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及其应用_2

文档序号:8467114阅读:来源:国知局
置12连接,空气泵16向超滤膜反应器11内进行曝气,为超滤膜反应器11内提供溶解氧;
超滤膜反应器11的底部设有排污管13,用于排除反应器内的活性污泥;
所述的平板超滤膜14顶部设有管道出口 17,该管道出口 17经管道从超滤膜反应器11的侧壁穿出,然后依次经阀门18、抽吸泵19、紫外消毒装置20后与清水池21相连;
所述的紫外消毒装置20使用电压为220V的紫外线灯,辐射的253.7nm紫外线的强度为 70_200uw/cm2;
在平板膜过滤器14顶部的管道出口 17与阀门18之间设有一回路,该回路依次经流量计23、管道阀门25、回流泵22后从超滤膜反应器11的上部进入超滤膜反应器11,该回路主要用于当从平板膜过滤器14出来的超滤水依次经阀门18、抽吸泵19、紫外消毒装置20后进入清水池21的水不能满足排放要求时,将平板超滤膜14出水返回超滤膜反应器11中进行第二次活性污泥处理、超滤处理;
上述的提升泵2、曝气泵3、蠕动泵9、曝气泵16、抽吸泵19、回流泵22均可由PLC自动控制其开启。
[0022]应用实施例1
以上海某处地表微污染水为例,其水质情况如下:
水温:18.6-29.6 0C, pH:6.92-7.83,浊度:2.5-4.8 NTU,CODfc:4.4-6.2 mg/L,TOC:2.3-3.2 mg/L, UV254:0.061—0.084 cnT1,NH3-N:0.41-2.53 mg/L。
[0023]采用实施例1中的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对上述的地表微污染水进行处理,步骤如下:
(I)、首先将污水池中的地表微污染水调PH为6.5-8.5后,控制温度为0-30°C经提升泵2提升至生物接触氧化池5进行第一次生物降解处理l_3h,这时地表微污染水中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被部分降解,地表微污染水得到一定程度净化,从而使后续的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的负荷得以降低;
(2)、从生物接触氧化池5出来的地表微污染水再进入到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中,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的水力停留时间为10-30min,活性污泥停留时间在5_30d ;
超滤膜反应器11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为8000-20000mg/L,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内11气水比按体积比计算为5-20:1 ;
首先通过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内的活性污泥对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出水进行第二次生物降解处理,然后通过平板超滤膜14进行超滤处理;
平板超滤膜14使用时,控制压力为10-50kPa ;
最后,从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出来的水由抽吸泵19抽吸后经紫外消毒装置20消毒后进入到清水池21,即完成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即得合格饮用水。
[0024]上述进入到清水池21内的水经过检测,结果如下:
浊度、C0Dfc、DOC、UV254, NH3-N 的去除率分别为 90%、74.7%,57.6%,73.7%,87.8%。
[0025]上述结果表明,经处理后的水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标准(GB5749-2006)中的饮用水要求。
[0026]应用实施例2
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园内河流水为例,河流水水质情况如下:
水温:19-28 °C, pH:7.1-8.3,C0Dfc:8-32 mg/L, NH3-N:0.491-0.733mg/L,UV254:0.093-0.180,浊度:12-55。
[0027]采用实施例1中的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对上述的河流水进行处理,步骤如下:
(1)、首先将污水池中的地表微污染水调pH为6.5-8.5后,控制温度为0-30°C经提升泵2提升至生物接触氧化池5进行第一次生物降解处理l_3h,这时地表微污染水中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被部分降解,地表微污染水得到一定程度净化,从而使后续的超滤膜生物反应器的负荷得以降低;
(2)、从生物接触氧化池5出来的地表微污染水再进入到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中,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0min,活性污泥停留时间在5_30d ;
超滤膜反应器11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为8000-20000mg/L,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内11气水比按体积比计算为5-20:1 ;
首先通过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内的活性污泥对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出水进行第二次生物降解处理,然后通过平板超滤膜14进行超滤处理;
平板超滤膜14使用时,控制压力为10-50kPa ;
最后,从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出来的水由抽吸泵19抽吸后经紫外消毒装置20消毒后进入到清水池21,即完成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即得合格饮用水。
[0028]上述进入到清水池21内的水经过检测,结果如下:
CODsfa: 1-3mg/L,NH3-N:0.032-0.049mg/L,UV254:0.027-0.052,浊度:1_2。
[0029]上述结果表明,经处理后的水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标准(GB5749-2006)中的饮用水要求。
[0030]本发明仅适合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地表水,可以通过增加停留时间或更换菌种等方法来提高处理效果。
[00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举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包括生物接触氧化池(5 )和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清水池(21); 污水池内设有一引出管道,该引出管道依次经流量计(1)、提升泵(2)和管道阀门(4)与生物接触氧化池(5)底部的入口相连; 生物接触氧化池(5)的侧壁靠上设有溢流堰出口(9),该溢流堰出口(9)通过装有流量计(10)的管道与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的侧壁靠近底端的入口相连;11所述生物接触氧化池(5)的下方满平面均匀曝气装置(7),曝气装置(7)的入口通过管道阀门(24)与曝气泵⑶相连; 曝气装置(7)的曝气强度为10-20m3/(m2.h); 生物接触氧化池(5)的上方为填料层¢),填料层(6)的高度为2.5-3.5m,填料层(6)中的填料采用比表面积为50-250m2/m3的塑料蜂窝或弹性填料; 生物接触氧化池(5)的底部设有排污管(8); 超滤膜反应器(11)的中部设有平板超滤膜(14),所述的平板超滤膜(14),其通量为5-50L/m2*h,孔径为 50_200nm ; 超滤膜反应器(11)的下方设有曝气装置(12),该曝气装置(12)为单孔膜布气器或微孔陶瓷布气器,曝气强度为10-50m3/(m2.h),空气泵(16)经管道阀门(15)后与曝气装置(12)连接; 超滤膜反应器(11)的底部设有排污管(13); 所述的平板超滤膜(14)顶部设有管道出口(17),该管道出口(17)经管道从超滤膜反应器(11)的侧壁穿出,然后依次经管道阀门(18)、抽吸泵(19)、紫外消毒装置(20)后与清水池(21)相连; 所述的紫外消毒装置(20)使用电压为220V的紫外线灯,辐射的253.7nm紫外线的强度为 70-200uw/cm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平板膜过滤器(14)顶部的管道出口(17)与管道阀门(18)之间设有一回路,该回路依次经流量计(23)、管道阀门(25 )、回流泵(22 )后从超滤膜反应器(11)的上部进入超滤膜反应器(11)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升泵(2)、曝气泵(3)、曝气泵(16)、抽吸泵(19)、回流泵(22)均可由PLC自动控制其开启。
4.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对地表微污染水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即污水池中的地表微污染水依次经流量计(1)、提升泵(2)后经过管道阀门(4)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5),在生物接触氧化池(5)进行第一次生物降解处理后的地表微污染水从生物接触氧化池(5)的溢流堰出口(9)后经流量计(10)进入到超滤膜反应器(11)中; 进入到超滤膜反应器(11)中的地表微污染水依次经活性污泥生物处理、超滤处理后,出水进入清水池(21),即完成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对地表微污染水进行处理,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I)、首先将污水池中的地表微污染水调PH为6.5-8.5后,控制温度为0-30°C经提升泵(2)提升至生物接触氧化池(5)进行第一次生物降解处理l_3h ; (2)、从生物接触氧化池(5)出来的地表微污染水再进入到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中,先进行活性污泥处理、再进行超滤处理; 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为5-30d,水力停留时间为10-120min, 超滤膜反应器(11)内的活性污泥浓度为8000-20000mg/L ; 超滤膜反应器(11)内气水比按体积比计算为5-20:1 ; 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中的平板超滤膜14,工作过程控制压力为10-50kPa ; 从超滤膜生物反应器(11)出来的水经抽吸泵(19)抽吸后经紫外消毒装置(20)消毒后进入到清水池(21),即完成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及其应用,该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将生物接触氧化和超滤膜生物反应器联用,通过两级生物降解及膜过滤净化地表微污染水。净化处理后的水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标准。本发明的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弥补了单级生物处理单元对有机物、氨氮等降解不彻底,处理效果易受冲击负荷影响的缺陷。并且该地表微污染水的处理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操作可实现自动化。
【IPC分类】C02F103-06, C02F9-14
【公开号】CN104787967
【申请号】CN201510150873
【发明人】毕东苏, 王鹏, 李隽 , 臧鹏, 何慧红, 夏冬前
【申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