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942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能源的日趋紧缺,人们对于机械动力输出装置节能型以及环保型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的发电机通常是采用煤炭作为能源,将煤炭燃烧后驱动发电机组,是发电机组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发电,从而将煤炭转换为电能,但是,这种做法对于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排入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较大。此外,也有的是采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虽然能够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为可持续的再生能源,但是太阳能设备的使用地域受限,其通常仅能够用于一些高海拔、低纬度等太阳光线较为充足的地域,并且太阳能设备具有相对较高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的煤炭发电机组以及其他传动装置燃料消耗大、对环境影响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至少两个驱动单元,该两个驱动单元沿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

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的主轴,主轴的一端设有主动链轮;

枢接于主轴上的滚筒,滚筒与主轴之间设有棘轮机构,该滚筒上连接有第一配重块;

两拉绳,拉绳的一端连接在滚筒上,拉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机架;

悬吊在两拉绳底部的悬吊组件,该悬吊组件包括两滚轮、连接两滚轮的轮轴及固定于轮轴中部的锥形螺纹轮,两拉绳绕设在对应滚轮的外圆周表面;

压力组件,包括一转动架、压力轮及第二配重块,转动架的一端枢接在机架上以使转动架可绕该枢接点转动,第二配重块固定在转动架的活动端,压力轮枢接于转动架上,该压力轮底边缘耦合于锥形螺纹轮的螺纹凹槽;

顶力组件,包括链轮经转轴同步联接的凸轮,所述链轮通过链条与主动链轮同步联接,凸轮经转轴延伸至第二配重块底部,所述转轴枢接于机架;

机架上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在上下方向及顺着轮轴长度方向移动,以及向下移动的最低点;

该两个驱动单元的主轴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

优选地,所述主动链轮上开设有一对定位孔,主轴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离合板上设有一对定位柱,该定位柱可插置于定位孔内以使主轴与主动链轮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主轴与离合板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及滑槽,导轨及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的轴向一致。

优选地,机架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在主轴上来回移动的拉杆。

优选地,所述滚筒的外圆周表面设有螺旋限位凹槽。在滚筒相应的凹槽上连接有一吊绳,该吊绳的另一端顺凹槽逆时针绕设相应圈数后从滚筒左边向下连接于第一配重块,该第一配重块对滚筒提供一个反时针旋转的重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配重块的四个角位,在机架上固设有夹角柱,该夹角柱用于限定第一配重块只能上下移动,不能前后左右摆动。

优选地,所述棘轮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棘轮,棘爪及用在于装设棘爪的圆环,棘轮设有旋向一致的棘齿,圆环固设于滚筒的端部上与滚筒同步联接,所述棘轮与主轴同步联接装设于圆环中心,圆环上围绕棘轮设若干个棘爪,每个棘爪应对一个齿槽,棘爪前端与齿槽根部的距离呈均匀变化。

优选地,棘爪的中部枢接于圆环上,棘爪的后端与圆环之间设有压簧,该压簧用于提供一个使棘爪的前端压紧棘轮的弹性力

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由固定于机架上的四个挡柱构成,四个挡柱两两一组,两组挡柱分别挡持在轮轴两端的圆周外表面,每组挡柱的下部设有连接件,该连接件用于限定轮轴向下移动的最低点。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第一配重块的重力施加于滚筒,再通过棘轮机构将转动力矩传递于主轴上,为主轴提供转动的力源,利用压力组件的重力施加于悬吊组件经拉绳将重力传递于滚筒的另一端,使驱动单元回复初始状态重复循环对主轴转动做功,其可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持续地转动,从而输出转动动力,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利用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动链轮与离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及图5为图3中A-A向及B-B向的剖面图;

图6a为本发明(中、大型)的限位机构与悬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小型)的限位机构与悬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锥形螺纹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链轮与转轴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凸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一配重块与夹角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1至图16为本发明的六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20、主轴;21、主动链轮;211、定位孔;22、离合板;221、离合外板;222、离合内板;223、定位柱;23、导轨;24、拉杆;30、棘轮机构;31、棘轮;32、棘爪;33、压簧;34、圆环;10、滚筒;11、吊绳;12、第一配重块;13、夹角柱;40、拉绳;50,悬吊组件;51、轮轴;52、滚轮;53、锥形螺纹轮;531、螺纹凹槽;60、压力组件;61、转动架;62、压力轮;63、第二配重块;64、轴套;65、滑轮;70、顶力组件;71、链条;72、链轮;721、内八角体;722、螺丝;73、转轴;74、凸轮;741、第一凸边;742、第二凸边;80、限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的清晰明白,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以及参数,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机架(图未示)以及至少两个驱动单元,该两个驱动单元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即图示中的X向)排列,值得一提地,驱动单元的数目还可以设为大于两个的数目,多个驱动单元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驱动单元作为整个装置的动力部件,两个驱动单元的结构形式以及部件的尺寸均相同,驱动单元的具体结构如下:

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主轴20、滚筒10、棘轮机构30、拉绳40、悬吊组件50、压力组件60、顶力组件70及限位机构80。

请结合参阅图1、图3、图4及图5,主轴20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主轴20的一端设有主动链轮21,具体的,主动链轮21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20上,并且在主动链轮21开设有一对定位孔211,主轴20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22,离合板22位于主动链轮21旁边,离合板22上设有一对定位柱223,该定位柱223可插置于定位孔211内,以使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同步转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离合板22包括离合内板222及离合外板221。其中,离合内板222与离合外板221之间通过轴承(图中未标示)进行连接,定位柱223设置在离合内板222的相对两侧;离合内板222与主轴20同步联接关系,具体的,所述主轴20与离合内板22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23及滑槽(图中未标示),导轨23和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20的轴向一致,从而实现了该离合板22可在主轴20上来回滑动,在本实施例中,主轴20上设有一条导轨23,相应的,离合内板222上设有一条滑槽(如图5所示),机架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22在主轴20上来回移动的拉杆24,具体的,拉杆24的中部铰接在机架上,拉杆24一端铰接在离合外板221上,通过推动拉杆24的自由端,可实现将离合板22沿着主轴20轴向来回移动的目的(如图3所示),进而实现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之间的同步传动或脱离的目的。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及图10所述滚筒10通过轴承枢接于主轴20上,滚筒10与主轴20之间设置有棘轮机构30,滚筒10通过吊绳11连接有第一配重块12,其体的,在滚筒10的外圆周表面设有螺旋限位凹槽(图未标示),所述吊绳11的一端连接在滚筒10相应处的凹槽上,另一端绕滚筒10的外圆周表面凹槽反时针缠绕相应的圈数后从滚筒10的左端向下连接于第一配重块12,该第一配重块12对滚筒10左端施加一个与其重量相等的垂直向下的重力,在第一配重块12的四个角位装设有夹角柱13(图未标示),夹角柱13固定在机架上,该夹角柱13用于限定第一配重块12不能前后左右摆动,只能上下移动。所述第一配重块12用于使滚筒10反时针转动提供重力的作用。且第一配重块12对滚筒10左端施加的反时针旋转的力矩,大于悬吊组件50通过拉绳40对滚筒10右端施加的阻力,以及滚筒10反时针转动时驱动主轴20转动对外输出动力所需要的能量和机械摩擦损耗。所述棘轮机构30装设于主轴20与滚筒10的联接处,棘轮机构30包括相互配合的棘轮31、棘爪32及用于装设棘爪32的圆环34,所述棘轮31设有旋向一致的棘齿,棘轮31与主轴20同步联接装设于圆环34中心,圆环34固定在滚筒10的端部上与滚筒10同步转动。在圆环34上围绕棘轮31设若干个棘爪32,棘爪32呈长条形,棘爪32的中部枢接在圆环34上,每个棘爪32的前端应对一个齿槽,棘爪32的后端与圆环34之间装设有压簧33,该压簧33用于提供一个使棘爪32的前端压紧在棘轮31的弹性力,该压簧33可以是压簧(如图2所示),也可以设置为扭簧及拉簧;棘爪32的前端部与齿槽根部的距离呈均匀的变化,也就是说当后一个棘爪32的前端恰好抵推在棘轮31齿槽根部时,前一个棘爪32与应对的齿槽根部相对有一点距离,如此依次使所有棘爪32与对应齿槽的根部距离逐步均匀的增大设置,由此,可使圆环34与棘轮31之间怎么旋转至少总有一个棘爪32的前端部恰好抵推在对应齿槽的根部(如图2所示),从而确保滚筒10与主轴20同向旋转时实现棘爪32与棘轮31无间隙推动;请再次参阅图2,滚筒10逆时针旋转时,棘爪32的前端与齿槽根部相互咬合,压簧33压紧棘爪32的后端以防止棘爪32的前端从棘轮31上脱离,此时,滚筒10通过棘爪32推动棘轮31转动,从而带动主轴20逆时针旋转,从而完成转动能的传递;当滚筒10顺时针转动时,带动棘爪32顺时针转动,棘轮齿的特殊形状可顺利将棘爪32的前端拨开,棘爪32的前端从棘轮31齿背滑过,主轴20的旋转几乎不受到阻碍,主轴20与棘轮31仍然保持逆时针旋转。

所述两拉绳40的一端连接在滚筒10两端的圆周外表面的相应处的凹槽上,另一端顺滚筒10的圆周外表面的的凹槽顺时针绕设相应圈数后固定于机架上。底部绕设在悬吊组件50上,当滚筒10逆时针转动时两拉绳40向滚筒10缠绕,使拉绳40的长度缩短,由此带动悬吊组件50顺时针旋转,滚筒10顺时针转动时,滚筒10放松拉绳40,拉绳40逐渐伸长,使得悬吊组件50反时针旋转。

请结合参阅图6a及7图,悬吊组件50悬吊在两拉绳40的底部,该悬吊组件50包括两滚轮52、连接两滚轮52的轮轴51及固定于轮轴51中部的锥形螺纹轮53,两拉绳40绕设在对应滚轮52的外表面,滚轮52上设有用于防止拉绳40相对滚轮52滑动的定位钉(图未示)。

如图6a所述的为中型、大型动力输出装置,当本装置为小型动力输出装置时,该悬吊组件50可以不设置两滚52,直接把两拉绳40分别缠绕在锥形螺纹轮53两端的轮轴51的圆周外表面(如图6b所示)。

所述压力组件60包括一转动架61、压力轮62,第二配重块63,转动架61为一矩形框架,转动架61的右端通过轴套64枢接在机架上以使该转动架61可绕该枢接端转动,第二配重块63固定在转动架61可上下活动的左端,该第二配重块63用于提供一个使转动架61的左端向下摆动的重力,由此可使压力组件60有一个向下的重力施加在悬吊组件50经拉绳40将重力传递至滚筒10的右端,使滚筒10顺时针转动,并能使滚筒10顺时针转动的速度大于逆时针转动的速度。该第二配重块63底部设有相对光滑的底面,可以理解的,该第二配重块63还可以替换为安装在转动架61左端的拉簧或压簧;压力轮62枢接于转动架61上,并处在左端第二配重块63与转动架61右端枢接点之间中部,压力轮62的底边缘耦合在锥形螺纹轮53的螺纹凹槽531内;具体的,所述锥形螺纹轮53的外轮周,设有围绕从锥形螺纹轮53的最小部位向最大部位方向顺时针旋转延伸的螺纹凹槽531(如图7所示),当锥形螺纹轮53反时针旋转时,压力轮62会随着锥形螺纹轮53的螺纹凹槽531从最低点转向最高点,当锥形螺纹轮53顺时针转动时,压力轮62又从锥形螺纹轮53最高点转到最低点,在此过程中压力轮62只是随着锥形螺纹轮53转动,不会上下和前后移动,只有锥形螺纹轮53在转动中上下移动和顺着轮轴52的长度方向运动;因此,在锥形螺纹轮53逆时针转动及顺时针转动的工作过程中,转动架61左端始终保持在一定高度。

请结合参阅图8、图9所述顶力组件70包括链轮72经转轴73同步联接的凸轮74,且链轮72通过链条71与主动链轮21同步联接,该凸轮74经转轴73延伸至第二配重块63设有相对光滑的底部,所述凸轮74设有第一凸边741及第二凸边742,第一凸边741高于第二凸边742。并且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63接触旋转角度大于180度,第二凸边742应对第二配重块63旋转角度小于180度,由此可使得两个驱动单元有一个同时对主轴20转动做功的过程。具体的,动主动链轮21在主轴20带动的转动下,通过链条71带动链轮72转动,由于凸轮74经转轴73与链轮72同步联接的,使凸轮74同步转动,由此使得在主轴20的带动下凸轮74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63底部接触转动并顶起转动架61的左端,使得压力轮62与螺纹凹槽531分离,以解除压力组60通过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对滚筒10右边施加的顺时针转动的力源,使得滚筒10左端在第一配重块12的重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并通过棘轮机构30施加于主轴20,为主轴20转动提供力源,同时在滚筒10逆时针转动时使拉绳40向滚筒10缠绕,由此带动悬吊组件50顺时针转动,并在转动中向上移动以及顺着轮轴51的长度方向运动,当凸轮74转动180°后,后一级驱动单元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由此使两个驱动单元有一个同时对主轴20转动做功的过程,当凸轮74转动到大于180度后,第一凸边741与滑轮65分离后,滑轮65的底部应对第二凸边742,转动架61左端失去支撑力,使得在第二配重块63重力作用下,压力轮62下压在锥形螺纹轮53的螺纹凹槽531,从而使得转动架61左端支撑点转移至悬吊组件50上,使得压力组件60有一个向下的重力通过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施加在滚筒10的右端,使滚筒10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吊绳11向滚筒10缠绕进而带动第一配重块12向上移动,为驱动单元回归初始状态提供重力。

请具体参阅图6a、图6b所述限位机构80装设于机架上,该限位机构80用于限定轮轴51只在上下方向和顺着轮轴51长度方向移动,以及轮轴51下移的最低点,具体的,限位机构80由固定于机架上的四个挡柱组成,四个挡柱两两一组,两组挡柱分别挡持在轮轴51两端的外圆周表面,在每组档柱的下部设有连接件,该设置使轮轴51只能在上下方向和顺着轮轴51长度方向移动,并且轮轴51向下移动的最低点只能下移到连接件处,具体的,在滚筒10顺时针转动时,主轴20则是逆时针转动的,由于棘轮机构30的单向驱动性能,此时,滚筒10与主轴20脱离驱动关系,由于没有联动关系,滚筒10顺时针转动时很难达到与主轴20同步,也就是说,在凸轮74的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63接触顶起转架61左端时,驱动单元很难保持同步回复到所设定的位置,过慢过快都将出现两个驱动单元不协调,最终将会停止运转,因此,滚筒10顺时针转动时的速度要大于主轴20逆时针旋转的速度,使压力组件60提前带动驱动单元回复到初始位置,在轮轴51下移到连接件处不再移动,驱动单元停留在设定位置等待进入工作。

请参阅图11至图16,其为本发明在六种不同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图11为初始进入工作状态示意图,图12及图13为驱动单元处在工作状态中,图14为退出工作状态中,图15为回归初始状态中,图16为驱动单元回归到初始状态重复进入工作状态意图,两个驱动单元的凸轮74呈180度角错开排列安装。使得第一驱动单元处在图11状态时,第二驱动单元则处于图13状态,并且使得图13状态中的第二驱动单元处于对主轴20转动做功当中。从而使得本发明完成安装后即具有初始运行功能。

本发明在正常运转时,离合板22的定位柱223插置于主动链轮21的定位孔211内,使主轴20与主动链轮21是同步联接的关系;

其中,以图11状态驱动单元来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以驱动单元对主轴20做一次功牵引滚筒10旋转380度,凸轮74转动190度,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63接触旋转角度190度,第二凸边742应对第二配重块63旋转角度为170度为例,初始状态时,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经链条71带动链轮72逆时针转动,链轮72经转轴73带动凸轮74逆时针转动,使凸轮74的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63接触并顶起转动架61左端,使得在滚筒10的右端只有悬吊组件50经拉绳40施加的重力,由此使得滚筒10左端在第一配重块12的重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并通过棘轮机构30传递于主轴20,为主轴20转动提供力源。当驱动单元运行至图13状态时,第一配重块12牵引滚筒10逆时针转动了360度,滚筒10通过棘轮机构30驱动主轴20逆时针转动了360度,主轴20通过主动链轮21带动凸轮74逆时针转动了180度,此时处于后一级驱动单元开始进入工作状态,驱动单元继续从图13向图14状态运行,在从图13至图14状态运行的过程中,此驱动单元与后一级驱动单元共同对主轴20转动做功,当驱动单元运行至图14状态时,第一配重块12牵引滚筒10逆时针转动了380度,滚筒10通过棘轮机构30驱动主轴20逆时针转动了380度,凸轮74转动了190度,至此,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63底部分离,第二凸边742应对第二配重块63的底部,转动架61左端失去支撑力,使得在第二配重块63的重力作用下,压力轮62下压在锥形螺纹轮53的螺纹凹槽531上,从而使转动架61左端的重力支撑点从凸轮74转移至中部的压力轮62由悬吊组件50作为支撑点,第二凸边742与第二配重块63底部呈分离状态,由此使得压力组件60有一个向下的重力施加在悬吊组件50经拉绳40传递至滚筒10的右端。至此完成了两个驱动单元交替对主轴20转动做功程序,主轴20在后一级驱动单元的驱动下继续逆时针转动,前一级驱动单元停止对主轴20转动做功并进入回归初始状态程序,同时,由于压力轮62是枢接在转动架61左端第二配重块63与转动架61右端枢接点之间的中部,因此,此时压力组件60对悬吊组件50施加了两倍凸轮74所承受的重力,也就是在凸轮74所承受所重力为G时,此时悬吊组件50所承受的重力为两G。由此包括悬吊组件50的重力,在滚轮52的左右两边都对拉绳40施加了一个大于一G的向下拉力(因凸轮74所承受所重力不包含悬吊组件50的重力),同时拉绳40也有一个向上的反向拉力,由于拉绳40的右段固定在机架上,由此,两个向下向上的拉力是相等的。在拉绳40的左段,由于是连接在滚筒10上的,并且滚筒10不是固定不动的,只要滚筒10右端施加的顺时针转动拉力大于左端第一配重块12产生的阻力,滚筒10即可顺时针转动的,因此,滚筒10右端在拉绳40的拉动下有一个顺时针转动的趋势,由此使得在滚轮52的左右两边的拉绳40出现了两个不对等的向上拉力,右边大于左边,使得在滚轮52上有一个反时针的旋转力,从而使滚轮52反时针转动,并在转动中向下移动并顺着轮轴51长度方向运动,从而带动滚筒10顺时针转动,由此使得吊绳11向滚筒10缠绕,从而带动第一配重块12向上移动。在此过程中,由于滚轮52、轮轴51及锥形螺纹轮53是同步联接的。因此,锥形螺纹轮53也是随着轮轴51及滚轮52在转动中向下移动的,并且在转动下移中螺纹凹槽531与压力轮62的接触点逐步增大。即是从轮轴51的中心点到螺纹凹槽531与压力轮62的接触点,会随着下移在转动中逐步增大,并且与下移高度是同等的。也就是说,轮轴51的中心点向下移动了多少,同时带动锥形螺纹轮53在下移转动中使螺纹凹槽531与压力轮62接触点增大了多少,使转动架61在锥形螺纹轮53的作用下不往下移动,使第二凸边742与第二配重块63底部保持分离状态。由此,可使得压力组件60始终有一个向下的重力施加在悬吊组件50上,并经拉绳40将力源传递到滚筒10的右端,使滚筒10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吊绳11向滚筒10缠绕,由此带动第一配重块12向上移动,当轮轴向下移动至联接件时驱动单元回归到初始位置,由于滚筒10顺时针转动的速度大于逆时针转动的速度,此时的凸轮74还没有转动到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底部接触顶起转动架61左端,因此驱动单元停留在设定的位置中等待。在复位过程中由于棘轮机构30的单向驱动性能,滚筒10与主轴20脱离驱动关系,主轴20在后面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带动棘轮31继续逆时针转动。滚筒10则带动圆环34及棘爪32顺时针转动,棘爪32的前端从棘轮31齿背滑过。当凸轮74转动到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63接触并顶起转动架61左端时,压力组件60重力支撑点从锥形螺纹轮53转移至凸轮74上,由此解除了压力组件60经悬吊组件50及拉40向滚筒10输送力源的路径,使滚筒10右端只有悬吊组件50经拉绳40施加的重力,滚筒10左端在配重块12的重力作用下逆时针转动,驱动单元即再次进入工作状态对主轴20转动做功,重复上述过程。

在每个驱动单元的凸轮74的第一凸边741与第二配重块63底部接触并顶起转动架61左端时。此时,就需要另一个驱动单元付出一定的能量,通过主轴20驱动主动链轮21,带动顶力组件70将转动架61的左端顶起,使压力轮62与螺纹凹槽531分离,将压力组件60的重力从悬吊组件50转移到凸轮74上,以解除压力组件60对滚筒10右端施加的顺时针旋转的力矩,使在第一配重块12的重力作用下滚筒10逆时针转动从而通过棘轮机构30驱动主轴20转动做功,由此,将产生一些能量消耗。

由此,本发明在两个驱动单元的相互配合下,主轴20得以持续的转动并对外输出动力。

本发明两个驱动单元的主轴20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即X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所述主轴20实际上可设置为一条,两个驱动单元共用该主轴20。

请参阅图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除了上述两个驱动单元,还可设置一个空闲驱动单元,当上述两个驱动单元的其中一个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暂停该驱动单元,并启动所述空闲驱动单元便可,由此可使不需整体停机,即可进行检修保养,具体的实现方式是:所述链轮72设有内八角体721,转轴73的该端设为八面体,且转轴73的八面体可插置于链轮72的内八角体721内,同时,在链轮72内八角体721上边缘开设有螺丝孔(图中未标示),螺丝孔内有一螺丝722,螺丝722抵接于所述转轴73八面体的其中一个面上,从而使转轴73与链轮72实现固定关系;当有驱动单元需要检修保养时,松开螺丝722,把链轮72从转轴73的八面体退出,然后调节空闲驱动单元的转轴73,使其凸轮74的角度与暂停的驱动单元的相位保持一致即可,再将链轮72装入转轴73八面体将螺丝722拧紧固定,将空闲驱动单元的离合板22上的定位柱223推入链轮21的定位孔211,即可启动该空闲驱动单元,然后将需要检修驱动单元的离合板22,通拉杆24将离合板推离主动链轮21,使定位柱223从定位孔211内退出,便可完成暂停待修驱动单元,检修后又可作为新的空闲驱动单元,用于替换新的故障驱动单元。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第一配重块12对滚筒10左端施加的重力,通过棘轮机构30将力矩施加于主轴20上,为主轴20提供转动的力源,同时,利用压力组件60的重力经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以传递的方式施加在滚筒10的右端,使驱动单元回归到初始状态重复循环对主轴20转动做功,由此,可使在两个驱动单元的相互配合下,本发明得以周而复始的转动,从而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20持续地转动,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还可根据以上所述,制作一种用于作观赏性的,并适合各种场合安放的工艺品。使本发明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