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929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尾气后处理系统(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管路中氨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氨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局部区域氨过多从而易造成氨泄漏,而在另一些氨稀薄区域造成氮氧化合物(NOx)转化效率过低。长时间氨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催化剂老化不均匀,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另外,尿素液滴的不均匀分布会造成局部管壁或混合结构温度过低,形成结晶,严重时会堵塞尾气管、导致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

现有技术中混合管与双层管的组合能够较好的提高尿素液滴与尾气的混合效果。但是,受限于空间,往往难以对混合管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尾气后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效果较好的尾气后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后处理载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后处理载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混合器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的上游,所述混合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之间;所述混合器组件包括混合管以及与所述 混合管相配合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相连通的第一空间以及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相连通的第二空间,所述混合管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的第一管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空间内的第二管部,其中所述第一管部设有若干旋流片,所述第二管部设有分别位于两侧且用以形成双旋流的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隔板包括位于所述混合管一侧的第一板片、位于所述混合管另一侧的第二板片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的第三板片,所述第三板片设有供所述混合管穿过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隔板呈S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混合管底部的碗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开口均向下贯穿所述第二管部,所述碗盖固定在所述第二管部的下端,所述碗盖设有向所述第二管部内延伸的圆弧形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以将雾化之后的尿素溶液喷入所述混合管内的喷嘴安装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管的第一管部包括位于所述旋流片的上方且靠近所述喷嘴安装座的若干穿孔,所述穿孔与所述第一空间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二开口均呈矩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沿轴向相互对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管垂直于所述壳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形成二次旋流,增加了尿素蒸发的距离和时间,提高了气流混合的均匀性,降低了尿素结晶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尾气后处理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中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混合器组件以及喷嘴安装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沿图1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沿图1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100,用以处理发动机的尾气。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100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第一后处理载体21、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第二后处理载体22以及安装于所述壳体1内的混合器组件3。其中,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21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22的上游,所述混合器组件3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21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22之间。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21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22沿轴向相互对齐。

所述混合器组件3包括混合管31、与所述混合管31相配合的隔板32以及位于所述混合管31底部的碗盖3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管31垂直于所述壳体1。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100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以将雾化之后的尿素溶液喷入所述混合管31内的喷嘴安装座11。

所述隔板32呈S形,其将所述壳体1分隔成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21相连通的第一空间321以及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22相连通的第二空间322。所述隔板32包括位于所述混合管31一侧的第一板片323、位于所述混合管31另一侧的第二板片324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板片323与所述第二板片324的第三板片325,所述第三板片325设有供所述混合管31穿过的通孔326。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片323及/或所述 第二板片324也可以设置若干穿孔,以调整背压。

所述混合管31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空间321内的第一管部31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空间322内的第二管部312。其中,所述第一管部311设有若干旋流片3111以及位于所述旋流片3111的上方且靠近所述喷嘴安装座11的若干穿孔3112。所述穿孔3112与所述第一空间321相连通。

所述第二管部312设有分别位于两侧且用以形成双旋流的第一开口3121以及第二开口312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3121以及所述第二开口3122均向下贯穿所述第二管部312。所述第一开口3121以及所述第二开口3122均呈矩形。

所述碗盖33固定在所述第二管部312的下端,所述碗盖33设有向所述第二管部312内延伸的圆弧形凸起331,以导引气流反向流动以穿过所述第一开口3121以及所述第二开口3122。所述碗盖33能够避免尿素溶液被直接喷射到排气管上,从而降低了尿素结晶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当发动机的尾气穿过第一后处理载体21进入到第一空间321内时,绝大部分的尾气在旋流片3111的导引下旋转进入混合管31,少量的尾气自穿孔3112进入混合管31。当满足喷射条件时,尿素喷嘴向混合管31中喷射尿素,雾化的尿素液滴与发动机的尾气一起混合并向下游旋转。请参图7中的螺旋线箭头所示,随后,在碗盖33的阻挡下更好地使气流反向(例如向上游)流动;反向之后的气流穿过第一开口3121以及第二开口3122,以形成双旋流。随后,气流进入到第二空间322内,并到达位于下游的第二后处理载体22。如此设置,通过形成二次旋流,增加了尿素蒸发的距离和时间,提高了气流混合的均匀性,降低了尿素结晶的风险。

另外,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 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