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1729阅读:8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属于汽车降噪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消音器的原理就是其汽车排气管是由两个长度不同的管道构成,这两个管道先分开再交汇。由于两个管道的的长度差值等于汽车所发出的声波的波长的一半,使得两列声波在叠加时发生干涉时相互抵消而减弱声强,使声音减小,从而起到消音的效果,现有的汽车消声器,无法阻隔声浪从消声器侧面扩散,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通过设置外壳、内壳双层结构,其中,外壳内设置了带吸声孔的穿孔石膏板,配合吸声材料层的设置,内壳内发出的声波沿着这些吸声孔可以深入穿孔石膏板内部,与材料发生摩擦作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吸声隔音的效果,内壳内为市面上常见的消声器结构,可达到初步的降噪效果,配合外壳的强化降噪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排气管消声功能,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包括外壳、内壳、进气管、排气 管和通气管,所述外壳内部依次设有吸声材料层和穿孔石膏板,所述吸声材料层分别与外壳和穿孔石膏板贴合,所述外壳与内壳之间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设有固定连接外壳和内壳的固定支架,所述内壳内部从左往右依次设有共振腔和降噪腔,所述降噪腔内设有两个隔板将降噪腔分为三个腔室,所述进气管由共振腔端穿入延伸至降噪腔的最右侧腔室,所述排气管从降噪腔的最右侧腔室穿入延伸至降噪腔的最左侧腔室,所述通气管连接降噪腔最左侧腔室和最右侧腔室。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和排气管位于降噪腔的中部腔室内均设有孔洞。

优选的,所述穿孔石膏板内壁上设有整列式吸声孔,所述吸声孔孔径在6mm-10mm之间。

优选的,所述吸声材料层由玻璃纤维布制成。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一端连接汽车排气管。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外壳、内壳双层结构,其中,外壳内设置了带吸声孔的穿孔石膏板,配合吸声材料层的设置,内壳内发出的声波沿着这些吸声孔可以深入穿孔石膏板内部,与材料发生摩擦作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吸声隔音的效果,内壳内为市面上常见的消声器结构,可达到初步的降噪效果,配合外壳的强化降噪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排气管消声功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穿孔石膏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外壳;2、吸声材料层;3、穿孔石膏板;4、内壳;5、空腔;6、共振腔;7、降噪腔;8、通气管;9、进气管;10、排气管;11、孔洞;12、隔板;13、固定支架;14、吸声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包括外壳1、内壳4、进气管9、排气管10和通气管8,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依次设有吸声材料层2和穿孔石膏板3,所述吸声材料层2分别与外壳1和穿孔石膏板3贴合,所述外壳1与内壳4之间设有空腔5,所述空腔5内部设有固定连接外壳1和内壳4的固定支架13,所述内壳4内部从左往右依次设有共振腔6和降噪腔7,所述降噪腔7内设有两个隔板12将降噪腔7分为三个腔室,所述进气管9由共振腔6端穿入延伸至降噪腔7的最右侧腔室,所述排气管10从降噪腔7的最右侧腔室穿入延伸至降噪腔7的最左侧腔室,所述通气管8连接降噪腔7最左侧腔室和最右侧腔室。

进一步,所述进气管9和排气管10位于降噪腔7的中部腔室内均设有孔洞11。

进一步,所述穿孔石膏板3内壁上设有整列式吸声孔14,所述吸声孔14孔径在6mm-10mm之间。

进一步,所述吸声材料层2由玻璃纤维布制成。

进一步,所述进气管9一端连接汽车排气管。

使用时:通过设置外壳、内壳双层结构,其中,外壳内设置了带吸声孔的穿孔石膏板,配合吸声材料层的设置,内壳内发出的声波沿着这些吸声孔可以深入穿孔石膏板内部,与材料发生摩擦作用将声能转化为热能,达到吸声隔音的效果,内壳内为市面上常见的消声器结构,可达到初步的降噪效果,配合外壳的强化降噪效果,实现最大化的排气管消声功能,即可降低排气口的噪音,亦可阻隔消声器侧面的声浪扩散,具备良好的降噪效果,适宜推广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