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造纸厂用空气除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212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除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的造纸厂用空气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公元105年,蔡伦就总结了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造纸机械是包括原料准备、制浆、造纸、直到制成卷筒或平张成品,以及加工纸和纸板的机械。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造纸机械又有许多发展和创新。如在备料制浆设备方面,出现了立式连续蒸煮器、置换洗涤器、热磨机、新型压力筛和除渣器等,在造纸机方面出现了新型流浆箱、夹网、复合压榨、聚脂成型网等。为了延长纸质产品的储存时间,空气除湿装置在造纸机械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设备,普通空气除湿装置结构复杂,工作效率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造纸厂用空气除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造纸厂用空气除湿装置,包括机壳和支腿,所述机壳底部设有支腿,所述支腿底部设有万向轮,所述机壳左侧壁顶部设有控制器,所述机壳顶部设有进气孔,所述机壳内底部的左侧设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左侧设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伸出机壳,所述蒸发器右侧设有空压机,所述空压机右侧壁设有吸气管,所述空压机右侧设有水箱,所述水箱内底部设有冷凝箱,所述冷凝箱底部设有冷凝水管,所述蒸发器顶部设有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一端连接到冷凝箱,所述冷凝箱顶部设有第三排气管,所述第三排气管左侧设有膨胀阀,所述第三排气管一端连接到蒸发器,所述水箱顶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伸出机壳,所述水箱底部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机壳外侧设有隔音层。

优选的,所述进气孔顶部设有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有万向轮,便于将装置推到工作区域,潮湿的空气先通过滤网再进入进气孔,防止其他物体进入机壳,对装置造成伤害,提高安全性能,潮湿的空气通过吸气管进入空压机,将空气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从第二排气管排到冷凝箱内,高温高压的气体遇冷凝结成水珠,从而实现除湿的功能,工作效率高,水珠流到冷凝箱底部,通过冷凝水管回收利用,除湿过后的气体通过第三排气管左侧的膨胀阀流到蒸发器,将低温空气再热后排放,不会引起室内较大温差,机壳外侧设有隔音层,降低噪音产生的噪声污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携带,操作方便,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万向轮、2支腿、3隔音层、4第一排气管、5机壳、6蒸发器、7控制器、8第三排气管、9膨胀阀、10空压机、11第二排气管、12进气孔、13滤网、14进水管、15水箱、16冷凝箱、17冷凝水管、18吸气管、19出水管、20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的造纸厂用空气除湿装置,包括机壳5和支腿2,所述机壳5底部设有支腿2,所述支腿2底部设有万向轮1,所述机壳5左侧壁顶部设有控制器7,所述机壳5顶部设有进气孔12,所述机壳5内底部的左侧设有蒸发器6,所述蒸发器6左侧设有第一排气管4,所述第一排气管4伸出机壳5,所述蒸发器6右侧设有空压机10,所述空压机10右侧壁设有吸气管18,所述空压机10右侧设有水箱15,所述水箱15内底部设有冷凝箱16,所述冷凝箱16底部设有冷凝水管17,所述蒸发器6顶部设有第二排气管11,所述第二排气管11一端连接到冷凝箱16,所述冷凝箱16顶部设有第三排气管8,所述第三排气管8左侧设有膨胀阀9,所述第三排气管8一端连接到蒸发器6,所述水箱15顶部设有进水管14,所述进水管14一端伸出机壳5,所述水箱15底部设有出水管19,所述出水管19上设有阀门20,所述机壳5外侧设有隔音层3,所述进气孔12顶部设有滤网13。

具体的,使用时,首先通过万向轮1将装置推到工作区域,通过进水管14向水箱15注入自来水,通过控制器7启动蒸发器6和空压机10,潮湿的空气先通过滤网13再进入进气孔12,接着进入机壳5,潮湿的空气通过吸气管18进入空压机10,将空气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从第二排气管11排到冷凝箱16内,高温高压的气体遇冷凝结成水珠,流到冷凝箱16底部,通过冷凝水管17回收利用,除湿过后的气体通过第三排气管8左侧的膨胀阀9流到蒸发器6,通过第一排气管4排出机壳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