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歧管和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14351发布日期:2020-11-06 12:19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进气歧管和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和发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进气歧管由于分气道长和稳压腔大,为了确保可以在紧凑的整机布置条件下紧密地布置分气道和稳压腔,不得不将进气歧管的各个分气道设计成朝向同一方向避让扭曲的结构,这将导致各个分气道长度不相同,这种设计在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噪声较大的半阶次噪声,给驾驶员造成困扰;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分气道扭曲设计容易导致各个分气道的气体流量不一致,这会导致发动机的燃烧不一致,最终导致发动机的nvh性能较差,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和发动机,解决发动机工作时产生噪声较大的半阶次噪声和发动机燃烧不一致的问题。

一种进气歧管,包括进气管、与所述进气管相连的稳压腔和与所述稳压腔相连的分气道组,所述分气道组包括若干分气道,所述分气道组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分气道组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所述第一分气道、所述第二分气道、所述第三分气道和所述第四分气道呈卷曲状设置,包覆在所述稳压腔外;所述第一分气道的尾端弯曲朝向远离所述进气管的方向设置,所述第四分气道的尾端弯曲朝向靠近所述进气管的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稳压腔包括连接侧壁和与所述连接侧壁相对的底侧壁,所述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所述第二分气道和所述第三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与所述底侧壁的距离,低于所述第一分气道和所述第四分道与所述连接侧壁的连接处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连接侧壁向稳压腔内部延伸呈弧形设置,所述连接侧壁包括连接头部、连接中部和连接尾部,所述连接尾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比所述连接头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远,所述连接头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比所述连接中部到所述底侧壁的距离远,所述第一分气道与所述连接头部连接,所述第二分气道和所述第三分气道与所述连接中部连接,所述第四分气道与所述连接尾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气道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侧壁相连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分气道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侧壁相连的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三分气道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侧壁相连的第三连接口,所述第四分气道上设有与所述连接侧壁相连的第四连接口,所述第四连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面积,所述第二连接口的面积等于所述第三连接口的面积,第二连接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口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稳压腔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设有分流腔。

优选地,所述底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分气道组相对的用于控制气体流向的导流组件。

优选地,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筋和第二导流筋,所述第一导流筋设置在所述底侧壁上与第一分气道和所述第二分气道的间隙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二导流筋设置在所述底侧壁上与所述第三分气道和所述第四分气道的间隙相对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组和如上所述的进气歧管,所述气缸组与所述分气道组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气道组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分气道、第二分气道、第三分气道和第四分气道,所述气缸组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与所述第一分气道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分气道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与所述第三分气道连接,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第四分气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和发动机,进气歧管与发动机连接,以便为发动机供气,发动机工作时,气体经过进气管、稳压腔和分气道组流向发动机,由于分气道组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使得气体从稳压腔流向发动机的所经过的路径长度一致,以减弱半阶次噪声,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nvh性能。由试验和声压级的公式推导可知,气体从长度相同的分气道流向发动机,在进气管的进气口所产生的半阶次噪声将大大减弱。分气道的长度不相同的进气歧管,进气口产生的半阶次噪声较大,往往对使用者造成较大不舒适感。本实施例中,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大大减弱了半阶次噪声。另外,本实施例中,进气歧管各个分气道的进气均匀性较好,可保证发动机燃烧一致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nvh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进气歧管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进气歧管的后视图。

附图说明:10、进气管;20、稳压腔;21、连接侧壁;211、连接头部;212、连接中部;213、连接尾部;22、分流腔;23、底侧壁;24、导流组件;240、第一导流筋;241、第二导流筋;30、分气道组;31、第一分气道;310、第一连接口;32、第二分气道;320、第二连接口;33、第三分气道;330、第三连接口;34、第四分气道;340、第四连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气歧管,包括进气管10、与进气管10相连的稳压腔20和与稳压腔20相连的分气道组30,分气道组30包括若干分气道,分气道组30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进气歧管与发动机(图中未示)连接,以便为发动机供气,发动机工作时,气体经过进气管10、稳压腔20和分气道组30流向发动机,由于分气道组30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使得气体从稳压腔20流向发动机的所经过的路径长度一致,以减弱半阶次噪声,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nvh性能。由试验和声压级的公式推导可知,气体从长度相同的分气道流向发动机,在进气管10的进气口所产生的半阶次噪声将大大减弱。分气道的长度不相同的进气歧管,进气口产生的半阶次噪声较大,往往对使用者造成较大不舒适感。本实施例中,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大大减弱了半阶次噪声。另外,本实施例中,进气歧管个分气道的进气均匀性较好,可保证发动机燃烧一致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nvh性能。

可以理解地,分气道组30所包括的分气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调整。

作为一示例,如图1和2所示,分气道组30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呈卷曲状设置,包覆在稳压腔20外;第一分气道31的尾端弯曲朝向远离进气管10的方向设置,第四分气道34的尾端弯曲朝向靠近进气管10的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以分气道的数量为4个分气道,分别为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其中,第一分气道31的尾端和第四分气道34的尾端是指第一分气道31和第四分气道34与发动机连接的一端。具体地,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的头端布置紧凑,相互之间仅保留焊接所需的空间,以使稳压腔20的体积较小,第一分气道31的尾端弯曲朝向远离进气管10的方向设置,第四分气道34的尾端弯曲朝向靠近进气管10的方向设置,以适应发动机,便于发动机连接。

作为一示例,如图1所示,所述稳压腔20包括连接侧壁21和与所述连接侧壁21相对的底侧壁23,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与连接侧壁21连接,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与连接侧壁21的连接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二分气道32和第三分气道33与连接侧壁21的连接处到所述底侧壁23的距离,低于第一分气道31和第四分道与稳压腔20的连接处到所述底侧壁23的距离。

由于第一分气道31的尾端弯曲朝向远离进气管10的方向设置,第四分气道34的尾端弯曲朝向靠近进气管10的方向设置,为了确保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的长度相同,因此,第二分气道32和第三分气道33与稳压腔20的连接处低于第一分气道31和第四分道与稳压腔20的连接处,从而保证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的长度相同,以减弱进气口的半阶次噪声。

作为一示例,如图1和2所示连接侧壁21向稳压腔20内部延伸呈弧形设置,连接侧壁21包括连接头部211、连接中部212和连接尾部213,连接尾部213到底侧壁23的距离比连接头部211到底侧壁23的距离远,连接头部211到底侧壁23的距离比连接中部212到底侧壁23的距离远;第一分气道31与连接头部211连接,第二分气道32和第三分气道33与连接中部212连接,第四分气道34与连接尾部213连接。

由于第一分气道31的尾端弯曲朝向远离进气管10的方向设置,第四分气道34的尾端弯曲朝向靠近进气管10的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侧壁21向稳压腔20内部延伸呈弧形设置,且连接尾部213到底侧壁23的距离比连接头部211到底侧壁23的距离远,连接头部211到底侧壁23的距离比连接中部212到底侧壁23的距离远,第一分气道31与连接头部211连接,第二分气道32和第三分气道33与连接中部212连接,第四分气道34与连接尾部213连接,这种设计可以确保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通,以减弱半阶次噪声,避免由于布置紧凑而使得各个分气道的长度不等,使得半阶次噪声过大,影响用户。

作为一示例,如图1所示第一分气道31上设有与连接侧壁21相连的第一连接口310,第二分气道32上设有与连接侧壁21相连的第二连接口320,第三分气道33上设有与连接侧壁21相连的第三连接口330,第四分气道34上设有与连接侧壁21相连的第四连接口340,第四连接口340的面积大于第三连接口330的面积,第三连接口330的面积等于第二连接口320的面积,第二连接口320的面积大于第一连接口310的面积。

具体地,现有设计中当气体通过进气管10进入稳压腔20内,由于第四分气道34距离进气管10较近,部分气体进入第四分气道34时,由于方向突变将出现损失,加上气体分流,使得第四分气道34的气体流量较其他分气道的气体流量少;第一分气道31距离进气管10较远,进入第一分气道31的气体流量较多,这样导致各个分气道的气体进入发动机的气体流量不相同,使得发动机燃烧不均匀,将造成发动机剧烈震动,本实施例通过第四连接口340的面积大于第三连接口330的面积,第三连接口330的面积等于第二连接口320的面积,第二连接口320的面积大于第一连接口310的面积,这种设计可以减小气体进入第四分气道34的阻力,增大气体进入第一分气道31的阻力,最终使四个分气道之间的差异性达到最小,以保证各个分气道进入发动机的流量差异性最小,保证发动机燃烧均匀性,以提高发动机的nvh性能,并减少发动机燃烧不均带来的震动。

作为一示例,如图1所示,稳压腔20远离进气管10的一端设有分流腔22。稳压腔20远离进气管10的一端设有分流腔22,即稳压腔20靠近第一分气道31的一端设有分流腔22,可以对进入第一分气道31的气体进行分流,减少第一分气道31的气体流量,以保证各个分气道进入发动机的流量差异性最小,保证发动机燃烧均匀性,以提高发动机的nvh性能,并减少发动机燃烧不均带来的震动。而传统的稳压腔20内第一分气道31由于稳压腔20的腔壁的导流作用,使得进入第一分气道31的气体流量较多。

作为一示例,如图1所示,底侧壁23上设有与分气道组30相对的用于控制气体流向的导流组件24。

本实施例中,设置导流组件24以控制气体流向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的气体流量,有利于进一步使得各个分气道的气体流量均匀,以提高发动机的nvh性能。

作为一示例,如图1所示,导流组件24包括第一导流筋240和第二导流筋241,第一导流筋240设置在底侧壁23上与第一分气道31和第二分气道32的间隙相对的位置,第二导流筋241设置在底侧壁23上与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的间隙相对的位置。

具体地,气体在稳压腔20中是由第四分气道34向第一分气道31流动,第一导流筋240设置在底侧壁23上与第一分气道31和第二分气道32的间隙相对的位置,第一导流筋240起到阻挡气体的作用,以减少进入第二分气道32的气体的分流,增加第二分气道32的气体流量,并减少进入第一分气道31的气体流量;同理地,第二导流筋241设置在底侧壁23上与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的间隙相对的位置,第二导流筋241起到阻挡气体的作用,以减少进入第四分气道34的气体的分流,增加第四分气道34的气体流量,并减少进入第三分气道33的气体流量,以保证各个分气道进入发动机的流量差异性最小,保证发动机燃烧均匀性,以提高发动机的nvh性能,并减少发动机燃烧不均带来的震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气缸组和如上实施例的进气歧管,气缸组与分气道组30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包括气缸组和与气缸组连接的分气道组30,具体地,发动机工作时,气体经过进气管10、稳压腔20和分气道组30流向发动机的气缸组,由于分气道组30的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使得气体从稳压腔20流向发动机的所经过的路径长度一致,以减弱半阶次噪声,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nvh性能。由试验和声压级的公式推导可知,气体从长度相同的分气道流向发动机,所产生的进气管10的进气口半阶次噪声见大大减弱。传统的进气歧管由于各个分气道的长度不相同,产生的进气口半阶次噪声较大,往往对使用者造成较大困扰。本实施例中,各个分气道的长度相同,大大减弱了半阶次噪声。

作为一示例,分气道组30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气缸组包括依次并排分布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第一气缸与第一分气道31连接,第二气缸与第二分气道32连接,第三气缸与第三分气道33连接,第四气缸与第四分气道34连接。

由于第一分气道31、第二分气道32、第三分气道33和第四分气道34长度相同,则减小了半阶次噪声,且进入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第三气缸和第四气缸气体流量相同,保证了发动机燃烧均匀,提高发动机的nvh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