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发动机总成的油底壳以及车辆发动机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1079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发动机总成的油底壳以及车辆发动机总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发动机总成的油底壳以及车辆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在当今车辆工业中,内燃发动机通常利用机油来对发动机中的各个部件进行润滑。一般情况下,经过循环使用的机油会落入发动机底部的油底壳中,并通过管路再次抽取返回至发动机中进行使用。

然而,当车辆处于某些特定情况下时,例如,车辆向左或向右急转向时,油底壳中的机油的液面会发生倾斜。如果倾斜角度过大,可能会导致管路无法抽取油底壳中的机油,这会引起发动机产生各种故障并且对发动机系统造成损害。为解决该问题,在一些设计中会试图增加油底壳的深度以使油底壳中能够存储更大量的机油,但是油底壳深度的增加会影响车辆的通过性能并且会导致成本的大幅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车辆发动机总成的油底壳以及车辆发动机总成,以至少实现无论在何种车辆工况下,油底壳中的机油均能被有效地抽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发动机总成的油底壳,包括壳体、以及沿车辆纵向方向布置在壳体的至少一侧的翼部,其中,翼部与壳体的内部流体连通并且翼部包括底壁,其中,底壁的外边缘相较于底壁的内边缘朝向壳体的顶部所在平面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翼部进一步包括沿车辆横向方向间隔开的侧壁,其中,沿壳体的顶部至壳体的底部的方向,侧壁朝向彼此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翼部进一步包括顶壁,并且顶壁和底壁通过侧壁相互连接,其中,沿车辆横向方向,顶壁的宽度大于底壁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底壁与壳体连接,其中,沿远离底壁与壳体连接位置的方向,底壁朝向顶壁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翼部的侧壁的延长线彼此相交形成重叠区域,其中,重叠区域在壳体的沿车辆横向方向的横截面中的投影,位于壳体的底部的机油拾取区域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包括沿车辆纵向方向布置在壳体的两侧的翼部,其中,翼部关于车辆横向方向彼此对称地设置在壳体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壳体的两侧中的每一侧分别布置有多个翼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翼部与壳体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翼部的底壁与壳体相接的位置距壳体的顶部所在平面的距离,小于该位置距壳体的底部所在平面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发动机总成,该车辆发动机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油底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在本实用新型中,沿车辆纵向方向在油底壳的壳体的至少一侧布置有翼部,翼部中可存储额外的机油并且能够适时地向壳体中补充机油,这样在无需增加油底壳深度的情况下既可以增加油底壳的储油量,同时不影响车辆的通过性能;另外,翼部的底壁的外边缘相较于其内边缘朝向壳体的顶部所在平面倾斜,从而使得翼部的底壁形成能够将机油导入壳体中的斜坡结构,这样无论在何种工况下,翼部中的机油均可以全部流入壳体中,使得壳体中机油的液位能够始终保持在足够高度,以进行有效地抽取。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的发动机总成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油底壳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2所示实施例中箭头B的方向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2所示实施例中箭头A的方向的侧视图;以及

图5是本实用新型油底壳在使用过程中处于不同情况下时沿箭头A的方向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车辆发动机总成的油底壳10、以及应用了该油底壳10的发动机总成E。其中,图1所示仅为设置有该油底壳10的发动机总成E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发动机总成E中可以包括任何本领域已知的部件,例如发动机、汽缸、各种管路以及各种电控线路等。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发动机总成E也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类型的发动机,诸如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的任何类型发动机总成均可应用在本实用新型当中。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油底壳10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该油底壳10总的来说包括壳体12和翼部14。

具体地,如图2的实施例所示,翼部14沿车辆纵向方向L布置在壳体12的至少一侧。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翼部14可以沿车辆纵向方向L布置在壳体12的一侧;但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其也可以布置在壳体12的两侧,这是需要根据发动机总成中具体的封装要求和封装空间所决定的。

此处应当可以理解,油底壳10的整体是横向地布置在车辆中的。当然应当理解,翼部14的布置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具体使用情况而定,在其它实施例中,例如也可以在壳体12的两侧中的每一侧分别布置有多个翼部14。此外,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翼部14也可以关于车辆横向方向H彼此对称地设置在壳体12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继续参见图2并结合图3,翼部14与壳体12的内部流体连通并且翼部14包括底壁20。其中,底壁20的外边缘相较于底壁20的内边缘朝向壳体12的顶部所在平面倾斜。换句话说,如图3所示,底壁20的与壳体12相连接的内边缘低于底壁20的自由端的外边缘,从而使得底壁20形成如图3所示的倾斜底面。也就是说,例如底壁20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β,这样可以使得翼部14中的机油在需要时可以完全流入壳体12中,而不会在翼部14中有积存情况出现。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夹角β可以是例如2°;当然应当理解,夹角β的角度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定,只需使得倾斜的底壁20能够有助于机油流入壳体12中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底壁20和顶壁18分别与壳体12连接,并且沿远离底壁20与壳体12连接位置的方向,底壁20朝向顶壁18倾斜。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沿车辆纵向方向L在油底壳10的壳体12的至少一侧布置有翼部14,翼部14中可存储额外的机油并且能够适时地向壳体12中补充机油,这样在无需增加油底壳深度的情况下既可以增加油底壳的储油量,同时不影响车辆的通过性能;另外,翼部14的底壁20的外边缘相较于其内边缘朝向壳体12的顶部所在平面倾斜,从而使得翼部14的底壁20形成能够将机油导入壳体12中的斜坡结构,这样无论在何种工况下,翼部14中的机油均可以全部流入壳体12中,使得壳体12中机油的液位能够始终保持在足够高度,以进行有效地抽取。

继续参照图2并结合图4,翼部14可以包括沿车辆横向方向H间隔开的侧壁16,其中,沿壳体12的顶部至壳体12的底部的方向(即,沿壳体12的高度方向),侧壁16朝向彼此倾斜。在此应当指出的是,车辆纵向方向L指的是车辆的车头至车尾之间连线的方向,车辆横向方向H指的是车辆的左右侧车门之间连线的方向。如图4所示,侧壁16可以被构造成从翼部14的顶部至翼部14的底部逐渐靠近的结构,换句话说,侧壁16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翼部14可以进一步包括通过侧壁16相互连接的如上所述的顶壁18和底壁20,并且其中,沿车辆横向方向H顶壁18的宽度大于底壁20的宽度。也就是说,侧壁16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α,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夹角α可以例如是38.7°;当然应当理解,其它适当的角度也可以应用在本实用新型当中。此外,关于夹角α的确定将在下文中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沿壳体12顶部至壳体12底部的方向,翼部14的侧壁16朝向彼此倾斜,从而使得翼部14的侧壁16形成渐缩的成角度的形状,这样当车辆处于某些特定情况下时(例如,车辆向左或向右急转向),翼部14中的机油可以全部流入壳体12中,使得壳体12中机油的液位能够始终保持在足够高度,以进行有效地抽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翼部14的两个相对侧壁16的延长线彼此相交形成重叠区域,其中,该重叠区域在壳体12的沿车辆横向方向H的横截面中的投影位于壳体12的底部的机油拾取(pickup)区域A中,如图5所示。

结合图2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的机油拾取区域A指的是:在车辆处于左转向或右转向时,在壳体12中始终存在机油的区域。具体来说,当车辆向左急转向时,由于惯性作用油底壳10中的机油会发生晃动,导致机油的液面由平坦液面变成倾斜液面,如图5中虚线L1所示;当车辆向右急转向时,由于惯性作用油底壳10中的机油会发生反向晃动,导致机油的液面再次由平坦液面变成倾斜液面,如图5中虚线L2所示。当这两种车辆行驶状态下的倾斜液面相互重叠时,即会在壳体12的底部形成机油拾取区域A。

换句话说,翼部14的两个相对侧壁16的延长线彼此相交形成的重叠区域位于机油拾取区域A中,也可以理解成翼部14的两个侧壁16分别与机油的极端液面情况(即,向左急转向和向右急转向时)相互平行。换句话说,当车辆向左急转向时,机油倾斜至最极限液面情况时,其会与其中一个侧壁16平行;与此类似地,当车辆向右急转向时,机油倾斜至另一最极限液面情况时,其会与另一个侧壁16平行。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翼部14中的机油均能完全流入壳体12中从而保证机油拾取区域A中始终留有机油。当吸油管延伸至该机油拾取区域A时,无论车辆处于何种工况,吸油管均可以进行机油抽取而不会出现没有机油的情况,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出现各种发动机故障。

再次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翼部14可以与壳体12一体成型。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各种成型工艺来进行油底壳10的成型,并且翼部14与壳体12的一体成型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参照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翼部14的底壁20与壳体12相接的位置距壳体12的顶部所在平面的距离,小于该相接位置距壳体12的底部所在平面的距离。换句话说,翼部14更靠近于壳体12的顶部设置,从而使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壳体12中存储有机油时,机油会进入翼部14内,并且机油的液面高于翼部14的底壁20并且低于翼部14的顶壁18。当车辆进行转向时,翼部14中的机油会流回至壳体12中。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辆发动机总成E中,由于包括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10,因此车辆发动机总成E具有以上所述的全部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