施例二

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泥水分离池4还连接工业废水管道9,所述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作为冷却循环水的补充水源,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所述工业废水管道9的进口与所述循环水泵8的进口相互靠近。

所述泥水分离池4的旁边设置加药搅拌设备10,向所述加药搅拌设备10加入适量预膜剂、阻垢缓释剂,用水稀释搅拌均匀后加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内,所述泥水分离池4中的冷却水通过所述循环水泵8进入热交换装置1,从所述热交换装置1出来的冷却水进入所述冷却塔2;所述加药搅拌设备10的管道出口与所述循环水泵8的进口相互靠近。

在系统装置运行前,先向所述泥水分离池4中引入生化细菌或生化污泥进行细菌培养。

该实施例中在系统运转前,先向水体引入生化细菌或生化污泥,有利于运行开始时补充水源的氨水等废水有机物能够及时开始生物分解,有机物在泥水分离池和热交换冷却管道内进行厌氧反应,有机物在冷却塔和集水池内进行好氧反应,整个系统水的温度在25~45℃范围内,很适合生化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氨氮、h2s也在硝化、反硝化、硫杆菌等的作用下被分解,再加上氨水等废水被循环水的稀释,整个循环水的气味是较小的,废水不用外排,彻底解决废水处理问题。

实施例三

所述集水池3底部设置沉积坑。

该实施例中泥水分离池的底部都设置锥形沉积坑,有利于沉积物的清理或转移;所述加药搅拌设备的管道出口以及氨水或其余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的管道出口设置在所述泥水分离池,且在与循环水泵连通的管道进水口附近,有利于废水及时被稀释并且均匀地进入整个水循环和生化系统中;所述过滤设备设置在泥水分离池的附近或上方,过滤设备进泥管道和过滤后的出水返回管道距离泥水分离池比较近,运行成本低;集水池底部设置沉积坑,有利于集水池底部沉积泥或水的清理或转移。

实施例四

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所述泥水分离池4还连接氨水生活污水的两路管道9,所述氨水生活污水作为冷却循环水的补充水源,进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所述氨水生活污水管道9的进口与所述循环水泵8的进口相互靠近。

所述泥水分离池4的上方设置加药搅拌设备10,向所述加药搅拌设备10加入适量预膜剂、阻垢缓释剂,用水稀释搅拌均匀后加入所述泥水分离池4内,所述泥水分离池4中的冷却水通过所述循环水泵8进入热交换装置1,从所述热交换装置1出来的冷却水进入所述冷却塔2;所述加药搅拌设备10的管道出口与所述循环水泵8的进口连通。

本发明把冷却水系统和生化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全新的利用氨水作为补水的冷却循环系统,将氨水等废水作为一种水资源去弥补循环水的蒸发,不仅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紧缺问题,同时解决了工业废水处理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煤化工等行业废水处理问题。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