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抽屉式中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164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冷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抽屉式中冷器。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为何会比普通发动机拥有更大的动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换气的效率比一般发动机的自然进气更高。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幅升高,密度也相应变小,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高温空气经过中冷器的冷却,再进入发动机中。如果缺少中冷器而让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则会因空气温度过高导致发动机爆震甚至损伤熄火的现象。中冷器通常见于安装了涡轮增压的车上。因为中冷器其实是涡轮增压的配套零件,而它的作用则是为了提高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换气效率。目前市场上的中冷器结构比较复杂,使用起来比较繁琐,冷却效果也不够好。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多功能抽屉式中冷器,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抽屉式中冷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抽屉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主体,所述中冷器主体的顶端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顶端设有进气管口,所述中冷器主体的一侧设有对称的安装件,所述中冷器主体的侧面设有管板,所述管板与中冷器主体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管板的侧面设有第一抽屉、第二抽屉和第三抽屉,所述第一抽屉、第二抽屉和第三抽屉的侧面均设有把手,所述第一抽屉、第二抽屉和第三抽屉的一侧安装有对称的密封条,所述中冷器主体的一侧设有冷却芯组,所述中冷器主体的底端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底端设有出气管口。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件的内部设有若干个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中冷器主体的顶端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冷却芯组之间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抽屉、第二抽屉和第三抽屉的侧面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冷却芯组之间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芯组的内部设有若干个隔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多功能抽屉式中冷器中,通过第一抽屉、第二抽屉和第三抽屉实现了抽屉式的冷却方式,冷却效果更好,并且使用比较方便,冷却芯组的使用实现了冷却效果的大幅提高,并且隔板的隔开作用使得冷却芯组之间互不干扰,通过安装件和多个安装孔实现了装置与涡轮能够紧固,管板能够对各个抽屉进行加固,同时密封条到达了密封的效果,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对压力和温度进行监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件;2-进气管口;3-进气管;4-中冷器主体;5-安装孔;6-螺栓;7-密封条;8-管板;9-第三抽屉;10-温度传感器;11-出气管口;12-第一抽屉;13-冷却芯组;14-隔板;15-第二抽屉;16-把手;17-出气管;18-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抽屉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主体4,所述中冷器主体4的顶端设有进气管3,所述进气管3的顶端设有进气管口2,所述中冷器主体4的一侧设有对称的安装件1,所述中冷器主体4的侧面设有管板8,所述管板8与中冷器主体4通过螺栓6固定连接,所述管板8的侧面设有第一抽屉12、第二抽屉15和第三抽屉9,所述第一抽屉12、第二抽屉15和第三抽屉9的侧面均设有把手16,所述第一抽屉12、第二抽屉15和第三抽屉9的一侧安装有对称的密封条7,所述中冷器主体4的一侧设有冷却芯组13,所述中冷器主体4的底端设有出气管17,所述出气管17的底端设有出气管口11。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件1的内部设有若干个安装孔5,将装置与汽车进行固定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中冷器主体4的顶端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8,所述压力传感器18与冷却芯组13之间电性连接,能够对压力进行监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抽屉12、第二抽屉15和第三抽屉9的侧面均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0,所述温度传感器10与冷却芯组13之间电性连接,能够对温度进行监控。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芯组13的内部设有若干个隔板14,所述隔板14将各个冷却芯组13隔开,防止干扰。

工作原理:首先,通过安装件1将中冷器主体4与涡轮进行紧固,接通电源后,热气由进气管口2和进气管3进入冷却芯组13,冷却芯组13进行冷却的工作,隔板14将各个冷却芯组13隔开,使之互不干扰,第一抽屉12、第二抽屉15和第三抽屉9实现抽屉式的冷却方式,提高其冷却效果,经过冷却后,气体由出气管口11和出气管17排出,另外,压力传感器18和温度传感器10分别对压力和温度进行监控,达到保护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