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装置和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1246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除湿装置和灯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除湿装置和灯。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灯等的灯、监控摄像机等的光学设备中,存在收容光源等部件的壳体内水分结露和随之而来的透镜起雾等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为了防止车灯的壳体内的结露,在壳体上设置多个透气口,通过壳体内产生的空气的对流来进行壳体内的换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1-5191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进入壳体内的水蒸气向壳体的外部迅速排出的除湿装置和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基于该目的,本发明是一种除湿装置(1),其具备:透气构件(11),设置于封闭的壳体(2、3)的第一位置(2a),阻止液体和固体进入该壳体的内侧(s)并且使气体在该壳体的内侧和外侧之间流通;以及电解除湿元件(30),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2b),通过电解将该壳体的内侧的水蒸气向该壳体的外侧排出。

此处,所述电解除湿元件(30)的特征可以在于,设置于从所述透气构件(11)进入所述壳体(2、3)的内侧(s)的气体的流路上。

此外,其特征可以在于,还具备:引导部(9),将经由所述透气构件(11)流入所述壳体(2、3)的内侧(s)的气体导向所述电解除湿元件(30)。

进而,所述电解除湿元件(30)的特征可以在于,设置于所述壳体(2、3)中的铅直下方。

进而,从其它视角来理解,本发明是灯(1),其具备:光源(4);壳体(2),收容所述光源;透镜(3),将来自所述光源的光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射出;透气构件(11),设置于封闭的所述壳体的第一位置(2a),阻止液体和固体进入该壳体的内侧(s)并且使气体在该壳体的内侧和外侧之间流通;以及电解除湿元件(30),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2b),通过电解将该壳体的内侧的水蒸气向该壳体的外侧排出。

此处,所述灯(1)的特征可以在于,所述透气构件(11)设置于从该透气构件流入的气体的大部分在到达所述透镜(3)之前到达所述电解除湿元件(30)的位置。

此外,所述灯(1)的特征可以在于,所述电解除湿元件(30)设置于所述光源(4)的铅直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本栏的上述附图标记为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示例性地标注的附图标记,本发明不受该附图标记限定解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能将进入壳体内的水蒸气向壳体的外部迅速排出的除湿装置和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车灯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的(a)~(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透气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除湿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车灯中进行除湿动作的状态的图。

图5的(a)~(b)是表示具有透气单元和除湿单元的车灯的其它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车灯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车灯1的整体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车灯1用作例如以车用为代表的各种车辆的前灯、后灯、刹车灯、雾灯、转向灯、行驶灯、停车灯等。图1中,作为这些灯类的一例示出了前灯。此处,图1是将车灯1沿车辆的行驶方向剖切的剖视图,图1中的左侧对应车辆的前方,右侧对应车辆的后方。

图1所示的车灯1具备:灯罩2,收容保护后述的led4等部件;以及玻璃罩3,安装于灯罩2,使来自led4的光照射向车灯1的外部。并且,车灯1通过灯罩2和玻璃罩3形成了相对于外部封闭的内部空间s。由此,提高了对于收容在灯罩2内的各部件的防水性、防尘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灯罩2和玻璃罩3构成了车灯1的壳体。

此外,车灯1具有在内部空间s与车灯1的外部之间进行透气的透气单元10。进而,车灯1具有除湿单元20,将内部空间s的水蒸气等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并对内部空间s进行除湿。

在灯罩2,形成有从内部空间s向车灯1的外部打开的第一开口2a和第二开口2b。

此处,第一开口2a和第二开口2b形成于灯罩2的不同位置。具体而言,第一开口2a形成于灯罩2的铅直下方部且形成于车辆的后方侧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开口2b形成于灯罩2的铅直下方部且形成于比第一开口2a更靠近车辆的前方侧的位置。在该例中,形成有第一开口2a的位置对应第一位置,形成有第二开口2b的位置对应第二位置。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中,在灯罩2的第一开口2a,安装有透气单元10。此外,在灯罩2的第二开口2b,安装有除湿单元20。顺带一提,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中,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安装于灯罩2的互不相同的位置。

进而,车灯1具有:led(lightemittingdiode)4,作为射出光的光源的一个例子;以及支承构件5,支承led4并且将led4产生的热量扩散出去。此外,车灯1具有:投影透镜6,将从led4射出的光投向前方;以及反射镜7,将从led4射出的光反射向投影透镜6。而且,车灯1中,led4、支承构件5、投影透镜6以及反射镜7设置于内部空间s内。此外,车灯1中,如图1所示,在支承构件5与灯罩2之间形成有间隙。

图1所示的车灯1中,led4向车辆的前方射出光。然后,从led4射出的光通过投影透镜6之后,经由玻璃罩3射向车灯1的外部。

进一步地,作为引导经由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气体的引导部的一个例子,车灯1还具有引导板9。如图1所示,引导板9具有平板状的形状,以从支承构件5向玻璃罩3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内部空间s。此外,如图1所示,引导板9的一面与安装于灯罩2的除湿单元20对置。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引导板9对气体的引导,在后面的段落中详细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基于控制部60的控制,进行led4的亮灯/灭灯、除湿单元20的除湿动作等。

(透气单元的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透气单元10进行说明。图2的(a)~图2的(b)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透气单元10的结构的图。图2的(a)是将透气单元10沿后述的透气路121的透气方向剖切的剖视图,与图2的(b)的iia-iia剖视图对应。此外,图2的(b)是从iib方向观察图2的(a)的图。

如图2的(a)和上述的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透气单元10具备在内部空间s与车灯1的外部之间进行透气的薄膜状的透气膜11。此外,透气单元10具备:圆筒状的透气安装部12,保持透气膜11并且安装于灯罩2的第一开口2a;以及有底圆筒状的罩部13,覆盖透气膜11和透气安装部12。

本实施方式的透气膜11是阻止水等液体、尘埃等固体进入内部空间s,并且使空气、水蒸气等气体可流通的膜。透气膜11能由用延伸法、提取法等制成的具有多个孔的多孔膜等构成。作为透气膜11所使用的多孔膜,可以例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多孔膜。ptfe多孔膜由于即使面积小也能维持透气性,阻止水、尘埃等通过的能力高而优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气膜11使用多孔膜的情况下,形成于多孔膜的孔的平均孔径通常为0.01μm以上100μm以下的范围,优选为0.1μm以上5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为0.5μm以上10μm以下的范围。

在作为透气膜11使用的多孔膜的平均孔径小于0.01μm的情况下,空气难以通过透气膜11。在这种情况下,在例如内部空间s因led4的发热等而变成高温,内部空间s的空气膨胀的情况下,灯罩2、玻璃罩3等变得容易破损。另一方面,在作为透气膜11使用的多孔膜的平均孔径超过100μm的情况下,尘埃等变得容易通过透气膜11进入内部空间s。

透气膜11的厚度不特别限定,但能取例如10μm以上1000μm以下的范围。

在透气膜11的厚度过薄的情况下,透气膜11的强度容易降低。此外,在透气膜11的厚度过厚的情况下,透气单元10容易大型化。

此外,优选对透气膜11的表面(特别是在将透气单元10安装于灯罩2的第一开口2a的情况下朝向车灯1的外部的面)实施防水处理、防油处理等防液处理。通过对透气膜11实施防液处理,从而抑制了脏污等附着于透气膜11。其结果是,抑制了透气膜11的堵塞,抑制了因透气单元10而导致的透气性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透气膜11的防液处理能通过将例如支链含有用氟来饱和化的烃基(全氟烷基),主链以丙烯酸类、甲基丙烯类、硅酮类等化合物为成分的防液剂涂敷于透气膜11的表面来进行。作为将防液剂涂敷于透气膜11的表面的方法不特别限定,但能采用例如照相凹板涂敷、喷涂、轻触式涂敷、浸渍等方法。

透气安装部12整体具有圆筒形状,内部形成有供通过透气膜11的气体或从内部空间s排出的气体通过的圆柱形状的透气路121。在透气单元10安装于车灯1(参照图1)的灯罩2(参照图1)的状态下,透气路121沿着从车灯1的外部朝向内部空间s的方向延伸。更具体地说,透气路121当中内部空间s侧的端部朝向安装于车灯1的灯罩2的除湿单元20侧。

此外,透气安装部12具有从外周面突出的多个(在本例中为四个)突起部122。各个突起部122以与邻接的突起部122之间空出间隙123的方式设置。

而且,在透气安装部12,以堵塞透气路121当中位于车灯1的外部侧的一侧端部的方式安装有透气膜11。关于向透气安装部12安装透气膜11的方法不特别限定,但可以例举出使用热熔接、超声波熔接、粘合剂、粘着剂等进行粘接等方法。

罩部13在内部形成有圆柱状的空间,如上所述,整体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形状。具体而言,罩部13具有圆形的底面131和从底面131的外缘延伸的圆筒形状的侧面132。

罩部13以覆盖安装于透气安装部12的透气膜11的方式安装于透气安装部12的外周。而且,通过罩部13,抑制了脏污等附着于透气膜11的表面并且抑制了透气膜11的破损。

透气单元10中,罩部13的侧面132设置为与透气安装部12的突起部122接触。由此,透气单元10中,罩部13相对于透气安装部12被定位。而且,透气单元10中,在透气膜11与罩部13的底面131之间形成有预设的间隙。

透气安装部12和罩部13例如由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树脂等构成。需要说明的是,透气安装部12和罩部13既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透气单元10通过使透气安装部12安装于灯罩2(参照图1)的第一开口2a(参照图1),从而安装于车灯1(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向灯罩2的第一开口2a安装透气安装部12的方法不特别限定,但能根据情况采用例如对第一开口2a和透气安装部12进行攻丝并将透气安装部12拧入第一开口2a进行安装的方法、向第一开口2a压入透气安装部12的方法等。

接着,对透气单元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车灯1的外部与车灯1的内部空间s之间产生了压力差时等情况下,气体从车灯1的外部向内部空间s,或从内部空间s向车灯1的外部流过透气单元10。

例如,在气体从车灯1的外部流向内部空间s的情况下,如图2的(a)中以虚线所示,气体从形成于透气安装部12与罩部13之间的间隙123进入透气单元10内。然后,进入透气单元10的气体在图中从右向左通过透气膜11,通过形成于透气安装部12的透气路121,进入内部空间s。

另一方面,在气体从内部空间s流向车灯1的外部的情况下,如图2的(a)中以虚线所示,气体在经过形成于透气安装部12的透气路121之后,在图中从左向右通过透气膜11。然后,通过透气膜11的气体通过形成于透气安装部12与罩部13之间的间隙123,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

由此,车灯1的外部与内部空间s之间产生的压力差被消除,抑制了车灯1的灯罩2、玻璃罩3的破损。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透气单元10具有作为抑制车灯1的内部空间s的压力变动的内压调整构件的功能。

(除湿单元的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20进行说明。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除湿单元20的结构的图,是将除湿单元20沿后述的电解除湿元件30的厚度方向剖切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示出了将图1所示的除湿单元20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后的状态的除湿单元20。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20具备通过将内部空间s的水蒸气等电解来对内部空间s进行除湿的电解除湿元件30。此外,除湿单元20具备保持电解除湿元件30并且安装于灯罩2的第二开口2b的除湿安装部21。

除湿安装部21在内部形成有从内部空间s向车灯1的外部延伸的孔211,在孔211内保持有电解除湿元件30。此外,除湿安装部21例如由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树脂等构成。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20通过使除湿安装部21安装于灯罩2(参照图1)的第二开口2b(参照图1),从而安装于车灯1(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向灯罩2的第二开口2b安装除湿安装部21的方法不特别限定,但能根据情况采用例如对第二开口2b和除湿安装部21进行攻丝并将除湿安装部21拧入第二开口2b进行安装的方法、向第二开口2b压入除湿安装部21的方法等。

进一步地,除湿单元20还具备:第一导线25,与电解除湿元件30的后述的第一电极层32连接;以及第二导线26,与第二电极层33连接。而且,第一导线25和第二导线26与设置于除湿单元20的外部的外部电源50连接。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20基于控制部60的控制,进行车灯1的内部空间s的除湿。

本实施方式的电解除湿元件30具备:包括电解质的电解质层31;第一电极层32,层叠于电解质层31的一面(在已将除湿单元20安装于灯罩2的第二开口2b的情况下朝向内部空间s侧的面);以及第二电极层33,层叠于电解质层31的另一面(与一面相反侧的面)。由此,电解质层31呈由第一电极层32和第二电极层33夹着的状态。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电解除湿元件30具有从内部空间s侧开始按顺序层叠有第一电极层32、电解质层31以及第二电极层33的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电解质层31具有薄膜状或板状的形状。

此外,电解质层31由具有质子传导性的电解质构成。作为构成电解质层31的电解质,能使用例如全氟烷基磺酸树脂等氟类质子传导性电解质;将磺酸基、磷酸基等质子传导性基导入聚醚酮、聚醚醚酮、聚醚砜等后的高分子电解质等。

而且,电解质层31具有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水分(水蒸气)的性质。此外,电解质层31具有不透气的性质。

进而,在电解质层31的表面(与第一电极层32、第二电极层33对置的面),形成有用于促进电解质层31中的电解反应的催化剂层311。作为催化剂层311,可以举出pt、ru、rh、ir、os、pd等铂族元素的金属单体或含有这些铂族元素的合金等。其中优选使用催化活性高的pt。

实施方式的电解除湿元件30通过在电解质层31的表面形成催化剂层311,使得电解质层31中的水的电解变得更容易进行,更迅速地进行内部空间s的除湿。

第一电极层32和第二电极层33用于对电解质层31赋予预定的电压。本实施方式的电解除湿元件30中,第一电极层32与电解质层31的朝向内部空间s侧的一面电连接,作为阳极发挥作用。此外,第二电极层33与电解质层31的另一面(与连接有第一电极层32的一面相反侧的面)电连接,作为阴极发挥作用。

第一电极层32和第二电极层33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第一电极层32和第二电极层33例如能使用网眼状或纤维状的金属材料。通过采用网眼状或纤维状的金属材料作为第一电极层32,使得内部空间s的水分(水蒸气)变得容易通过第一电极层32而吸附于电解质层31。此外,通过采用网眼状或纤维状的金属材料作为第二电极层33,使得由后述的第二电极层33处的还原反应生成的氢、水蒸气等变得容易通过第二电极层33并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

此外,第一电极层32和第二电极层33也可以由形成有多个小孔的金属板构成。这种情况下,通过形成于金属板的小孔,确保了第一电极层32和第二电极层33的透气性。

进而,第一电极层32和第二电极层33也可以由具有导电性和透气性的多孔材料构成。作为这样的多孔材料,可以例举出承载有金属粒子的多孔碳板等。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20中,电解除湿元件30以无间隙的方式安装至除湿安装部21。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解除湿元件30具有在尚未通电的状态下水蒸气、空气等无法穿透的性质。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20具有在尚未通电的状态下内部空间s与车灯1的外部之间的气密性。

换句话说,实施方式的车灯1以水蒸气、空气等气体不会经由除湿单元20进入内部空间s的方式构成。

接着,对除湿单元20的动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单元20基于控制部60(参照图1)的控制,在预定的正时通过外部电源50向电解除湿元件30施加直流电压。具体而言,通过外部电源50,经由第一导线25和第二导线26,向电解除湿元件30的第一电极层32与第二电极层33之间连续或间断地施加直流电压。

由此,作为阳极发挥作用的第一电极层32中,从内部空间s等供给来的水如以下的反应式(1)所示被电解。即,第一电极层32中,水(h2o)被电解,生成质子(氢离子h+)和氧(o2)。

h2o→1/2o2+2h++2e-…(1)

在第一电极层32生成的氧从第一电极层32的表面释放向内部空间s。

此外,在第一电极层32生成的质子(氢离子)经过电解质层31内,到达第二电极层33。

作为阴极发挥作用的第二电极层33中,从第一电极层32经由电解质层31供给来的质子(氢离子)如以下的反应式(2)所示,与空气中所含的氧进行还原反应,生成水(水蒸气)。

1/2o2+2h++2e-→h2o…(2)

此外,有时,第二电极层33中,从第一电极层32经由电解质层31供给来的质子(氢离子)如以下的反应式(3)所示,被直接还原而生成氢。

2h++2e-→h2…(3)

而且,在第二电极层33生成的水(水蒸气)或氢从第二电极层33的表面通过除湿安装部21的孔211释放向车灯1的外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中,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设置于灯罩2的不同位置。

此外,就来自车灯1的led4的光的射出方向进行观察,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光的射出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按照顺序排列有透气单元10、led4、除湿单元20以及玻璃罩3。

进而,在车灯1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中,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设置于灯罩2的铅直下方。

顺便一提,以往,前灯等车灯1存在因内部空间s的湿度上升而产生玻璃罩3结露、起雾(玻璃罩3因微小的水滴附着而发白的污浊现象)的问题。作为抑制车灯1的内部空间s中的湿度上升的方法,由灯罩2和玻璃罩3来封闭车灯1的内部空间s最为有效。但是,由于构成灯罩2、玻璃罩3的塑料等具有吸湿性,因此无法完全抑制水分进入内部空间s。

此外,在车灯1由灯罩2和玻璃罩3来封闭内部空间s的情况下,当内部空间s的空气膨胀,内部空间s的压力急剧上升,或者内部空间s的空气收缩,内部空间s的压力急剧降低时,灯罩2、玻璃罩3可能会破损。

由此,通常,对于车灯1而言,为了抑制内部空间s的压力急剧变动,设置了进行内部空间s与车灯1的外部之间的透气的透气单元10等透气部。

但是,一般情况下,设置于车灯1的led4等光源在亮灯的情况下会发热而达到高温。因此,在车灯1已使led4亮灯的情况下,车灯1的内部空间s的空气被暖化。

而且,此后,当led4灭灯时,led4的发热就会停止,因此已被暖化的内部空间s的空气冷却收缩。随之,内部空间s的压力暂时变得比车灯1的外部低。其结果是,对于具有透气单元10的车灯1而言,根据车灯1的外部与内部空间s的压力差,空气从车灯1的外部经由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

此处,在车灯1的外部的湿度高时等情况下,含有水蒸气的湿度高的空气经由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而且,在内部空间s的温度达到露点以下的情况下,玻璃罩3上产生结露、起雾。

特别是,在例如雨天时等玻璃罩3被雨滴从外侧冷却的情况、车灯1长时间放置于低温条件下的情况下,由于进入内部空间s的水蒸气通过与玻璃罩3接触而被冷却,因此更容易在玻璃罩3上产生结露、起雾。

此外,由于在使用led4作为光源的情况下,通常从led4射出的光中不含红外成分,附着于玻璃罩3的水滴等难以被加热,因此难以消除玻璃罩3上产生的结露、起雾。

为了抑制玻璃罩3的结露、起雾,理想的是将进入内部空间s的水蒸气向车灯1的外部迅速排出。

作为将进入内部空间s的水蒸气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的方法,能例举出利用内部空间s中产生的空气的对流来将水蒸气从透气单元10排出的方法等。

但是,利用空气的对流来将水蒸气从透气单元10排出的方法例如存在如下隐患:根据内部空间s与车灯1的外部的压力/温度的关系、进入内部空间s的水蒸气的量等,难以将水蒸气充分排出。这种情况下,容易在玻璃罩3上产生结露、起雾。

(关于车灯的除湿动作)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通过安装于灯罩2的不同位置的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将进入内部空间s的水蒸气向车灯1的外部迅速排出,抑制玻璃罩3的起雾、结露。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的除湿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基于控制部60的控制,在预定的正时,通过外部电源50对除湿单元20通电,进行内部空间s的除湿。此处,就车灯1中作为预定的正时在将led4灭灯的正时进行除湿动作的情况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所适用的车灯1中进行除湿动作的状态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根据led4灭灯的正时,基于控制部60(参照图1)的控制,通过外部电源50(参照图3)对除湿单元20的电解除湿元件30施加直流电压。

此外,当车灯1中led4被灭灯时,如上所述,内部空间s的温度降低,内部空间s的空气收缩,内部空间s的压力变得比车灯1的外部低。而且,由于内部空间s与车灯1的外部的压力差,如图4所示,车灯1的外部的空气通过透气单元10的上述透气膜11(参照图2)进入内部空间s。

此处,车灯1中,在直至led4灭灯的期间,内部空间s的空气因led4的发热而一直被加热。因此,在将led4灭灯的正时,内部空间s的空气的温度变得比车灯1的外部的空气高。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中,透气单元10设置于比led4更靠近内部空间s的铅直下方侧。

由此,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低温空气由于与内部空间s中存在的空气的密度差,因此如图4所示,在内部空间s的铅直下方从车辆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移动。此处,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中,在支承构件5与灯罩2之间形成有空隙。由此,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在支承构件5与灯罩2之间从车辆的后方侧朝向前方侧移动。即,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中,在内部空间s的铅直下方部的支承构件5与灯罩2之间,形成有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的流路。

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如上所述,在形成于灯罩2的铅直下方部且形成于比安装有透气单元10的第一开口2a更靠近车辆的前方侧的第二开口2b,安装有除湿单元20。换句话说,车灯1中,在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的流路上,设置有除湿单元20。

由此,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在内部空间s的铅直下方部移动,并向与除湿单元20对置的位置移动。而且,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被除湿单元20的电解除湿元件30(参照图3)吸附。

电解除湿元件30如上所述,通过向第一电极层31和第二电极层33(同时参照图3)施加直流电压,从而进行吸附着的水蒸气的分解反应。由此,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经由除湿单元20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中,除湿单元20设置于比玻璃罩3更靠近车辆的后方侧且更靠近透气单元10侧。

由此,大部分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在到达玻璃罩3之前就到达除湿单元20。其结果是,抑制了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附着于玻璃罩3变成水滴,抑制了玻璃罩3产生结露、起雾。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具有将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导向除湿单元20的引导板9。

如图4所示,车灯1中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通过与引导板9相撞而变更前进方向,被导向除湿单元20侧。由此,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变得容易被除湿单元20的电解除湿元件30吸附,变得容易由除湿单元20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

此外,通过使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被引导板9导向除湿单元20侧,从而抑制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前往玻璃罩3。由此,进一步抑制玻璃罩3产生结露、起雾。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设置了与支承构件5、灯罩2分体的引导板9,但是也可以采用例如使支承构件5、灯罩2的形状不同从而将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气体导向除湿单元20的结构。这种情况下,由于无需另外设置引导板9,因此能减少车灯1的部件数,车灯1的制造变得简易。

(关于透气单元和除湿单元的配置的其它例子)

车灯1的灯罩2的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的配置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配置方式。图5的(a)~图5的(b)是示出具有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的车灯1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5的(a)所示的车灯1在灯罩2的铅直上方设置有透气单元10,并且在灯罩2的于铅直下方与透气单元10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除湿单元20。如上所述,从车灯1的外部经由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低温空气向铅直下方移动,去往除湿单元20。即,在图5的(a)所示的例中,除湿单元20也可以说是设置于经由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的流路上。

而且,如图5的(a)所示,通过配置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变得容易通过除湿单元20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其结果是,抑制了玻璃罩3的起雾、结露。

此外,图5的(b)所示的车灯1中,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都设置于灯罩2的铅直下方。此外,图5的(b)所示的车灯1与图1的示例不同,透气单元10设置于比除湿单元20更靠近车辆的前方侧(即,靠近玻璃罩3侧)。进而,图5的(b)所示的车灯1中,为了隔开透气单元10和玻璃罩3,设置有从车辆的前方侧向后方侧延伸的引导板9。

而且,如图5的(b)所示,从车灯1的外部经由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通过引导板9被改变前进方向,朝向除湿单元20移动。即,在图5的(b)的示例中,除湿单元20也可以说是设置于经由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的流路上。

而且,如图5的(b)所示,通过配置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从透气单元10进入的空气变得容易在到达玻璃罩3之前到达除湿单元20。由此,从透气单元10进入内部空间s的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变得容易通过除湿单元20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其结果是,抑制了玻璃罩3的起雾、结露。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透气单元10如上所述,为了抑制车灯1的内部空间s的压力变动而设置。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不需要通过除湿单元20将进入内部空间s的水蒸气向车灯1的外部排出并通过透气单元10排出水蒸气。由此,透气单元10只要达到至少在内部空间s与车灯1的外部之间产生了压力差的情况下消除压力差的空气能通过的程度的大小即可。由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车灯1而言,与通过透气单元10排出水蒸气的情况相比,能将透气单元10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透气单元10采用了经由透气安装部12将透气膜11安装于车灯1的灯罩2的构造。但是,透气单元10的构造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透气膜11直接安装于灯罩2的第一开口2a来构成透气单元10,也可以采用通过将由模制体构成的透气构件代替透气膜11安装于灯罩2的第一开口2a来构成透气单元10的结构。

进而,对于除湿单元20的构造也同样不特别限定,可以将电解除湿元件30直接安装于灯罩2的第二开口2b来构成除湿单元20。进一步地,在除湿单元20中,还可以在电解除湿元件30的表面设置用于保护电解除湿元件30的保护构件等。

(关于进行除湿动作的正时)

接着,关于车灯1进行除湿动作的正时进行说明。图4中,关于车灯1在led4灭灯时基于控制部60的控制对除湿单元20(电解除湿元件30)施加直流电压来进行除湿动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车灯1进行除湿动作的正时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灯1例如也可以通过一直对除湿单元20通电来不间断地进行除湿动作。这种情况下,不论车灯1所处的环境、车辆的状态等如何,内部空间s始终都被除湿,抑制了玻璃罩3的结露、起雾。

此外,车灯1也可以基于由计时器等测定的时间,例如在早晨等预定的时刻,对除湿单元20通电进行内部空间s的除湿动作。

进而,车灯1也可以在安装有车灯1的车辆进行开门动作等预定的动作时,对除湿单元20通电进行除湿动作。

进一步地,车灯1还可以设置检测车灯1的内部空间s的湿度、车灯1的外部的湿度的检测传感器,并在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超过预定的值的情况下对除湿单元20通电,进行除湿动作。

进而,车灯1也可以在安装有车灯1的车辆上设置雨滴传感器,并在检测到降雨的情况下对除湿单元20通电,进行除湿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通过透气单元10和除湿单元20来将内部空间s内除湿的除湿装置,例举出了车灯1,但本发明的适用对象不局限于车灯1。即,本发明除了车灯1之外,还能适用于容易发生透镜的结露、起雾问题的监控摄像机等的光学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车灯;2:灯罩;3:玻璃罩;4:led;9:引导板;10:透气单元;11:透气膜;12:透气安装部;20:除湿单元;21:除湿安装部;30:电解除湿元件;31:电解质层;32:第一电极层;33:第二电极层;50:外部电源;60:控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