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置油冷器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2332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置油冷器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油冷器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摩托车的动力来源,发动机需要在所有工况下都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既要防止发动机过热,也要防止冬季发动机过冷。在发动机冷起动之后,冷却系还要保证发动机迅速升温,尽快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发动机工作期间,若不进行适当冷却,发动机将会过热,工作过程恶化,零件强度降低,机油变质,零件磨损加剧,导致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及耐久性全面下降。不论是过度冷却还是发动机长时间在低温下工作,均会使散热损失及摩擦损失增加,零件磨损加剧,发动机工作粗暴,发动机功率下降及燃油消耗率增加。为保证发动机内部运动零部件的良好运动特性和长久的寿命,发动机内部设置有润滑系统,机油在系统内部循环流动,以达到润滑、冷却、洗涤等作用。机油的工作特性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温度升高,粘度降低;温度降低,粘度增大。机油的这种性能被称为“粘温特性”。发动机机油粘度大时,其润滑性、密封性、缓冲性较好,但冷却洗涤效果较差,且影响发动机低温起动性,增加燃料的消耗量;发动机机油的粘度小时,其结果恰好相反。因此需要使机油工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持合适的粘度以获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具有自然风冷却、强制风冷却、水冷却几种冷却方式,自然风冷却仅是利用增加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热量被带走,但散热的效果差,容易使机件过热;而强制风冷却是利用曲轴运转时产生的旋转运动使风扇叶片强烈搅动气流,引进自然风对发动机外部进行强制冷却,但需要耗费曲轴主轴承的负载,轴承极易磨损;均存在结构复杂,散热效率低的缺陷,而现有的散热发动机的机油是靠发动机外壳进行散热,传热效率低,油温很难维持在恒定范围内,长时间工作后,机油温度很高,工作效果不佳。安装了外置油冷器的发动机,因外置油冷器的散热效率低,为达到冷却效果导致油冷器体积较大,且结构复杂,长时间工作后,因空气中的飞尘、污垢附着到油冷器表面,散热效果变差。在发动机低温启动时,外置油冷器的散热导致油温上升缓慢,发动机启动性能变差,需要较长时间暖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置油冷器的散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散热器结构复杂、散热效率低、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内置油冷器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芯,该散热芯一侧设有第一外壳并与散热芯形成储水仓,且第一外壳上开有进水孔,该散热芯相对的另一侧设有第二外壳并与散热芯形成冷却仓,且第二外壳上开有出水孔;所述冷却仓中设置有具有单层或多层结构的冷却管,该冷却管内部具有密封的过油仓,所述冷却管一端固接有与过油仓相连通的进油接头,另一端固接有与过油仓相连通的出油接头,冷却液从储水仓通过散热芯后进入冷却仓中循环流动对过油仓中的介质进行冷却。

当储水仓灌满冷却水后,储水仓中的水通过散热芯后进入冷却仓中,而位于冷却仓中的冷却管的过油仓中一直流通有从发动机中流出的高温机油,冷却仓中的冷却液充满了整个冷却管周围,且一直在循环流动,从而与过油仓中的机油进行换热,以使从进油接头流入的高温机油冷却后从出油接头流回发动机,使机油工作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以保证良好的润滑、冷却、洗涤效果。因油冷器设置在冷却仓内部,长时间使用,不会受空气中飞尘,污垢,碰撞或划伤影响而导致散热性能变差。同时,在发动机低温启动时,油冷器可从冷却液中吸收热量,使机油温度迅速提高,改善发动机的低温启动性能。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占用空间小,散热效率高且整体可快速拆卸,方便更换散热片或清洗散热片,受环境影响小、使用寿命长,可提高发动机低温启动性能,启动时不需要长时间暖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层结构冷却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使用新型第一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中,第一外壳1,进水口100,散热芯2,第一支座21,第二支座22,散热管23,连接板24,散热片25,第二外壳3,出水口300,冷却管4,外层管41,内层管42,过油仓43,进油接头5,出油接头6,散热风扇7,第一安装架8,第二安装架9,钢丝网板10,补偿水桶11,挂接件12,灌水结构13,密封盖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内置油冷器的散热器,包括散热芯2,该散热芯2包括上下平行设置的第一支座21及第二支座22,且第一支座21与第二支座22的两端设有两个连接板24,连接板24的两端有用于卡接的片状结构,且卡紧在第一支座21及第二支座22上对应位置开设的镶嵌孔。第一支座21及第二支座22的底板上均开有若干条形孔,且每两个条形孔之间底板上设有凸起的肋条,且条形孔的孔口边缘与肋条边缘均设置有倒圆角,进一步加强结构强度。若干散热管23与第一支座21及第二支座22上的条形孔相配合连接,且相邻的散热管之间还设置有散热片25,进一步加强散热效果。第一支座21上端连接有第一外壳1并形成储水仓,且第一支座21的侧壁边缘位置开有若干卡槽,相应的第一外壳1的侧壁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与卡槽相配合的凸条;第二支座22下端连接有第二外壳3并形成冷却仓,且第二支座22的侧壁边缘位置开有若干与第一支座21上相同的卡槽,相应的第二外壳3的侧壁内表面上设有若干与卡槽相配合的凸条,一方面用于卡紧外壳,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外壳的强度。第一外壳1两侧面上开有螺纹孔,且螺纹孔内旋有螺纹丝套;而第二外壳3的两侧面上也同样开有螺纹孔,螺纹孔中同样旋有螺纹丝套。当第一外壳1与第一支座21相互配合、第二外壳3与第二支座22相互配合后,在第一外壳1及第二外壳3的一侧通过第一安装架8进行联接,并使用螺栓紧固,另一侧通过侧面设有挂扣板的第二安装架9进行联接,并使用螺栓紧固,从而使第一外壳1、散热芯2、第二外壳3联接为一体。第一外壳1上还开有用于循环冷却水流入的进水口100,为了添加储水仓中的水量,第一外壳1上设有与储水仓内部相通的灌水结构13,并使用密封盖14进行密封,而第二外壳3上开有用于循环冷却水流出的出水口300,为了是清洗方便或更换冷却液,还预开有用密封件进行密封的开口,第二外壳3的下表面还开有两个用于安装冷却管4的安装孔,而冷却管4为双层结构,其内层管42套入外层管41中,并将内层管42的两端焊接在外层管41的内壁上,从而在内层管42也于外层管41之间形成密封的过油仓43,而外层管41的一端固接进油接头5,另一端出油接头6,进油接头5与出油接头6均与过油仓43内部相通,且进油接头5与出油接头6均伸出第二外壳3分别与进油油管及出油油管相紧固,使整个冷却管4安装在冷却仓中。在对发动机冷却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冷却管4还可以采用单层结构,直接将冷却管4两端进行密封,冷却管4内部形成密封的过油仓43,让机油直接进入冷却管4内部的过油仓43中,通过一层管壁与冷却水进行换热。将发动机内的高温机油通过进油油管流入双层结构的冷却管4的过油仓43中,而冷却管4位于冷却仓中,冷却仓中的冷却水是经过散热管23进行散热后的低温度水,在冷却仓中通过与冷却管4换热的方式将机油的高温度降低为正常温度,而从冷却管4流出的机油通过出油油管流回发动机内,从而保持发动机内部的机油温度处于正常水平,使发动机持续正常运行,出现故障的概率减小。

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方案,散热管23一侧设有散热风扇7,并通过螺栓将散热风扇7安装在第一安装架8及第二安装架9上,而散热管23的另一侧设有钢丝网板10,该钢丝网板10包括有用于固接钢丝网的矩形框架,然后通过螺栓安装到第一安装架8及第二安装架9上。其中,散热风扇7主要由风扇壳体、风扇旋转机构及风扇叶轮组成,风扇壳体具有变截面的曲面侧壁,且通过多条连接肋与底部安装盘相连接,而底部安装盘主要用于安装风扇旋转机构,而风扇叶轮固接在风扇旋转机构上的旋转轴上。由于散热风扇7正对散热管23,当冷却水从散热管23中流过时,散热风扇7引入自然风将散热管23周围的空气的流动性加大,使散热管23中的冷却水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以使进入冷却仓中的冷却水的温度较低,冷却水的低温度能使冷却管4中的机油温度快速降低,具有散热风扇7的作用最终使机油冷却效果显著提高。

本实施例进一步优选方案,在第二安装板上还挂扣有补偿水桶11,且补偿水桶11的进液口与第二外壳3上的灌水结构13相连接,并与水储水仓内相连通。其中补偿水桶11的中部镶嵌有与补偿水桶11外形相匹配的挂接件12,且挂接件12上设有与挂扣板相配合的挂接槽,使补偿水桶11牢靠的挂扣在第二安装板上并通过螺钉将其紧固在第二安装板上。补偿水桶11主要对储水仓中的冷却水进行补充,从而保证了不会由于缺少水量而使得散热效果降低,导致发动机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方法是,安装到摩托车上发动机相应位置的机架上,并将发动机内的机油通过进油油管输送到冷却管4内的过油仓43中。冷却管4浸没在冷却水中,而冷却水是通过散热管23及散热风扇7与空气换热进行降温的,过油仓43中的高温机油与冷却仓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机油温度降低。冷却水在储水仓、散热管23及冷却仓中循环流动,将低温水送入冷却仓中,又把换热后的高温水再次循环输送到储水仓中,并经过散热管23、散热片25进行散热,一直重复换热、散热的过程,而机油在过油仓43中不断循环流动,在循环冷却水的作用下,使经过过油仓43的机油温度降低并持续,低温机油通过出油油管流回发动机内,从而保持发动机内的温度处于正常正常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是暗示其重要程度或含有的数量,也并不代表其真实使用方向。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