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19388阅读:来源:国知局
淋管17入口连接,喷淋管17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固定在转轴上,下转轴19上端通过螺钉联接固定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螺旋导流槽20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壳体21内部底部,壳体21底端设有出液口 22。
[0038]其中转轴为带法兰盘的阶梯轴,法兰盘上均布用于螺纹联接的通孔,转轴底部内孔设计为与喷淋管17相配合的内螺纹;锥筒多孔板15的锥度为2°,锥筒多孔板15为厚度Imm的不锈钢板,锥筒多孔板15表面均匀分布直径为Imm的微孔;所述涡流挡板16为3~6块,形状为直角梯形;所述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为厚度2mm的不锈钢板,在不锈钢板上均匀分布有直径为Imm的微孔,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的内侧和外侧都焊接有螺旋形不锈钢筋条;螺旋导流槽20由从内到外高度依次升高的隔板组成,隔板的分布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呈均匀分布。
[0039]实施例2
[0040]如图1所示,该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包括动力传递结构、液体收集器机构、转轴结构、液体传质结构及固定构件结构,动力传递结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动力传递机构,液体收集器机构包括水嘴2、液体收集器端盖3、液体收集器4和唇形密封圈5,液体收集器机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结构,转轴结构包括轴承6、轴承座7和转轴,转轴结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结构,转轴根据位置分为上下对称的上转轴13和下转轴19,液体传质结构包括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锥筒多孔板15、涡流挡板16、喷淋管17、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螺旋导流槽20和出液口 22,固定构件结构包括机架8和壳体21 ;
[0041]所述固定构件结构中机架8内固定壳体21,外置电动机I通过动力传递结构的同步带轮9将动力传递给转轴;
[0042]所述转轴结构中转轴通过轴承6和轴承座7固定在机架8上,轴承座7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机架8上,轴承6内圈与转轴配合,外圈与轴承座7配合,转轴从中间位置垂直插入壳体21内部,转轴为空心轴;
[0043]所述液体收集器机构中水嘴2通过内外管螺纹配合固定在液体收集器端盖3顶部,收集器端盖3与液体收集器4间隙配合,收集器端盖3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液体收集器4上,液体收集器4通过唇形密封圈5与转轴连接,唇形密封圈5内圈与转轴配合,外圈与液体收集器4的内腔配合;
[0044]所述液体传质结构中,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上转轴13底端,锥筒多孔板15固定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端面,锥筒多孔板15表面均匀焊接涡流挡板16,转轴空心口与喷淋管17入口连接,喷淋管17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固定在转轴上,下转轴19上端通过螺钉联接固定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螺旋导流槽20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壳体21内部底部,壳体21底端设有出液口 22。
[0045]其中转轴为带法兰盘的阶梯轴,法兰盘上均布用于螺纹联接的通孔,转轴底部内孔设计为与喷淋管17相配合的内螺纹;锥筒多孔板15的锥度为5°,锥筒多孔板15为厚度2mm的不锈钢板,锥筒多孔板15表面均匀分布直径为2mm的微孔;所述涡流挡板16为6~8块,形状为直角梯形;所述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为厚度3mm的不锈钢板,在不锈钢板上均匀分布有直径为2mm的微孔,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的内侧和外侧都焊接有螺旋形不锈钢筋条;螺旋导流槽20由从内到外高度依次升高的隔板组成,隔板的分布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呈均匀分布。
[0046]实施例3
[0047]如图1所示,该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包括动力传递结构、液体收集器机构、转轴结构、液体传质结构及固定构件结构,动力传递结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动力传递机构,液体收集器机构包括水嘴2、液体收集器端盖3、液体收集器4和唇形密封圈5,液体收集器机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结构,转轴结构包括轴承6、轴承座7和转轴,转轴结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结构,转轴根据位置分为上下对称的上转轴13和下转轴19,液体传质结构包括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锥筒多孔板15、涡流挡板16、喷淋管17、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螺旋导流槽20和出液口 22,固定构件结构包括机架8和壳体21 ;
[0048]所述固定构件结构中机架8内固定壳体21,外置电动机I通过动力传递结构的同步带轮9将动力传递给转轴;
[0049]所述转轴结构中转轴通过轴承6和轴承座7固定在机架8上,轴承座7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机架8上,轴承6内圈与转轴配合,外圈与轴承座7配合,转轴从中间位置垂直插入壳体21内部,转轴为空心轴;
[0050]所述液体收集器机构中水嘴2通过内外管螺纹配合固定在液体收集器端盖3顶部,收集器端盖3与液体收集器4间隙配合,收集器端盖3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液体收集器4上,液体收集器4通过唇形密封圈5与转轴连接,唇形密封圈5内圈与转轴配合,外圈与液体收集器4的内腔配合;
[0051]所述液体传质结构中,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上转轴13底端,锥筒多孔板15固定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端面,锥筒多孔板15表面均匀焊接涡流挡板16,转轴空心口与喷淋管17入口连接,喷淋管17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固定在转轴上,下转轴19上端通过螺钉联接固定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螺旋导流槽20通过螺钉联接固定在壳体21内部底部,壳体21底端设有出液口 22。
[0052]其中转轴为带法兰盘的阶梯轴,法兰盘上均布用于螺纹联接的通孔,转轴底部内孔设计为与喷淋管17相配合的内螺纹;锥筒多孔板15的锥度为4°,锥筒多孔板15为厚度2mm的不锈钢板,锥筒多孔板15表面均匀分布直径为2mm的微孔;所述涡流挡板16为3~6块,形状为直角梯形;所述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为厚度3mm的不锈钢板,在不锈钢板上均匀分布有直径为2mm的微孔,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的内侧和外侧都焊接有螺旋形不锈钢筋条;螺旋导流槽20由从内到外高度依次升高的隔板组成,隔板的分布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呈均匀分布。
[0053]所述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上部分的电机I停止转动,只调节下部分的电机1,该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转化为动静盘式折流超重力反应器。
[0054]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主权项】
1.一种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传递结构、液体收集器机构、转轴结构、液体传质结构及固定构件结构,动力传递结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动力传递机构,液体收集器机构包括水嘴(2)、液体收集器端盖(3)、液体收集器(4)和唇形密封圈(5),液体收集器机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结构,转轴结构包括轴承(6)、轴承座(7)和转轴,转轴结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结构,转轴根据位置分为上下对称的上转轴(13)和下转轴(19),液体传质结构包括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锥筒多孔板(15)、涡流挡板(16)、喷淋管(17)、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螺旋导流槽(20)和出液口(22),固定构件结构包括机架(8)和壳体(21); 所述固定构件结构中机架(8)内固定壳体(21),外置电动机(I)通过动力传递结构的同步带轮(9)将动力传递给转轴; 所述转轴结构中转轴通过轴承(6)和轴承座(7)固定在机架(8)上,从中间位置垂直插入壳体(21)内部,转轴为空心轴; 所述液体收集器机构中水嘴(2)固定在液体收集器端盖(3)顶部,收集器端盖(3)与液体收集器(4)配合,液体收集器(4)通过唇形密封圈(5)与转轴连接; 所述液体传质结构中,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固定在上转轴(13)底端,锥形多孔板(15)固定在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端面,锥形多孔板(15)表面均匀焊接涡流挡板(16),转轴空心口与喷淋管(17)入口连接,下转轴(19)上端固定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螺旋导流槽(20)固定在壳体(21)内部底部,壳体(21)底端设有出液口(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带法兰盘的阶梯轴,法兰盘上均布用于螺纹联接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多孔板(15)的锥度为2°~5°,锥形多孔板(15)为厚度1~2_的不锈钢板,锥形多孔板(15)表面均勾分布直径为l~2mm的微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涡流挡板(16)为3~6块,形状为直角梯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为厚度2~4mm的不锈钢板,在不锈钢板上均匀分布有直径为l~2mm的微孔,上转轴螺旋多孔板(14)、下转轴螺旋多孔板(18)的内侧和外侧都焊接有螺旋形不锈钢筋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导流槽(20)由从内到外高度依次升高的隔板组成,隔板的分布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呈均匀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上部分的电机(I)停止转动,只调节下部分的电机(I ),该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转化为动静盘式折流超重力反应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属于化工及冶金设备技术领域。该撞击流超重力液液萃取器,包括动力传递结构、液体收集器机构、转轴结构、液体传质结构及固定构件结构,动力传递结构为上下两套对称的动力传递机构,将萃取液体喷入液体收集器机构,萃取液体在转轴结构和液体传质结构内处于滞留并紊乱的对撞状态中,完成萃取后从该萃取器中流出。该萃取器采用双电机驱动,增加了超重力萃取反应器的可调参数,涡流挡板产生的负压及锥筒多孔板的共同作用延长了混合液体的传质过程,增大了传质面积。
【IPC分类】B01D11/04
【公开号】CN204671936
【申请号】CN201520241779
【发明人】杜奕, 常军, 彭金辉, 张利波, 丁家满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