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用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6691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机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发动机用动力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输出装置,主要是将发动机的动力向专用车上的专用设备等输出的机构。

目前,在发动机上用的动力输出装置,飞轮端的皮带动力输出形式,一般采用带传动传递给其他装置,这种形式广泛应用于玉米收割机、工程机械、船用机械等领域。通常做法是将现有飞轮端的皮带轮直接固定在飞轮上,由于飞轮是固定在曲轴上,当由皮带轮上的皮带将动力输出时,皮带会对皮带轮产生一定的拉力,而该拉力将会通过飞轮传递给主轴。一旦皮带拉力过大或长时间处于转动状态,就会给主轴施加拉力增大,这样往往就会导致主轴瓦发生偏磨,从而降低了主轴瓦的使用寿命。进而当主轴瓦偏磨到极限时,则将导致曲轴松动,主轴承座损坏,最终导致曲轴损坏,造成不良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用动力输出装置,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可以减缓皮带作用在曲轴上的力,防止主轴瓦发生偏磨,有效地减缓由于主轴瓦偏磨严重而导致主轴承座损坏,导致曲轴损坏的现象产生。能够提高主轴瓦寿命,保护主轴承座和曲轴,延长其使用寿命,更优的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维修程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用动力输出装置,包括:

曲轴,该曲轴的一端与发动机连接,另一端与飞轮连接,承受发动机端传来的力,并将其转变为转矩输出给飞轮;

动力输出轴,一端安装在所述飞轮上,另一端连接后带轮,用于将所述飞轮存储的扭矩传输给后带轮;

滚动轴承,安装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并支撑着后托盘,将所述后带轮上的皮带带给所述后带轮并通过所述动力输出轴传递给所述曲轴的拉力转移到后托盘上。

由于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飞轮端的皮带轮直接固定在飞轮上,而飞轮固定在曲轴上,皮带轮上的皮带在工作时反作用在皮带轮上的拉力,会通过飞轮传递给主轴。当皮带拉力过大或长时间给主轴施加拉力时,往往会导致主轴瓦发生偏磨,从而降低主轴瓦的寿命。当主轴瓦偏磨严重后,则曲轴固定得不稳定导致主轴承座损坏,最终导致曲轴损坏,造成不良后果。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原来发动机飞轮端的动力输出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力输出轴,后托盘,滚动轴承,将原来曲轴受的拉力转移到飞轮壳上,从而避免了主轴瓦的偏摩;进而保护主轴承座和曲轴,延长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后带轮的动力传输接触面为锥形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输出轴与后带轮的动力传输接触面为锥形面,改变了后带轮皮带的拉力作用在动力输出轴上的受力方向,进而减少后带轮上皮带传递到动力输出轴上的拉力。不仅保护了动力输出轴免受过大的拉力而产生的偏移,进而保护拉力传递过程中其他零件的偏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后托盘为圆盘形,且一面与飞轮壳固定安装,另一面径向分布着中心对称的加强筋;所述飞轮壳与发动机体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后托盘与飞轮壳固定安装,而飞轮壳与发动机机体固定连接,因此,原来由曲轴承受的后带轮上皮带的拉力,转换为通过动力输出轴、滚动轴承、后托盘、飞轮壳的传递,最终转移到发动机机体上。从而避免了主轴瓦的偏摩;进而保护主轴承座和曲轴,延长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后带轮背对飞轮壳的一面上径向分布着中心对称的加强筋,这样,后托盘向飞轮壳转移后带轮上皮带的拉力时均匀传递,降低飞轮壳因受力不均而导致局部损坏或偏移的可能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滚动轴承为深沟球轴承、角接触轴承、调心滚子轴承、推力滚子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中,转动轴承不仅起支撑后托盘的作用,还将本应由曲轴承受的后带轮皮带的拉力在传递到动力输出轴后转移到后托盘上。从而避免了主轴瓦的偏摩;进而保护主轴承座和曲轴,延长其使用寿命。更优的降低了发动机的生产成本,简化维修程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动力输出轴通过飞轮螺栓固定在飞轮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后带轮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动力输出轴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发动机体上的零件更加的紧凑、牢固稳定。通过飞轮螺栓将动力输出轴固定在飞轮上,通过螺栓将后带轮固定在动力输出轴上。更优的可在飞轮螺栓与飞轮间、螺栓与动力输出轴间增设密封圈,进一步保证发动机体上各零件间的密封性。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用动力输出装置,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在原来发动机飞轮端的动力输出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力输出轴,后托盘,滚动轴承,将原来曲轴受的拉力通过动力输出轴、滚动轴承转移到飞轮壳上,而飞轮壳固定在机体上,两者无相对运动,故大部分拉力会被发动机机体吸收,从而避免了主轴瓦的偏摩。降低了主轴承座的损坏的可能性,延长了主轴承座的寿命。减少曲轴受皮带轮拉力的影响,提高了曲轴的使用寿命。更优的降低了发动机的生产成本,简化维修程序。

2、本实用新型中,动力输出轴与后带轮的动力传输接触面为锥形面,改变了后带轮皮带的拉力作用在动力输出轴上的受力方向,进而减少后带轮上皮带传递到动力输出轴上的拉力。不仅保护了动力输出轴免受过大的拉力而产生的偏移,进而保护拉力传递过程中其他零件的偏磨。

3、本实用新型中,后托盘为圆盘形,且一面与飞轮壳固定安装,另一面径向分布着中心对称的加强筋。这样,后托盘向飞轮壳转移后带轮上皮带的拉力时均匀传递,降低飞轮壳因受力不均而导致局部损坏或偏移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曲轴,2.飞轮,3.后托盘,4.滚动轴承,5.动力输出轴,6.后带轮,7.飞轮壳,8.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作为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发动机用动力输出装置,包括:曲轴1,一端与发动机(图中未标示)连接,另一端与飞轮2连接;动力输出轴5,一端安装在飞轮2上,另一端连接后带轮6;滚动轴承4,安装在动力输出轴5上,并支撑动力后托盘3。

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飞轮端的皮带轮直接固定在飞轮上,而飞轮固定在曲轴上,皮带轮上的皮带在工作时反作用在皮带轮上的拉力,会通过飞轮传递给主轴。当皮带拉力过大或长时间给主轴施加拉力时,往往会导致主轴瓦发生偏磨,从而降低主轴瓦的寿命。当主轴瓦偏磨严重后,则曲轴固定得不稳定导致主轴承座损坏,最终导致曲轴损坏,造成不良后果。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原来发动机飞轮端的动力输出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力输出轴,后托盘,滚动轴承,将原来曲轴受的拉力转移到飞轮壳上,从而避免了主轴瓦的偏摩;进而保护主轴承座和曲轴,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曲轴1、飞轮2、后托盘3、滚动轴承4、动力输出轴5、后带轮6的中心轴线均在一条水平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的将动力输出轴5与后带轮6的动力传输接触面设置为锥形面,这样动力输出轴5受后带轮6上皮带(图中未标示)的拉力的作用面为锥形面,改变了动力输出轴5的受力方向,根据力的合成原理,减少了后带轮6上皮带传递到动力输出轴5上的拉力。这样保护了动力输出轴5,使其免受过大的拉力而产生偏移,进而也减少了后带轮6皮带的拉力作用在其他零件上的大小,保护了拉力传递过程中其他零件的偏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将后托盘3设置为圆盘形,且一面与飞轮壳7固定安装,另一面径向分布着中心对称的加强筋(图中未标示);进一步的将飞轮壳7与发动机体(图中未标示)固定连接。这样原来由曲轴1承受的后带轮6上皮带的拉力,转换为通过动力输出轴5、滚动轴承4、后托盘3、飞轮壳7的传递,最终转移到发动机机体上。从而避免了主轴瓦的偏摩;进而保护主轴承座和曲轴1,延长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后带轮6背对飞轮壳7的一面上径向分布着中心对称的加强筋,这样,后托盘3向飞轮壳7均匀传递转移后带轮6上皮带的拉力,降低飞轮壳7因受力不均而导致局部损坏或偏移的可能性。加强筋的对数和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如在本实施例中,后托盘3设置了12条径向分布的加强筋,这样,后带轮6上的皮带工作时反作用在带轮6的拉力,会通过动力输出轴5、滚动轴承4转移到后托盘3上,后托盘3能够将拉力均匀的传递给飞轮壳7上。飞轮壳7又自身所受的拉力传递给发动机机体。从而缓减或抵消曲轴1受到的拉力,防止主轴瓦发生偏磨,提高主轴瓦寿命,进而保护主轴承座和曲轴1,延长其寿命。结构形式简单,可靠性强,对发动机曲轴1上相关零部件的保护效果明显。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将滚动轴承4设置为深沟球轴承、角接触轴承、调心滚子轴承、推力滚子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中的一种。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滚动轴承为深沟球轴承。转动轴承不仅起支撑后托盘3的作用,还将本应由曲轴1承受的后带轮6皮带的拉力在传递到动力输出轴5后转移到后托盘3上。从而避免了主轴瓦的偏摩;进而保护主轴承座和曲轴1,延长其使用寿命。更优的降低了发动机的生产成本,简化维修程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使发动机体上的零件更加的紧凑、牢固稳定。进一步通过飞轮螺栓(图中未标示)将动力输出轴5固定在飞轮2上。进一步通过螺栓8将后带轮6固定在动力输出轴5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进一步紧固连接件或加强零部件之间的密封性,可以在需要的地方添加相应的垫圈(图中未标示)或密封圈(图中未标示)。如在本实施例中,更优的可在飞轮螺栓与飞轮2间、螺栓8与动力输出轴5间增设密封圈,进一步保证发动机体上各零件间的密封性。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