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空气过滤器之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4844阅读:553来源:国知局
车辆空气过滤器之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的配件,具体地说一种用于车辆发动机的减排节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起动及运转时动力所需的燃料,附带所排放的废气形成的空气污染,是造成环境暖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而一般车辆引擎的功率输出几乎是取决于一定比例空气注入燃烧室的多寡,而在不同的情况与要求下,燃气各有其最佳的气体与燃油比例,倘若过多的燃料缺乏适当比例的气体则无法确实燃烧,而燃烧不完全所产生大量的有毒废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而车辆引擎的进气装置是车辆燃油系统的核心组件,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引擎的动力性能、油耗、启动的加速性能、旋转的稳定性及废气的排放。由于燃油燃烧不充分,导致引擎排放黑烟、车辆动力不足、油耗增加、汽缸内大量积碳等现象均为空气混合比例失调所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空气过滤器之进气装置,其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使机动车发动机提升燃油效率,增强马力,大幅降低排放,持续发动机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辆空气过滤器之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环形外圈,环形外圈具有一个缺口,环形外圈在缺口处的两个端点分别向圈内延伸出挡板,环形外圈的内壁设有数个分流块,分流块的下部为连接在环形外圈内壁上的支柱,分流块的上部为两片呈锐角夹角的分流片。

分流块的几何对称面穿过环形外圈的圆心。

每两个相邻分流块的几何对称面的夹角均相同。

环形外圈及其上的挡板和分流块的材料为聚丙烯、负离子粉、托玛琳粉、远红外粉的混合物材质。其中负离子粉的粒径为160~220纳米,托玛琳粉的粒径为5~25纳米,远红外粉的粒径为40~80纳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当气流由分流片交接尖角位置向分流片分开位置流动时,由于结构设置可以使原本单一的气流被分化成许多的小气流而形成规律的小漩涡,再加上材料本身可以释放大量(8um-16um)的远红外线波,这些光波会不断摩擦进气管内的空气而产生大量负离子,使气流更为绵密、活泼、流动加速,而且因为在相邻分流块有间隔因此在高流速时不会产生进气不足的情形,这样在机动车进气管中的空气流速快、充足、分子绵密、负离子充满的结构下,可以有效跟发动机的汽油、柴油充分结合燃烧,进而产生更大动力使油气燃烧完全,大大减少废气排放出的有害物质,进而达到减排、降低空污、环保省油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具有环形外圈1,环形外圈1具有一个缺口11,环形外圈1在缺口11处的两个端点分别向圈内延伸出挡板2,挡板2指向环形外圈1的圆心方向。

环形外圈1的内壁设有六个分流块3,分流块3的下部为连接在环形外圈1内壁上的支柱32,分流块3的上部为两片呈锐角夹角B的分流片33,分流片33下端面与环形外圈1的内壁具有间隙4。

分流块3的几何对称面31穿过环形外圈1的圆心,且每两个相邻分流块3的几何对称面31的夹角A均相同,也即分流块3是圆周均布的。

将聚丙烯、负离子粉、托玛琳粉、远红外粉混合后进行注塑加工成型成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外圈及其上的挡板和分流块之结构,其中负离子粉的粒径为160~220纳米,托玛琳粉的粒径为5~25纳米,远红外粉的粒径为40~80纳米。

将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汽油、柴油和LPG引擎的空气过滤器后的进气管管口位置,将分流片33的相交接的尖角朝向空气流入方向,空气过滤后通过本实用新型而进入进气管的过程中,经过分流块3,当气流由两片分流片33交接尖角位置向分流片33分开位置流动时由于结构设置可以使原本单一的气流被分化成许多的气流并互相碰撞,再加上使用负离子粉、托玛琳粉、远红外粉等材料可以使气流更为细小,而且因为在相邻分流块3有间隔因此在高流速时不会产生进气不足的情形,可以有效的改善引擎的进气状态。

本实用新型通过纳米负离子反应技术,改变空气分子从“群”到“单分子”聚集。进气管的空气分子通过本产品,使其纳米化从而使空气跟燃油充分燃烧,提升燃油效率,增强马力,大幅降低排放,持续发动机的寿命,并且易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使用PP材质加上远红外负离子粉植入技术,可释放负离子量达6000ios。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