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60697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导热油加热系统由于既可加热又可冷却,传热平稳,尤其作为高温的热媒,温控范围广,系统压力低,易操作控制,在各行各业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导热油加热系统中难以避免的是升温降温过程中冷热油的切换,当热油(或冷油)切换成冷油(或热油)时,停留在加热(或冷却)夹套、半管中的热油(或是冷油)会被顶入冷油(或热油)系统,不得不冷却(或加热)成冷油(或热油)。每次的切换都会造成很大的热量损失和冷量损失。这严重地影响了其热效率和用户的经济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从而采用延时切换和蓄热储存的技术,大大提高了热量利用的效率,实现了导热油加热系统的节能。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包括用热设备,所述用热设备上设置有换热构件;还包括冷油管道系统和热油管道系统;所述用热设备下部通过管路并联安装有冷油进口阀和热油进口阀,所述冷油进口阀与冷油管道系统连通,所述热油进口阀与热油管道系统连通;所述用热设备上部通过管路并联安装有冷油出口阀和热油出口阀,所述冷油出口阀与冷油管道系统连通,所述热油出口阀与热油管道系统连通;还包括连体膨胀槽,所述连体膨胀槽为串联连接的冷油膨胀槽和蓄热热油膨胀槽;所述冷油膨胀槽底部通过冷油膨胀管与冷油管道系统连通,所述蓄热热油膨胀槽的底部通过热油膨胀管与热油管道系统连通;所述冷油管道系统和热油管道系统的回油管上均有油气分离器,并通过各自的排气管与冷油膨胀槽连通,所述冷油膨胀槽的侧上部安装有溢流管。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7]所述蓄热热油膨胀槽的内部结构为:所述蓄热热油膨胀槽由隔热层分成多段,相邻两段之间通过中心管连通,所述蓄热热油膨胀槽内顶部与底部分别安装有防冲板,所述防冲板与中心管之间间隔安装有交错设置的折流板;
[0008]所述连体膨胀槽的上段为膨胀段,所述连体膨胀槽的下段为蓄热段。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0]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采用延时切换导热油出口阀门和采用一台带蓄热段的连体膨胀槽,避免了冷油进入热油系统需要加热,而热油进入冷油系统需要冷却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热量利用的效率,实现导热油加热系统的节能。
[0011]本实用新型有效的避免了需要的热油不得不被冷却,冷油不得不被加热。把冷、热油分别“存放”在各自的膨胀槽内,待需要时会自动进入各自的系统。
[0012]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采用延时切换导热油用户的出口阀门,待加热夹套、半管、盘管中的热(或冷)油全部被置换后再行切换。这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来实现。另一方面使用一台带蓄热段的连体膨胀槽,置换时热(冷)油会通过各自的系统进入各自的膨胀槽。蓄热连体膨胀槽的设计,关键是让两个膨胀槽既要连体又实现冷热分区。在置换时尽可能形成柱塞流,避免冷热油的窜混。防冲板、折流板和中空隔热段的作用就是如此。此外就是避免冷、热油由于密度差造成的自然对流和返混。连体的目的是保证冷、热两个系统中油量的平衡。分区的目的是保温蓄热的措施。蓄热膨胀槽的容积可根据用热设备群夹套、半管、盘管内的容积和切换的情况而定,一般可按单向切换的次数和夹套等容积的乘积为基础进行设计。连体膨胀槽按上下有两个设置方案,主要是避免高温导热油与空气的接触氧化变质。冷油槽在上、热油槽在下的方案简单易行,但难以避免冷、热油由于密度差造成的自然对流和返混,会造成一定的热损失。热油槽在上、冷油槽在下的方案节能效果更为明显,但必须在热油的上方使用惰性气体保护,设置氮封系统。连体膨胀槽的蓄热段必须加以绝热保温,以避免热量的损失,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操作环境。连体膨胀槽的下段(蓄热段)在使用中有反复的剧烈的温变,在材质采用和加工中要按工艺要求妥善处理。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体膨胀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5]其中:1、溢流管;2、冷油膨胀槽;3、蓄热热油膨胀槽;4、冷油膨胀管;5、排气管;6、热油膨胀管;7、热油管道系统;8、冷油管道系统;9、用热设备;10、冷油出口阀;11、热油出口阀;12、夹套;13、热油进口阀;14、冷油进口阀;15、防冲板;16、折流板;17、中心管;18、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包括用热设备9,用热设备9上设置有换热构件;还包括冷油管道系统8和热油管道系统7 ;用热设备9下部通过管路并联安装有冷油进口阀14和热油进口阀13,冷油进口阀14与冷油管道系统8连通,热油进口阀13与热油管道系统7连通;用热设备9上部通过管路并联安装有冷油出口阀10和热油出口阀11,冷油出口阀10与冷油管道系统8连通,热油出口阀11与热油管道系统7连通;还包括连体膨胀槽,连体膨胀槽为串联连接的冷油膨胀槽2和蓄热热油膨胀槽3 ;冷油膨胀槽2底部通过冷油膨胀管4与冷油管道系统8连通,蓄热热油膨胀槽3的底部通过热油膨胀管6与热油管道系统7连通;冷油管道系统8和热油管道系统7的回油管上均有油气分离器,并通过各自的排气管5与冷油膨胀槽2连通,冷油膨胀槽2的侧上部安装有溢流管I。
[0018]蓄热热油膨胀槽3的内部结构为:蓄热热油膨胀槽3由隔热层18分成多段,相邻两段之间通过中心管17连通,蓄热热油膨胀槽3内顶部与底部分别安装有防冲板15,防冲板15与中心管17之间间隔安装有交错设置的折流板16。
[0019]连体膨胀槽的上段为膨胀段,连体膨胀槽的下段为蓄热段。
[002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热设备9为需要采用热油加热的设备,如反应釜、热处理设备等。
[00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换热构件用于加热或者冷却,通常采用夹套12、外半管或者盘管等。
[0022]如图1所示,当用热设备9 (即为反应釜)由加热进入冷却状态时,首先,关闭热油进口阀13,打开冷油进口阀14。本实用新型的方式是出口阀先不进行切换,让夹套12里的热油继续进入热油系统,待夹套12被冷油充满时再关闭热油出口阀11,同时打开冷油出口阀10。使反应釜顺利地过渡到冷却状态。这个过程中整个热油系统多出来的这部分热油被挤入蓄热热油膨胀槽3内。同时热油又通过连体膨胀槽将冷油由冷油膨胀槽2顶入冷油系统,保持了两个系统油量的平衡。这是个自动的连续的置换过程。
[0023]反之亦然,当反应釜由冷却进入加热状态时,蓄热段膨胀槽(蓄热热油膨胀槽3)内的热油会自动进入热油系统。所不同的是连体膨胀槽内流体的流向正好相反。
[0024]本实用新型对那些只用导热油来加热,而依靠内盘管冷却水冷却的用户来说,一样适用。只需要增加一台小型的冷油泵,配以小口径的进出口调节阀(不需要增设冷油器),组成一个微型的冷油系统。这个系统的作用只是为了蓄热,让被加热了的热油不再冷却。在反应釜完成冷热油切换后再停止冷油泵的运行。
[0025]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主权项】
1.一种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热设备(9),所述用热设备(9 )上设置有换热构件;还包括冷油管道系统(8 )和热油管道系统(7 );所述用热设备(9 )下部通过管路并联安装有冷油进口阀(14)和热油进口阀(13),所述冷油进口阀(14)与冷油管道系统(8)连通,所述热油进口阀(13)与热油管道系统(7)连通;所述用热设备(9)上部通过管路并联安装有冷油出口阀(10)和热油出口阀(11 ),所述冷油出口阀(10)与冷油管道系统(8)连通,所述热油出口阀(11)与热油管道系统(7)连通;还包括连体膨胀槽,所述连体膨胀槽为串联连接的冷油膨胀槽(2)和蓄热热油膨胀槽(3);所述冷油膨胀槽(2)底部通过冷油膨胀管(4)与冷油管道系统(8)连通,所述蓄热热油膨胀槽(3)的底部通过热油膨胀管(6)与热油管道系统(7)连通;所述冷油管道系统(8)和热油管道系统(7)的回油管上均有油气分离器,并通过各自的排气管(5)与冷油膨胀槽(2)连通,所述冷油膨胀槽(2)的侧上部安装有溢流管(I)。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热油膨胀槽(3)的内部结构为:所述蓄热热油膨胀槽(3)由隔热层(18)分成多段,相邻两段之间通过中心管(17)连通,所述蓄热热油膨胀槽(3)内顶部与底部分别安装有防冲板(15),所述防冲板(15)与中心管(17)之间间隔安装有交错设置的折流板(1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体膨胀槽的上段为膨胀段,所述连体膨胀槽的下段为蓄热段。
【专利摘要】一种节能型导热油加热与冷却装置,包括用热设备,其上设置有换热构件;还包括冷油管道系统和热油管道系统;用热设备下部通过管路并联安装有冷油进口阀和热油进口阀;用热设备上部通过管路并联安装有冷油出口阀和热油出口阀;还包括连体膨胀槽,连体膨胀槽为串联连接的冷油膨胀槽和蓄热热油膨胀槽;冷油膨胀槽底部通过冷油膨胀管与冷油管道系统连通,蓄热热油膨胀槽的底部通过热油膨胀管与热油管道系统连通;冷油管道系统和热油管道系统的回油管上均有油气分离器,并通过各自的排气管与冷油膨胀槽连通,冷油膨胀槽的侧上部安装有溢流管。热量利用率高,节能效果好。
【IPC分类】B01J19-00
【公开号】CN204469686
【申请号】CN201520055931
【发明人】陈向东
【申请人】陈向东, 无锡万博涂料化工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