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096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沉淀池大都采用大型一个整池进行沉淀的方法,水流进行缓慢流动,或在沉淀槽中缓慢流动,同时沉淀下来的污泥也随着水流流动,易造成沉淀池内交叉污染的状况的发生,沉淀效果不佳、耗费沉淀时间。

为此,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5127480U,公告日为2016年4月6日,公告了一种沉淀池,其技术方案的要点是:所述沉淀池包括多个沉淀槽,多个所述沉淀槽依次连接,所述沉淀槽包括进水口、槽体、出水口、挡水堰、去泥设备及堰前挡板,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分别设于所述槽体两端,所述去泥设备设于所述槽体内,与所述挡水堰及所述槽体邻接,所述堰前挡板设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挡水堰之间,与所述挡水堰相对设置,所述挡水堰设于所述槽体内部一侧。

污水在上述污水处理装置内进行物理沉降,沉降周期长,且沉淀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具有提高处理效果,缩短沉降周期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絮凝池、过滤池、沉降池和清水存储池,所述混凝池内设置有混凝搅拌器,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絮凝搅拌器,所述絮凝池底部设置有排污管;所述过滤池内设置有初级过滤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在混凝池内与混凝剂反应,经混凝搅拌器快速搅拌,使混凝剂迅速、有效均匀地扩散于整个水池中,混凝池内的水进入絮凝池,絮凝池的作用使已聚凝的胶体经过絮凝反应而形成较大的容易沉淀的絮体,通过絮凝搅拌器的充分搅拌和反应,生成较大容易沉淀的絮凝体,当絮凝池内的絮凝搅拌器停止转动时,絮凝体会慢慢沉降,并从絮凝池底部的排污管排出,初级过滤组件用于阻止絮凝体通过,但是泥砂等小颗粒可以通过;通过该污水处理装置,对污水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比现有技术中的沉淀池进行单纯的物理沉降缩短了处理周期,提高了处理效果。

进一步,所述混凝池经进水管与絮凝池连通,所述进水管内安装有抽水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抽水轮在水中搅动,形成水流,将混凝池内的水引导至絮凝池内,提高了水的输送效率。

进一步,过滤池与絮凝池之间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道,所述初级过滤组件安装在所述通道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初级过滤组件竖直的安装在侧壁上,使得竖直方向内的水均能进入过滤池,提高了过滤效率。

进一步,所述初级过滤组件包括安装在通道内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包括支撑架和安装在支撑架上的网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架对过滤网进行支撑,提高了过滤组件的机械强度。

进一步,所述过滤网向过滤池内部凸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了过滤网的过滤面积,提高了过滤效率。

进一步,所述过滤网的下底面为朝向絮凝池倾斜的倾斜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过滤网向过滤池内部凸起,絮凝物会堆积在过滤网底部,这样絮凝物可顺倾斜面下滑至絮凝池底部。

进一步,所述初级过滤组件还包括自动清洗组件;自动清洗组件包括安装在过滤网内凹部的毛刷组件和驱动毛刷组件运行的驱动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驱动毛刷组件旋转,毛刷组件将附着在网体上的絮凝物刷除,疏通了网体。

进一步,毛刷组件包括旋转体和安装于旋转体端部的刷毛部,所述过滤网为圆台形,且旋转体的旋转中心与圆台形过滤网的回转中心重合,所述刷毛部与过滤网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能保证过滤网的下底面朝向絮凝池倾斜,又能保证刷毛部与过滤网始终贴合。

进一步,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齿轮传动组件,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将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给毛刷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依次驱动齿轮传动组件和毛刷组件,上述结构简单,运行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污水依次通过混凝池、絮凝池、过滤池、沉降池最后到达清水存储池,通过该污水处理装置,对污水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比现有技术中的沉淀池进行单纯的物理沉降缩短了处理周期,提高了处理效果;

2、驱动组件驱动毛刷组件旋转,毛刷组件将附着在网体上的絮凝物刷除,疏通了网体,使得该过滤组件具有自动清洁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沉降池和清水存储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混凝池;101、絮凝池;102、过滤池;103、沉降池;104、清水存储池;110、混凝搅拌器;111、进水管;112、抽水轮;113、絮凝搅拌器;114、排污管;120、通道;130、初级过滤组件;131、过滤网;132、支撑架;133、网体;140、下底面;200、自动清洗组件;201、毛刷组件;202、刷毛部;203、旋转体;210、驱动组件;211、驱动电机;212、第一锥齿轮;213、第二锥齿轮;220、连通孔;230、清水区;231、沉降区;232、储泥区;233、排泥部;240、排泥管;250、排泥绞龙;260、储泥槽;270、取液组件;280、第二过滤网组件;290、过滤基体;300、滑柱;301、竖直滑槽;302、漂浮体;303、连接柱;304、滤道;305、吸水泵;306、滤泥孔;307、二级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参见图1,包括依次连通的混凝池100、絮凝池101、过滤池102、沉降池103和清水存储池104。

混凝池100一侧设有进水口,混凝池100内安装有混凝搅拌器110。

参见图2,混凝池100经进水管111与絮凝池101连通,进水管111内安装有抽水轮112,抽水轮112将混凝池100内的水引导至絮凝池101内,絮凝池101内安装有絮凝搅拌器113;参见图1,絮凝池101底部设置有排污管114。

污水经进水口进入混凝池100后在混凝池100中加入混凝剂,经混凝搅拌器110快速搅拌,使混凝剂迅速、有效均匀地扩散于整个水池中;处理后,经抽水轮112的引导,混凝池100内的水经进水管111进入到絮凝池101内,絮凝池101的作用使已聚凝的胶体经过絮凝反应而形成较大的容易沉淀的絮体,通过絮凝搅拌器113的充分搅拌和反应,生成较大容易沉淀的絮凝体,当絮凝池101内的絮凝搅拌器113停止转动时,絮凝体会慢慢沉降,并从絮凝池101底部的排污管114排出。

参见图2和图3,絮凝池101连通有过滤池102,过滤池102与絮凝池101之间的侧壁上开设有通道120,通道120上安装有初级过滤组件130,初级过滤组件130用于阻止絮凝体通过,但是泥砂等小颗粒可以通过。

初级过滤组件130包括安装在通道120内的过滤网131,为了增大过滤面积,过滤网131向过滤池102内部突出。过滤网131包括支撑架132和安装在支撑架132上的网体133,支撑架132安装在过滤池102与絮凝池101之间的侧壁上。

由于过滤网131向过滤池102内部凸起,絮凝物会堆积在过滤网131底部,为此,过滤网131的下底面140为朝向絮凝池101倾斜的倾斜面,这样絮凝物可顺倾斜面下滑至絮凝池101底部。

随着絮凝物的增多,絮凝物会附着在网体133上使网体133堵塞,为此,该初级过滤组件130还包括自动清洗组件200;自动清洗组件200包括安装在过滤网131内凹部的毛刷组件201和驱动毛刷组件201运行的驱动组件210。

毛刷组件201包括旋转体203和安装于旋转体203端部的刷毛部202,由于毛刷组件201设置在水中,为了减少旋转体203旋转时的阻力,旋转体203为由钢架焊接而成的框体,刷毛部202与过滤网131贴合;由于毛刷组件201做圆周运动,为了使刷毛部202与过滤网131具有良好的贴合性,在上述形状的基础上,将过滤网131制成圆台形,且旋转体203的旋转中心与圆台形过滤网131的回转中心重合,这样既能保证过滤网131的下底面140朝向絮凝池101倾斜,又能保证刷毛部202与过滤网131始终贴合。

驱动组件210包括驱动电机211,驱动电机211同轴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12,第一锥齿轮212啮合有第二锥齿轮213,第二锥齿轮213与旋转体203的中心轴同轴固定连接。

参见图1和图4,过滤池102连通有沉降池103,沉降池103与过滤池102之间的侧壁设置有连通孔220,连通孔220为若干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长槽孔,这样增大了连通面积,使得上、中、下层的水均可以通入沉降池103。

沉降池103包括自上而下的清水区230、沉降区231和储泥区232,储泥区232的底面向下倾斜,这样设置增加了储泥区232的深度,使得储泥区232能较清晰的分层,较多的污泥会在下层集中堆积,而避免了污泥平均分散在池底,从而导致清泥麻烦。储泥区232下方还设置有排泥部233,具体的,排泥部233设置在储泥区232底面下部,排泥部233和储泥区232通过排泥管240连通,排泥部233内设置有排泥绞龙250,通过排泥绞龙250使污泥更容易从排泥部233排出。储泥区232底面的上表面设置有储泥槽260,排泥管240的管口设置在储泥槽260的槽底,设置储泥槽260的目的是使污泥初期沉降时能较均匀的分散在储泥槽260内,而防止污泥初期即堆积在倾斜底面的底部,从而使后期倾斜底部污泥密度过大难以清除。

由于沉降池103内的水自下而上逐渐变得清澈,即沉降池103顶部的水为整个池内最清澈的部分,为了能抽取到沉降池103顶部的水,沉降池103内还设置有取液组件270。

取液组件270包括第二过滤网组件280,第二过滤网组件280包括过滤基体290和设置在过滤基体290侧边的滑柱300,沉降池103的侧壁设置有竖直滑槽301,滑柱300滑动连接在竖直滑槽301内,通过滑柱300和竖直滑槽301的配合,第二过滤网组件280可在竖直方向上下滑移;过滤基体290顶部还连接有漂浮体302,漂浮体302与过滤基体290之间形成上述清水区230,漂浮体302提供浮力,使取液组件270始终漂浮在沉降池103的顶部。漂浮体302与过滤基体290之间通过中空的连接柱303连接,过滤基体290内部设置有与中空的连接柱303连通的滤道304,滤道304的端口与清水区 230连通,中空的连接柱303另一端通过软管连接有吸水泵305,吸水泵305的另一端连接有上述清水存储池104。

过滤基体290上设置有滤泥孔306,滤泥孔306为锥形孔,且滤泥孔306的上端开口大于下端开口,滤泥孔306一定程度上阻止大颗粒污泥通过。

过滤基体290的滤道304的端口处设置有二级滤网307,二级滤网307的网孔小于网体133的网孔,可以阻隔较小颗粒的污泥;二级滤网307向上凸起,增大了二级滤网307的过滤面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