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干化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57820阅读:来源:国知局
需求,以进一步提升其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图1去除内、外滚筒后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0030]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0031]图5为图3的B-B剖面图;
[0032]图6为图5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
[0033]图中各标号与本实用新型各部位名称的对应关系如下:
[0034]a-热风腔b-加热腔
[0035]10-滚筒11-内滚筒12-外滚筒13-固定单元14-螺栓防雨罩
[0036]20-驱动组件30-支架辊道31-扶持辊32-定向轮
[0037]40-泥料仓41-凸齿部51-供热管52-排湿管53-供料管
[0038]54-热风引出管55-干泥出料管
[0039]60-引流罩70-内紧板71-缺口槽72-通风孔
[0040]80-齿条部90-出料输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图1-6具体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组件构造及其具体工作流程:
[0042]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结构如图1-6所示,包括彼此套接的内、外滚筒11、12以及固定于内滚筒11内腔壁处的六边棱管状泥料仓40,泥料仓40可为六个且沿滚筒10轴向均布。泥料仓40彼此之间以具备缺口槽71的内紧板70加以卡接固定,泥料仓40于内滚筒11内腔壁间则以焊接加以固接,从而确保泥料仓40间乃至泥料仓40于内滚筒11间的转动一致性。泥料仓40和内、外滚筒11、12均为密封结构,其上开设若干管路以连通外部设备,主要包括:位于泥料仓40高端部处的与之固接的引流罩60,引流罩60的大口径端连通相应泥料仓40,而小口径端构成连通外部抽湿设备的排湿管52,排湿管52内同心套接供料管53,以实现外部湿污泥的对内供料功能,供料管53的出料路径指向引流罩60的内侧罩面。在引流罩60之外套设有供热管51,以实现外部热风的对内供风效果。热风经由供热管51泵入引流罩60与内滚筒11之间的间隙处,再随之进入内滚筒11内腔和泥料仓40外壁之间的热风腔a,最终实现其加热烘培效果。泥料仓的低端部最低处布置干泥出料管55 (也即干泥出料口),以出料输送带90实现其干化污泥的出料输送效果。而热风腔a则直接连通位于其低端处的热风引出管54(也即热风引出口),以确保散热后的低温热风能够马上沿该管路导出,以为后续的新鲜热风的泵入提供足够空间。
[0043]实际工作时的本实用新型实际工作流程如下:
[0044]首先通过图1中的供料管53向滚筒10的泥料仓泵入湿污泥;湿污泥沿供料管53流动至引流罩60,并随着滚筒10的不断转动,湿污泥被间断的或不间断的引入泥料仓40内的加热腔b中.此时布置于滚筒10高端部处的外部风机开始动作,热风经由供热管51和引流罩60与内滚筒11之间间隙进入热风腔a,从而实现对于内滚筒11内各泥料仓40外壁的培烘加热效果。
[0045]滚筒10不断旋转,湿污泥在进入泥料仓40后,被凸齿部41不断梳理打散,从而便于湿污泥快速与其内热气进行干燥反应。而湿污泥在培烘并进行干化反应后,产生的湿热蒸汽经由排湿管52抽出以进行后续处理,干化的污泥则不断在滚筒10的转动作用和重力的联合作用下下沉,直至滚动至滚筒10最低端处的干泥出料口处,此时湿污泥完全干化,干化后的湿污泥沿上述干泥出料口排出,并进入出料输送带90输出输出至指定位置。
[0046]在需要更换内滚筒11及泥料仓40时,首先拆卸或拧松所有固定单元13,使其内、外滚筒11、12间产生松动,之后再抽出内滚筒11 ;如若之前固定单元13出现个别损坏,亦可在此时更换相应固定单元13 ;在抽出内滚筒11后,重新沿外滚筒13管腔插入新的内滚筒11,并逐个的重新抵紧相关固定单元13,即可完成其全部更换过程,其更换极为便捷,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产品的维护和使用成本,一举多得。
【主权项】
1.污泥干化系统,包括轴线倾斜布置的具备密闭腔体的滚筒(10)以及用于驱动该滚筒(10)沿其轴线旋转的驱动组件(20),所述滚筒(10)以支架辊道(30)呈简支梁状支撑于地基上,其特征在于:滚筒(10)内腔处固设有轴线平行上述滚筒(10)轴线的两端密封的管状的泥料仓(40),泥料仓(40)为三根以上且沿滚筒(10)轴线环绕设置,各泥料仓(40)的轴线与滚筒(10)轴线间距均等;泥料仓(40)的管腔构成供湿污泥通行和加热该湿污泥的加热腔,泥料仓(40)外壁与滚筒(10)内壁围合区域构成供热风流通以加热泥料仓(40)的热风腔;泥料仓(40)的高端部处布置有向其各管腔内供料的供料部以及抽出其管腔内湿气的排湿部,排湿部的抽取路径与供料部的供料路径彼此空间避让布置,泥料仓(40)的低端部处布置干泥出料口和热风排出口,干泥出料口连通构成加热腔的各泥料仓(40)的底端面,热风排出口与热风腔间连通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泥料仓(40)外形呈多边棱管状结构,且沿滚筒(10)轴线均布环绕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10)高端部处与之同轴布置有供热管(51)和排湿管(52),供热管(51)和排湿管(52)彼此同心套接且供热管(51)内径大于排湿管(52)内径;供热管(51)连通外部风机,排湿管(52)连通外部抽湿设备;供料部包括供料管(53),供料管(53)与滚筒(10)轴线同轴布置;滚筒(10)相对供热管(51)、排湿管(52)和供料管(53)作沿其轴线的回转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污泥干化系统包括扣设于泥料仓(40)高端部处的喇叭口状的引流罩(60),所述引流罩¢0)的大口径端边沿与各泥料仓(40)间固接布置,其小口径端构成排湿管(52);供料管(53)位于引流罩(60)内且其出料端出料路径指向引流罩¢0)内侧罩面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污泥干化系统包括用于固定各泥料仓(40)的内紧板(70),内紧板(70)板面垂直各泥料仓(40)轴线方向;内紧板(70)位于滚筒(10)轴心区域处且其各板沿处凹设有轮廓与泥料仓(40)外壁轮廓吻合的缺口槽(71),泥料仓(40)于内紧板的上述缺口槽(71)间构成卡接定位配合;内紧板(70)上贯穿板体布置有便于通风的通风孔(72);内紧板(70)为多个且沿泥料仓(40)轴线方向均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辊道(30)为两个并沿滚筒(10)轴向顺次布置,所述滚筒(10)外壁与支架辊道(30)间构成转动配合;所述支架辊道(30)外形呈环套状且套设于滚筒(10)上,支架辊道(30)的内环面下沿与滚筒(10)外壁下沿间夹设扶持辊(31),所述扶持辊(31)为至少两组且沿支架辊道(30)内环面下沿托撑滚筒(10)布置;所述支架辊道(30)上还设置有用于定向滚筒(10)旋转方向的定向轮(32) 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驱动组件(20)布置于滚筒(10)外壁的靠近其低端位置处;滚筒(10)外壁处环绕固设有齿条部(80),驱动组件(20)上设置驱动电机和与之配合的齿轮组,齿轮组的输出端与齿条部(80)间构成啮合传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10)包括与泥料仓(40)间直接固接的内滚筒(11)以及和内滚筒(11)间构成同心套插式配合的外滚筒(12),内、外滚筒(11、12)外形均呈直圆筒状结构;各泥料仓(40)均焊接固定于内滚筒(11)内腔壁处;所述外滚筒(12)为保温壳体,外滚筒(12)上沿其周向均布有多个用于固定其与内滚筒(11)间位置的固定单元(13);固定单元(13)为固定栓,其径向贯穿外滚筒(12)且端部紧密抵靠支撑内滚筒(11)外壁处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13)用于抵靠内滚筒(11)的一端和/或栓身处包覆有隔热层;以周向环绕滚筒(10)布置的固定单元数目为一组,所述固定单元(11)为多组且沿滚筒(10)长度方向顺延布置;固定单元(11)上套设螺栓防雨罩(14)。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料仓(40)内壁处还凸设有用于梳耙污泥的凸齿部(41);污泥干化系统还包括出料输送带(90),所述出料输送带(90)的进料端位于所述干泥出料口的落料路径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泥干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高效率大容量湿污泥干化的污泥干化系统。本系统包括滚筒以及驱动组件,滚筒以支架辊道呈简支梁状支撑于地基上,滚筒内腔处固设泥料仓,泥料仓为三根以上且沿滚筒轴线环绕设置,各泥料仓的轴线与滚筒轴线间距均等;泥料仓的管腔构成供湿污泥通行和加热该湿污泥的加热腔,泥料仓外壁与滚筒内壁围合区域构成供热风流通以加热泥料仓的热风腔;泥料仓的高端部处布置供料部及排湿部,泥料仓的低端部处布置干泥出料口和热风排出口。本系统污泥干化效率高,单次处理量大,工作可靠稳定。
【IPC分类】C02F11-12
【公开号】CN204265622
【申请号】CN201420683887
【发明人】李登平, 韩莹
【申请人】合肥环坤污泥干化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4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