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6339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任何汽轮机机组,转子和静子之间的间隙对汽轮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经济性考虑,间隙越小越好;但考虑到汽轮机静子和转子的变形和膨胀影响,为保证安全性又必须留有足够的间隙余量。所以低压内缸作为承载低压静子的主要部件,如何减小其变形就非常重要。
现有的汽轮机,如300MW、600MW汽轮机的低压内缸是通过中分面法兰支撑在由外缸伸出的支架上,由于低压外缸尺寸比较大而且钢板壁厚比较薄,导致整体刚性比较差,这种远离基础边缘并且架空的支撑结构使得低压内缸在运行时易受到外缸变形的影响,沿高度方向的变形比较大,最后影响低压通流的动静间隙。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该落地布置结构提高了低压内缸支撑刚性和减小了运行时的变形,增强了稳定性,提高了汽轮机机组运行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其特征是在低压内缸上固定有四个支撑臂,支撑臂分别位于低压内缸沿轴向前后两处左右各两个,支撑臂搭接在外缸裙边上,外缸裙边座在地基上。
所述支撑臂为凹形,凹形中间板搭接在外缸裙边面上,在中间板与外缸裙边之间有垫片,垫片为低摩擦系数的合金片。
所述支撑臂中间板、垫片和外缸裙边经螺栓连接,且支撑臂中间板和垫片的螺栓孔直径大于螺栓直径。
本实用新型是以基础上的外缸裙边为支撑面,通过内缸上伸出的支撑臂架在支撑面上,使重量落在基础上;采用四点支撑,同时采用低摩擦系数的合金作为垫片,确保内缸的自由膨胀并且不受外缸的影响,提高了低压内缸支撑刚性和减小了运行时的变形,增强了稳定性。较好的解决了大型机组特别是大型空冷机组低压外缸变形大从而影响低压通流间隙的难题,确保机组安全运行的要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的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支撑臂结构示意图。
图中1低压内缸,2内缸法兰,3外缸支架,4裙边,5外缸壁(外缸),6内缸支撑臂,7垫片,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图3,一种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是在低压内缸1上固定有四个支撑臂6,支撑臂6分别位于低压内缸1沿轴向前后两处左右各两个,支撑臂6搭接在外缸裙边4上,外缸裙边4座在地基上。支撑臂6为凹形,凹形中间板搭接在外缸裙边4面上,在中间板与外缸裙边4之间有垫片7,垫片7为低摩擦系数的自润滑合金片,该合金片可从DEVA公司的产品系列中购得。支撑臂6中间板、垫片7和外缸裙边4经螺栓8连接,支撑臂6中间板和垫片7的螺栓孔直径大于螺栓8直径,以使低压内缸1在工作时可以在各方向上自由地受热膨胀,而不会产生过大的摩擦力导致内缸变形。
本实用新型把受力点从原来的外缸外伸支架3移到外缸的裙边4上,并且由原来的两点支撑改为四点支撑,相比原有结构去掉了外缸上伸出的焊接支架3,并且由于裙边4的支撑点下面就是运行平台基础,外缸的裙边4受内缸1的重力垂直作用在上面所能产生的变形非常小,效果等同于把内缸1落在了基础上,减小了外缸壁5的变形对内缸1支撑的影响。同时四点支撑的方式使机组在运行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由于支撑点往外移增加了内缸1的支撑臂6长度,内缸支撑臂6采用足够大的连接钢板来保证它的刚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支撑点的位置来避免受到低压外缸5变形的影响,提高了支撑部位的刚性;并通过加强连接内缸支撑臂6的钢板结构来加强支撑刚性,且本结构对加工装配要求不高易于实现。从而使大型及空冷机组运行时内缸的变形得到更好的控制,保证机组运行安全。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其特征是在低压内缸上固定有四个支撑臂,支撑臂分别位于低压内缸沿轴向前后两处左右各两个,支撑臂搭接在外缸裙边上,外缸裙边座在地基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其特征是支撑臂为凹形,凹形中间板搭接在外缸裙边面上,在中间板与外缸裙边之间有垫片,垫片为低摩擦系数的合金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其特征是支撑臂中间板、垫片和外缸裙边经螺栓连接,支撑臂中间板和垫片的螺栓孔直径大于螺栓直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一种汽轮机低压内缸落地布置结构,其特征是在低压内缸上固定有四个支撑臂,支撑臂分别位于低压内缸沿轴向前后两处左右各两个,支撑臂搭接在外缸裙边上,外缸裙边座在地基上。支撑臂为凹形,凹形中间板搭接在外缸裙边面上,在中间板与外缸裙边之间有垫片,垫片为低摩擦系数的合金片。支撑臂中间板、垫片和外缸裙边经螺栓连接,支撑臂中间板和垫片的螺栓孔直径大于螺栓直径。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低压内缸支撑刚性和减小了运行时的变形,增强了稳定性,提高了汽轮机机组运行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F01D25/28GK2937487SQ20062004404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9日
发明者蒋浦宁, 徐嗣华 申请人: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