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油封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6252发布日期:2018-06-15 23:2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油封骨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封骨架。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气门油封,在发动机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供油控制器,确切的说是控制缸体内的润滑油能够按照一定的设计渗漏量渗入到气门杆与气门导管之间,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避免气门杆与气门导管之间的干摩擦,而造成气门杆的损坏,同时又要防止润滑油的渗漏量过大,而造成烧润滑油的情况,造成对发动机的积碳。

目前,普通自然吸气的汽油发动机气门油封采用单一的唇口密封,这种气门油封适用于自然吸气发动机,其发动机气道的最大气压在2bar以下,这种气门油封工艺简单,适用可靠。但是该种结构方式不能有效的防止燃烧室内因为气体的受热膨胀而产生的压力超过气门油封主唇口的抱紧力,而把主唇口打开,造成润滑油泄漏的情况。随着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乘用车发动机4阶段排放标准的执行,提高发动机的性能是唯一的出路,增压发动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被各大汽车公司青睐。

增压发动机顾名思义就是增加进气密度,提高进气效率、增加进气量。因此增压发动机缸盖气道的压力比自然吸气的大,自然吸气进气道压力基本是负压,排气道压力一般不会超过2bar。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进气经过涡轮增压,进气道压力最高能达到2bar以上;增压发动机比自然吸气的最大燃烧爆发压力大,排气气道的气压最高能到4bar。因此增压汽油发动机的气门油封的密封介质的性能不同,密封技术也不一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发动机油封骨架,符合新的汽油发动机性能要求,质轻符合轻量化,能够均匀适量的通过润滑液。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发动机油封骨架,包括骨架本体,所述的骨架本体包括的相互垂直设置的横骨架与纵骨架,所述的纵骨架的一端与横骨架连接,纵骨架的另一端设置折边,所述的纵骨架的中部向左侧延伸变宽且对称设置有两个通孔,所述的横骨架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凹陷,所述的横骨架的外侧面设置有与两个凹陷对应的两个外弧边,所述的横骨架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横骨架由两个凹陷从左到右依次分隔成第一条形件、第二条形件与第三条形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一条形件的右端相较于左端加宽处理,所述的第一条形件的右端设置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二条形件的宽度与第一条形件的右端厚度相同,所述的第二条形件上均匀分布有四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三条形件上设置有两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三条形件的右端向右上方向延伸出边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三条形件与边条之间设置有矩形缺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边条的左端设置有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骨架本体包括的相互垂直设置的横骨架与纵骨架,纵骨架的一端与横骨架连接,纵骨架的另一端设置折边,纵骨架的中部向左侧延伸变宽且对称设置有两个通孔,横骨架上设置有多个通孔。设置通孔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轻量化。同时也要保证本实用新型结构强度,因此会对本实用新型的各个部分做结构设计,以满足强度要求。横骨架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凹陷,横骨架的外侧面设置有与两个凹陷对应的两个外弧边。设置凹陷为了满足发动机气门油封的定位与安装的要求,符合新的汽油发动机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横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2所示:发动机油封骨架,包括骨架本体,骨架本体包括的相互垂直设置的横骨架1与纵骨架2,纵骨架2的一端与横骨架1连接,纵骨架2的另一端设置折边3,纵骨架2的中部向左侧延伸变宽且对称设置有两个通孔4,横骨架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两个凹陷5,横骨架1的外侧面设置有与两个凹陷5对应的两个外弧边6,横骨架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4。

横骨架1由两个凹陷5从左到右依次分隔成第一条形件7、第二条形件8与第三条形件9。

第一条形件7的右端相较于左端加宽处理,第一条形件7的右端设置有通孔4。

第二条形件8的宽度与第一条形件7的右端厚度相同,第二条形件8上均匀分布有四个通孔4。

第三条形件9上设置有两个通孔4

第三条形件9的右端向右上方向延伸出边条10。

第三条形件9与边条之间设置有矩形缺口11。

边条的左端设置有通孔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