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6378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搅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桥面施工中,有一种环氧砼的添加材料中有两种液体需要在拌合前按一定量剂进行加热混合按要求时间内搅拌并加入到拌合锅中以此循环,属于预特定材料拌合设备的一种,在国内的应用中都是人工加热搅拌并用人工投入到拌合锅中,由于人的人为因素太多不但影响质量,还对人员的身体产生一定影响。在钢桥面施工中本设备不但节约了人员还保证了质量,并提高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可以有效的利用其进行自动计量搅拌混合流程实现其的自动化,解决了生产中的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包括支架、加料机构、搅拌桶、搅拌机构、出料机构和控制器,搅拌桶设置在支架上,具有加料孔、排气孔和下料口;加料机构包括一个以上料罐,料罐与加料孔连通;搅拌机构包括位于搅拌桶内的搅拌器和设置在搅拌桶上方驱动搅拌器转动的动力单元;出料机构与搅拌机构连接;加料机构、搅拌机构、出料机构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上述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搅拌器包括三个搅拌杆,搅拌杆一端连接动力单元,另一端呈折弯后呈斜向下设置,搅拌杆上部设置有鱼骨式横杆,搅拌杆下部设有螺旋状布置的搅拌叶片。

上述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动力单元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机、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的传动单元和与传动单元输出端连接的旋转套,传动单元为皮带轮组件。

上述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料罐的出料口通过泵及管件连通搅拌桶的加料孔,泵与控制器电连接,管件上设置有控制器连接的控制阀和流量传感器。

上述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出料机构包括底阀座、底阀、底阀拉杆和控制缸,底阀经底阀座设置在搅拌桶底部,底阀拉杆一端与底阀连接,另一端与控制缸连接,控制缸与控制器连接,底阀拉杆套装有护筒。

上述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其还包括设置在搅拌桶外的加热保温装置。

上述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搅拌桶上部为圆柱体,下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形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可以有效的利用其进行自动计量搅拌混合流程实现其的自动化,解决了生产中的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2.提高了计量精度,节约了人员,为环氧沥青路面设备的高效率施工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选定实施例的示意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搅拌机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搅拌机构俯视示意图。

图中:1、泵,2、料罐,3、流量传感器,4、控制阀,5、控制器,6、控制缸,7、电机;8、排气孔,9、护筒,10、搅拌杆,11、鱼骨式横杆,12、搅拌叶片,13、下料口,14、底阀,15、加热保温装置,16、支架,17、加料孔,18、旋转套,19、传动单元,20、底阀拉杆,21、搅拌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多材料计量搅拌综和控制装置,包括支架16、加料机构、搅拌桶21、搅拌机构、出料机构和控制器5;支架16为型钢构成,且焊接在搅拌桶21外侧;搅拌桶21设置在支架16上,搅拌桶21上部为圆柱体,下部为上大下小的锥形体,顶端具有加料孔17和排气孔8,底部设有下料口13;加料机构包括一个以上料罐2,料罐2与加料孔17连通;搅拌机构包括位于搅拌桶21内的搅拌器和设置在搅拌桶21上方驱动搅拌器转动的动力单元;出料机构与搅拌机构连接;加料机构、搅拌机构、出料机构均与控制器5电连接。

参考图2及图3,搅拌器包括三个搅拌杆10,搅拌杆10一端连接动力单元,另一端呈折弯后呈斜向下设置,搅拌杆10上部设置有鱼骨式横杆11,搅拌杆10下部设有螺旋状布置的搅拌叶片12。

参考图2,动力单元包括与控制器5电连接的电机7、与电机7输出端连接的传动单元19和与传动单元19输出端连接的旋转套18,传动单元19为皮带轮组件。

参考图1,料罐2的出料口通过泵1及管件连通搅拌桶21的加料孔17,泵1与控制器5电连接,管件上设置有控制器5连接的控制阀4和流量传感器3。

参考图2,出料机构包括底阀座、底阀14、底阀拉杆20和控制缸6,底阀14经底阀座设置在搅拌桶21底部,底阀拉杆20一端与底阀14连接,另一端与控制缸6连接,控制缸6与控制器5连接,且控制缸6设置在搅拌桶顶部,底阀拉杆20套装有护筒9。实际中控制缸6可以为电动缸、油缸或气缸。

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搅拌桶21外的加热保温装置15。

利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加料机构可以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比例的液体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计量在搅拌桶21内混合并利用搅拌机构按照一定时间搅拌并通过出料机构将混合材料从下料口13排出进入下一循环装置。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