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7512阅读:6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打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



背景技术:

聚丙烯是一种半结晶的热塑性塑料。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机械性质强韧,抗多种有机溶剂和酸碱腐蚀。在工业界有广泛的应用,是平常常见的高分子材料之一。澳大利亚的钱币也使用聚丙烯制作。

现有的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未对聚丙烯进行预处理,由于聚丙烯本身的抗折弯能力较强,因此在打碎过程中,容易出现粉碎不彻底的现象,而有些设备会对塑料进行加热,但是聚丙烯的抗热能力较高,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未对聚丙烯进行预处理,由于聚丙烯本身的抗折弯能力较强,因此在打碎过程中,容易出现粉碎不彻底的现象,而有些设备会对塑料进行加热,但是聚丙烯的抗热能力较高,效果并不理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包括打碎机主体,所述打碎机主体的顶部设置有入料斗,且打碎机主体的内部设置有预冷腔,所述预冷腔的外部设置有冷凝管,且预冷腔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下方设置有打碎腔,所述打碎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打碎辊组和第二打碎辊组,所述第一打碎辊组与第二打碎辊组之间设置有过滤板,所述打碎腔的一侧设置有吸风装置,所述吸风装置的一侧设置有粉尘收集箱,所述打碎腔的下方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内部安装有输送带。

优选的,所述过滤板的底部与打碎腔衔接处安装有振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预冷腔的一侧设置有小型压缩机。

优选的,所述输送带的内部设置有传动轴。

优选的,所述打碎机主体的侧边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与传动轴通过减速器传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能够对废旧聚丙烯塑料进行预冷处理,降低其抗弯折能力后对其进行粉碎的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内部设置有冷凝管围绕的预冷腔,能够对废旧聚丙烯快速冷冻,冷冻后的聚丙烯抗弯折能力较弱,第一打碎辊组对其进行初次打碎后,打碎合格的塑料通过过滤板下漏,第二打碎辊组对其进行二次打碎,较为大型的碎片落在过滤板上,振动装置促使其向上弹起,重新打碎,打碎效果好,且能够较好的保护打碎机,一体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预冷腔;2、冷凝管;3、电磁阀;4、打碎腔;5、第一打碎辊组;6、振动装置;7、第二打碎辊组;8、伺服电机;9、输送带;10、出料口;11、粉尘收集箱;12、吸风装置;13、过滤板;14、小型压缩机;15、打碎机主体;16、入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包括打碎机主体15,打碎机主体15的顶部设置有入料斗16,且打碎机主体15的内部设置有预冷腔1,预冷腔1的外部设置有冷凝管2,且预冷腔1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阀3,电磁阀3的下方设置有打碎腔4,打碎腔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打碎辊组5和第二打碎辊组7,第一打碎辊组5与第二打碎辊组7之间设置有过滤板13,打碎腔4的一侧设置有吸风装置12,吸风装置12的一侧设置有粉尘收集箱11,打碎腔4的下方设置有出料口10,出料口10的内部安装有输送带9。

过滤板13的底部与打碎腔4衔接处安装有振动装置6,预冷腔1的一侧设置有小型压缩机14,输送带9的内部设置有传动轴,打碎机主体15的侧边安装有伺服电机8,伺服电机8与传动轴通过减速器传动连接。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该废旧聚丙烯塑料打碎装置按正常程序安装好后,首先将打碎机主体15连接电源,将废旧聚丙烯塑料通过入料斗16投入预冷腔1的内部,小型压缩机14通过冷凝管2对预冷腔1进行快速冷冻,冷冻后的聚丙烯进入打碎腔4的内部,第一打碎辊组5对其进行初级打碎,打碎合格的塑料通过过滤板13下漏,第二打碎辊组7对其进行二次打碎,较为大型的碎片落在过滤板13上,振动装置6促使其向上弹起,重新打碎,打碎过程中,吸风装置12将打碎产生的粉尘收入粉尘收集箱11的内部,打碎后的废旧聚丙烯落在输送带9上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