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烟尘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4077发布日期:2018-10-19 21:50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化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搅拌烟尘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矿企业中,很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工业所排放的这些烟尘和有害气体中,其中微尘和有害气体,量多危害大,而且处理难度大,虽然会经过相应的净化处理后再行排放,但现有的净化装置使用久后滤网太密容易造成堵塞,即使加上喷淋等措施,处理效果仍然不尽人意,排放到空气中会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流动畅通、不堵塞,还能把有微尘和有害烟气脱离下来粘结在溶液内的净化装置,以克服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搅拌烟尘净化装置,包括用于盛装溶液的池体,置于池体上方的池盖,设于池体内的搅拌槽体以及设于搅拌槽体内的搅拌机构;

所述搅拌槽体为圆管状,置于溶液之中,两端通过固定架与池体内壁两侧固定连接,其内部设隔板,所述隔板有n块,隔板将搅拌槽体分隔成n+1个区域,即区域A1~区域An+1,隔板中部开设轴孔,下部设通气孔Ⅰ从而将区域A1至区域An+1连通,搅拌槽体之区域A1上部设进气管,区域An+1上部设出气结构,进气管与出气结构一端连通搅拌槽体,另一端伸出溶液面并分别穿出池体内壁与外部连通,搅拌槽体下部设循环管,所述循环管有n+1根,分别将区域A1至区域An+1与池体连通;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轴,刷丝和电机,所述刷丝有n+1组,分别设于搅拌槽体之区域A1至区域An+1内,所述电机设于池体外,所述搅拌轴一端连接电机,另一端穿过池体侧壁和搅拌槽体侧壁,再依次穿过间隔的刷丝和隔板之轴孔,并与刷丝连接固定,所述n≥2。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出气结构包括套接的内管与套管、固定片、止液罩和出气管,所述内管下端连通搅拌槽体,上端伸出溶液面与固定片下端连接,所述固定片均匀分布于内管上端边缘,固定片上端穿过止液罩后顶住套管上壁,所述套管下端伸进溶液内与溶液连通,套管上端侧面连通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穿出池体内壁与外部连通。

更进一步:所述止液罩为圆锥状,其上开设通气孔Ⅱ,止液罩有m个,所述m≥1。

更进一步:所述进气管口设进气口防护网,出气管口设出气口防护网。

更进一步:所述搅拌槽体与溶液面的距离h≥20cm,循环管与池体底面的距离d≥10cm。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之搅拌烟尘净化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搅拌烟尘净化装置在池体内设置搅拌槽体,搅拌槽体内设搅拌轴和多组刷丝,当烟尘进入净化装置后,电机高速旋转,刷丝密集搅拌,使烟尘和溶液能更充分的混合,接触面积更广,微尘粘结在溶液内,有害气体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停留在溶液内,大大地增加了净化效果;

2.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搅拌槽体内设置隔板,将搅拌槽体分隔成多个区域,隔板上半部密封,形成气体滞留区,下半部连通各区域,因气体较轻,在通过上一个隔板的通气孔Ⅰ后会先上浮,平行流动一段距离后才再次进入下一个隔板的通气孔Ⅰ,不仅增加了气体与溶液的反应时间,还大大地增加了气体的流动路线,进一步使净化更彻底;

3.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搅拌烟尘净化装置设置了止液罩,当溶液伴随气体的冲出而翻滚时,碰到止液罩的阻挡会顺着止液罩流下,有效防止溶液进入出气管;

4.由于本实用新型之搅拌烟尘净化装置设置了进气口防护网和出气口防护网,有效防止其它杂质从外部进入池体,保护净化装置的安全运行;

5.本实用新型之搅拌烟尘净化装置可根据净化的微尘或气体特性,配备相应的溶液,适用于各种行业的工业净化,还可根据溶液特性使用不同材质的池体,适用范围广,可变性强,还能随时打开池盖更换溶液,方便快捷。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之搅拌烟尘净化装置的技术特征作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搅拌烟尘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之A部放大图。

图中:

1—溶液,2—池体,3—池盖,4—搅拌槽体,5—搅拌机构,6—固定架,7—进气管,8—出气结构,9—循环管,10—搅拌轴,11—刷丝,12—隔板,13—电机,14—轴孔,15—通气孔Ⅰ,16—内管,17—套管,18—固定片,19—止液罩,20—出气管,21—通气孔Ⅱ,22—进气口防护网,23—出气口防护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搅拌烟尘净化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盛装溶液1的池体2,置于池体2上方的池盖3,设于池体2内的搅拌槽体4以及设于搅拌槽体4内的搅拌机构5;

所述搅拌槽体4为圆管状,置于溶液1之中,两端通过固定架6与池体2内壁两侧固定连接,其内部设圆形的隔板12,所述隔板12有6块,隔板12将搅拌槽体4分隔成7个区域,即区域A1~区域A7,隔板12中部开设轴孔14,下部设通气孔Ⅰ15从而将区域A1至区域A7连通(参见图2),搅拌槽体4之区域A1上部设进气管7,区域A7上部设出气结构8,进气管7与出气结构8一端连通搅拌槽体4,另一端伸出溶液面并分别穿出池体2内壁与外部连通,搅拌槽体4下部设循环管9,所述循环管9有7根,分别将区域A1至区域A7与池体2连通;

所述搅拌机构5包括搅拌轴10,刷丝11和电机13,所述刷丝11有7组,分别设于搅拌槽体4之区域A1至区域A7内,所述电机13设于池体2外,所述搅拌轴10一端连接电机,另一端穿过池体2侧壁和搅拌槽体4侧壁,再依次穿过间隔的刷丝11和隔板12之轴孔14,并与刷丝11连接固定,当电机转动时,搅拌轴与刷丝随着转动,烟尘进入净化装置后,流动路线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电机高速旋转,刷丝密集搅拌,使烟尘和溶液能更充分的混合,接触面积更广,微尘粘结在溶液内,有害气体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停留在溶液内,大大地增加了净化效果,且隔板上半部密封,形成气体滞留区,下半部连通各区域,因气体较轻,在通过上一个隔板的通气孔Ⅰ后会先上浮,平行流动一段距离后才再次进入下一个隔板的通气孔Ⅰ,不仅增加了气体与溶液的反应时间,还大大地增加了气体的流动路线,进一步使净化更彻底,净化完毕后,换下旧溶液集中放在指定位置,经检测作针对性无害化处理。

所述出气结构8包括套接的内管16与套管17、固定片18、止液罩19和出气管20,所述内管16下端连通搅拌槽体4,上端伸出溶液面与固定片18下端连接,所述固定片18均匀分布于内管16上端边缘,固定片18上端穿过止液罩19后顶住套管17上壁,所述套管17下端伸进溶液1内与溶液1连通,套管上端侧面连通出气管20,所述出气管20穿出池体2内壁与外部连通(参见图3),当溶液伴随气体的冲出而翻滚时,碰到止液罩的阻挡会顺着止液罩流下,有效防止溶液进入出气管。

所述止液罩19为圆锥状,其上开设通气孔Ⅱ21,止液罩19有2个。

所述进气管口设进气口防护网22,出气管口设出气口防护网23,有效防止其它杂质从外部进入池体、影响净化效果。

所述搅拌槽体4与溶液面的距离h≥20cm,循环管9与池体2底面的距离d≥10cm。

烟尘处理流程:

①检测烟尘;

②进入净化装置进行净化;

③检测空气,达标则排入空气中;

④集中旧溶液进行检测;

⑤对溶液进行净化处理;

⑥检测溶液,水质达标后排出。

下面通过试验对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试验准备:

①溶液配制:石灰粉1.5公斤,自来水12公斤,充分搅拌,经沉淀后取上层无色透明溶液;

②使用目数为200的筛子筛选黑碳粉10克;

③秸秆草若干。

试验一:

①取上述无色透明溶液5公斤,注入净化装置池体,开动电机;

②将10克碳粉从进气管吹入净化装置,用湿纸巾挡于出气管口;

③一段时间后停机,观察湿纸巾,发现湿纸巾上没粘有碳粉,打开池盖观察,溶液变黑色,数天后再次观察发现溶液底层有黑色物质沉淀。

试验二:

①取上述无色透明溶液5公斤,注入净化装置池体,开动电机;

②烧秸秆草后将浓烟吹入净化装置;

③观察出气口,发现烟气明显减少,只有少量烟气,打开池盖观察,溶液变褐色,数天后再次观察发现溶液底层有褐色物质沉淀。

净化程度和三个因素有关系:流量、流速和搅拌槽格数,根据空气净化程度要求,将三个因素调节在最佳位置,以达到满意净化效果为准,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形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