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离器和扫路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113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垃圾分离器和扫路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公开涉及垃圾分类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垃圾分离器和扫路车。



背景技术:

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人们对于生活垃圾降解的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二次利用也尤为重视,但是,在垃圾回收利用之前,对于收集的垃圾需要进行分类存储,以便人们能够针对性的对于不同垃圾种类进行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分离器,该垃圾分离器能够将不同物性的垃圾分离。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扫路车,该扫路车能够将不同物性的垃圾分类回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垃圾分离器,包括吸料通道和多个垃圾储存腔室,所述吸料通道具有吸料口和多个用于分选不同物性垃圾的分料口,所述多个分料口沿所述吸料通道分布并分别连通到不同的所述垃圾储存腔室内,位于所述吸料通道最下游的所述垃圾储存腔室上形成有负压发生部。

可选地,所述吸料通道具有拐折段,所述多个分料口沿该拐折段分布。

可选地,所述吸料通道包括大致竖直向上延伸的吸入段,所述拐折段从所述吸入段的顶部向下拐折延伸,所述分料口至少包括位于所述拐折段上的第一分料口和位于所述拐折段末端的第三分料口。

可选地,所述分料口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分料口和所述第三分料口之间的第二分料口,以依次分别用于分选较重垃圾、相对较重垃圾以及较轻垃圾。

可选地,所述拐折段为弧形拐折段。

可选地,所述吸入段包括竖直延伸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管壁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拐折段包括第一拐折壁和第二拐折壁,所述第一拐折壁的末端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距离为L2,且所述第一拐折壁和所述第二拐折壁的半径分别为R1和R3,其中,L2=×λ×L1,R1=5×λ×L1,R3=×λ×L1。

可选地,所述第一分料口具有背离所述拐折段的拐折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弧形壁,且所述第一弧形壁的顶端至所述第二拐折壁的圆心的垂直距离为H1,所述第一弧形壁的半径为R2,其中R2=2×λ×L1,H1=(9/2)×λ×L1。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料口具有背离所述第一弧形壁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弧形壁,所述第一弧形壁与所述第二弧形壁的起始端共线,所述第二弧形壁的半径为R4,所述第二壁至所述第二弧形壁的起始端的距离为L3,所述第二弧形壁的所述出口端的高度为H2,其中,R4=×λ×L1,L3=λ×L1,H2=×λ×L1。

可选地,所述第三分料口具有第三弧形壁和第四弧形壁,沿所述第二拐折壁的顶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弧形壁,沿所述第二分料口的出口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四弧形壁,所述第四弧形壁的半径为R5,所述第三弧形壁与所述第四弧形壁的末端间距为L4,其中,R5=2×λ×L1,L4=3×λ×L1。

可选地,所述第三分料口的出口端面与所述水平面的夹角为β,其中,β在27°至33°之间。

可选地,所述λ为系数,该系数的范围在0.9-1.1之间。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扫路车,包括吸嘴和风机,还包括根据上述公开的垃圾分离器,所述吸嘴与所述吸料口连通,所述负压发生部为与所述风机连通的出风口。

本公开的技术效果是:基于多相流中不同垃圾物性(如密度、表面积等)在气流中受力状况及运动轨迹的差异性原理,将本垃圾分离器内设多个分料口,以用于分选不同物性的垃圾,利用负压发生部的吸引,将不同物性垃圾分别分选收集到相应地垃圾储存腔室内,以此实现对于不同种类的垃圾的分类回收。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垃圾分离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吸料通道的平面图。

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吸料通道的详细结构图。

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吸料通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公开提供的吸料通道与各个垃圾储存腔室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吸料通道 11吸入段 12拐折段

111第一壁 112第二壁 121第一拐折壁

122第二拐折壁 2吸嘴 3第一分料口

31第一弧形壁 4第二分料口 41第二弧形壁

5第三分料口 51第三弧形壁 52第四弧形壁

6出风口 7第一箱体 8第二箱体

9第三箱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基于多相流中不同垃圾物性如密度、表面积等在气流中受力状况及运动轨迹的差异性原理,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公开提供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垃圾分离器,包括吸料通道1和多个垃圾储存腔室,吸料通道1具有吸料口和多个用于分选不同物性垃圾的分料口,多个分料口沿吸料通道1分布并分别连通到不同的垃圾储存腔室内,位于吸料通道1最下游的垃圾储存腔室上形成有负压发生部。

即,将本垃圾分离器内设多个分料口,以用于分选不同物性的垃圾,利用负压发生部的吸引,将不同物性垃圾通过吸料通道1分别分选收集到相应地垃圾储存腔室内,以此实现对于不同种类的垃圾的分类回收,对于垃圾的重复利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图2所示,吸料通道1具有拐折段12,多个分料口沿该拐折段12分布。即,该拐折段12作为分岔口,延伸形成多个分料口。

同时为了适应气流的平滑流动性,在本实施方式中,拐折段12为弧形拐折段。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料通道1包括大致竖直向上延伸的吸入段11,拐折段12从吸入段11的顶部向下拐折延伸,为了能够达到对物料的分选的目的,分料口至少包括位于拐折段12上的第一分料口3和位于拐折段12末端的第三分料口5。

不同重量的垃圾物料在进入吸料通道1后,由于密度以及惯性等原因对于气流的跟随性出现差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料口还包括位于第一分料口3和第三分料口5之间的第二分料口4,以依次分别用于分选较重垃圾、相对较重垃圾以及较轻垃圾。即,根据气流的带动性的不同,将物料大致分为三类,通过三个分料口进行分选收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对于物料继续细化,对于分料口的数量不做限制。

并且,相对应上述三个分料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垃圾储存腔室同样为三个,分别为第一箱体7、第二箱体8以及第三箱体9,并且一一对应各个分料口,以用于收集不同种类的垃圾。其中,第一箱体7和第二箱体8为不通气体的密闭箱体,第三箱体9为上述的最下游的垃圾储存腔室,上面设置有负压发生部。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负责收集较重垃圾的第一箱体7与第一分料口3相连通,而负责收集相对较重的垃圾的第二箱体8与第二分料口4相连通,相应地,负责收集较轻垃圾的第三箱体9与第三分料口5相连通。

根据气固分流原理,通过负压发生口的吸引,气流夹杂各类垃圾混合物从吸入段11进入,在上升的过程中,固体物由于气流升力不断加速上升,直至上升至拐折段12,气流开始随着拐折段12的拐折弧度改变流动方向。此时,密度大、惯性大的较重垃圾例如砂石由于气流的跟随性不强而来不及改变运动轨迹,继续上升,直至超过拐折段12通过第一分料口3沉降到不通气体的密闭的第一箱体7内;而密度和惯性相对较大的固体物例如沙粒,会受到气流的一定干扰,运动轨迹会稍微改变但是又不能够完全跟随气流的引导,因而通过第二分料口4沉降到不通气体的密闭的第二箱体8内;最后,跟随性较强的轻飘物则会随着气流通过第三分料口5进入到第三箱体9内,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气流到达第三箱体9后能够减速,减小轻飘物的跟随性,第三箱体9的腔室容积较大,利于气流的减速,使得轻飘物能够沉降到第三箱体9内,气流则会从负压发生部流出。在此过程中,不断循环,实现不同垃圾的分类。

具体地,吸入段11包括竖直延伸的第一壁111和第二壁112,第一壁111与第二壁112之间的距离为L1,拐折段12包括第一拐折壁121和第二拐折壁122,第一拐折壁121的末端与第二壁112之间的距离为L2,且第一拐折壁121和第二拐折壁122的半径分别为R1和R3,其中,L2=1/3×λ×L1,R1=5×λ×L1,R3=3/4×λ×L1。

其中,结合上述的气固分流原理,R1、R3以及L2的大小,决定了较重垃圾跟随气流加速的上升距离。换言之,气流在进入到拐折段12后,便会随着第一拐折壁121和第二拐折壁122的拐折方向拐弯,由直线运动变为曲线运动,而第一拐折壁121的末端,为气流带动惯性大的垃圾的分界点,超过该点后,较重的垃圾便会靠着自身的惯性继续直线运动,沉降到第一箱体7内。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较重垃圾能够顺利进入到第一箱体7内,第一分料口3具有背离拐折段12的拐折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弧形壁31,第一弧形壁31的半径为R2,且第一弧形壁31的顶端至第二拐折壁122的圆心的垂直距离为H1,其中,R2=2×λ×L1,H1=9/2×λ×L1。即,较重的垃圾随着自身惯性继续上升,控制H1的高度,可以保证较重的垃圾能够上升至第一弧形壁31,受力后的较重垃圾则会根据R2的弧度,重新改变运动轨迹,顺利沉降到第一箱体7内。

为了能够控制较重垃圾的运动轨迹,第二分料口4具有背离第一弧形壁31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弧形壁41,其中,第一弧形壁31和第二弧形壁41的起始端共线,并且第二弧形壁41的半径为R4,第二壁112至第一弧形壁31与第二弧形壁41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为L3,第二弧形壁41的出口端的高度为H2,其中,R4=3/2×λ×L1,L3=λ×L1,H2=3/2×λ×L1。

即,相对较重的垃圾随着气流稍微改变运动轨迹,L3为较重垃圾被气流带动的最大距离,这样,随后,较重垃圾随着R4的引导才可以根据惯性流入到第二出料口4内,最终沉降到第二箱体8内。

同样地,为了控制气流带动轻飘物的轨迹走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分料口5具有第三弧形壁51和第四弧形壁52,沿第二拐折壁122的顶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第三弧形壁51,沿第二分料口4的出口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第四弧形壁52,第四弧形壁52的半径为R5,第三弧形壁51与第四弧形壁52的末端间距为L4,其中,R5=2×λ×L1,L4=3×λ×L1。L4的大小控制了气流的流速,气流随着第三弧形壁51和第四弧形壁52的引导顺利将轻飘物通过第三出料口5,使其沉降到第三箱体9内。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气流与轻飘物的分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分料口5的出口端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其中,β在27°至33°之间。也即,第三弧形壁51和第四弧形壁52的末端连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在27°至33°之间,这样,能够保证轻飘物能够快速沉降到第三箱体9内,并且气流也可以随着负压发生部的吸引而顺利流出,避免带走过多的轻飘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公式中的λ为系数,该系数的范围在0.9-1.1之间。也即,上述公式中的参数值会在0.9-1.1倍的范围内。都可以保证垃圾的回收分类。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扫路车,包括吸嘴2和风机,还包括上述公开的垃圾分离器,吸嘴2与吸料口连通,负压发生部为与风机连通的出风口6。气流夹杂垃圾混合物从吸嘴3进入到垃圾分离器,经过垃圾分离器的分离,使得不同垃圾被存储到不同的腔室内,气流随着风机的吸引从出风口6流出,完成垃圾的收集分类。

综上,本公开提供一种垃圾分离器和扫路车,基于多相流中不同垃圾物性如密度、表面积等在气流中受力状况及运动轨迹的差异性原理,将本垃圾分离器内设多个分料口,以用于分选不同物性的垃圾,利用负压发生部的吸引,将不同物性垃圾分别分选收集到相应地垃圾储存腔室内,以此实现对于不同种类的垃圾的分类回收。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