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使反推力装置的可动整流罩移动的致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20486阅读:来源:国知局
括圆柱形部件24,圆筒形部件24围绕螺杆12延伸并且通过紧固销25紧固至螺杆12。
[0049]致动器7进一步包括推动器26,推动器26安装成可相对于螺杆12平移地移动。推动器26在端部止挡件23和螺杆12之间延伸。推动器26包括围绕螺杆12延伸的圆筒形环27。圆筒形环27按照以下的方式布置:在螺母14接近与致动器7的缩回位置相对应的极限位置时被螺母14推动。这具有以下作用:使推动器26相对于螺杆12朝螺杆12的第一端部15 (由箭头B表示的方向)移动。
[0050]致动器7包括布置在止挡部件23和推动器26之间的复位构件28,例如,压缩弹簧。复位构件28适于沿相反方向(即,朝螺杆12的第二端部16)推动推动器26,这具有以下作用:在螺母14移动远离极端缩回位置时使推动器26朝螺杆12的第二端部16移动(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
[0051]致动器7进一步包括解锁杆29。解锁杆29在螺杆12的纵向孔30内延伸。解锁杆29能够相对于螺杆12沿轴线X在纵向孔中滑动。解锁杆29经由销31安装成与推动器26成一体,销31沿相对于轴线X的横向方向将解锁杆29和推动器26联接。销31能够在径向孔32中滑动,径向孔32形成在螺杆12的本体13中。
[0052]致动装置1还包括容纳在壳体8内的锁定装置33。
[0053]锁定装置33包括第一锁定部件34和第二锁定部件35,第一锁定部件34安装成可相对于壳体8沿轴线X(因此相对于螺杆12)平移地移动,第二锁定部件35安装成与螺杆12形成一体件。
[0054]锁定装置33还包括圆筒形的引导部件55。引导部件55相对于第一锁定部件34固定地安装并且具有以平行于轴线X的方式延伸的纵向凹槽。
[0055]致动装置1还包括固定地安装至壳体8的衬套43。衬套43还具有以平行于轴线X的方式延伸的纵向凹槽。引导部件55和衬套43利用容纳有滚珠的凹槽来相互配合,以便使第一锁定部件34能够相对于壳体8沿轴线X平移并且防止第一锁定部件34绕轴线X旋转。
[0056]第一锁定部件34相对于第二锁定部件35在锁定位置(图5B所示)和解锁位置(图4B所示)之间平移地可移动,在锁定位置,第一锁定部件34与第二锁定部件35接合,从而防止螺杆12旋转,在解锁位置,第一锁定部件34从第二锁定部分35脱开,因此允许螺杆12旋转。
[0057]更确切地,如图3和图7中能够看到的,第一锁定部件34和第二锁定部件35分别包括锁定齿53、54。第一锁定部件34的齿53和第二锁定部件35的齿54具有不对称的形状。每个齿53、54包括阻挡表面56和滑动表面57,阻挡表面56依照被轴线X经过的平面延伸,滑动表面57依照相对于轴线X倾斜的平面延伸。当第一锁定部件34处于锁定位置时,齿53、54防止螺杆12沿第一方向(箭头A)旋转,第一方向与致动器7的展开方向相应。具体地,第一锁定部件34的齿53的阻挡表面56抵靠第二锁定部件35的齿54的阻挡表面56。然而,在该位置,齿53、54允许螺杆12沿第二方向(箭头B)旋转,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箭头A)相反并且与致动器的缩回方向相应。具体地,第二锁定部件35的齿54的滑动表面57能够在第一锁定部件34的齿53的滑动表面57上滑动。因此,在锁定装置33失效的情况下,不管第一锁定部件34的锁定位置如何,都可控制致动器7的缩回。
[0058]锁定装置33包括电磁体36,电磁体36在被供电时将第一锁定部件34朝解锁位置推动。
[0059]锁定装置33还包括复位构件37,复位构件37被布置成将第一锁定部件34朝锁定位置推动。复位构件37为在壳体8和第一锁定部件34之间延伸的螺旋压缩弹簧。
[0060]如图2所示,第一锁定部件34包括限定出内腔39的圆筒形壁38。圆筒形壁38具有内表面40,环形加固件41形成在内表面40中。
[0061]如图6所示,锁定装置33还包括固定地安装至第一锁定部件34的金属标靶(metal target) 58和安装在壳体8上的传感器59,每个传感器59被定位成面向相关联的金属标革E 58。每个传感器59能够检测相对于传感器59定位成面向该传感器的金属标革巴58的位置。传感器59能够产生指示锁定装置33的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的信号。
[0062]致动装置1还包括容纳在壳体8内的锁定抑制装置42。
[0063]锁定抑制装置42包括固定地安装至壳体8的衬套43。衬套43包括壁44,壁44具有大致圆筒形的形状并且限定出内腔45。衬套43还包括侧向开口 46,侧向开口 46贯穿壁44并且相对于轴线X沿径向方向延伸。
[0064]锁定抑制装置42进一步包括大致球形的滚珠47,滚珠47自由地接纳在开口 46中。开口 46因此用作用于滚珠47的容置部。壁44的厚度小于滚珠47直径,使得滚珠47总是部分地在开口 46内延伸。
[0065]锁定抑制装置42还包括致动指状部48和活塞49,活塞49在衬套43内延伸并且由致动指状部48控制。致动指状部48和活塞49可滑动地安装在衬套43中。活塞49固定地安装至致动指状部48。因此,致动指状部48和活塞49被安装成可相对于衬套43沿旋转轴线X在释放位置(图5A和图5B所示)和阻挡位置(图4A和图4B所示)之间平移地移动。
[0066]致动指状部48沿轴线X延伸并且能够在螺母14接近缩回极端位置时被解锁杆29沿第二方向(箭头B)推动。
[0067]此外,锁定抑制装置42包括复位构件50,复位构件50布置成沿与第二方向相反的第一方向(箭头A)推动活塞49。复位构件50为布置在壳体8和活塞49之间的螺旋弹善
ο
[0068]活塞49包括用于接纳滚珠47的凹口 51,凹口 51绕活塞49的圆周延伸。当滚珠47处于填入位置(图5Α中所示的位置)时,凹口 51面向开口 46延伸并且适于将从开口46突出到衬套43内的滚珠47部分地接纳。凹口 51包括倾斜表面52,倾斜表面52形成用于滚珠47的引导轨道。倾斜表面52被布置成:使活塞49沿轴线X的平移具有相对于轴线X将滚珠47沿径向方向朝衬套43外推动的作用。活塞49因此使得可将滚珠47朝抑制位置(图5B中所示的位置)引导,在抑制位置,滚珠47从开口 46突出到衬套43外。
[0069]在工作中,致动器7最初处于缩回形态并且锁定装置33被锁定(图5A和图5B)。
[0070]在该形态中,螺母14抵接止挡部件23。在该极端位置,螺母14将推动器26朝螺杆12的第一端部15推动(箭头B),这具有以下作用:将复位构件28压缩并且将解锁杆29朝活塞49推动。活塞49因此通过杆29被保持就位在解除抑制位置(图5A中所示的位置)。
[0071]另外,第一锁定部件34处于锁定位置(图5B中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第一锁定部件34紧扣第二锁定部件35。更确切地,第一锁定部件34的齿53被定位成面向第二锁定部件35的齿54的同时与齿54嵌合,这防止了螺杆12的任何旋转。
[0072]因此,锁定装置33防止致动器的任何运动。
[0073]随着致动器7被锁定,反推力装置不可能意外展开。
[0074]另外,滚珠47在开口 46中处于填入位置(图5A中所示的位置)。第一锁定部件34的壁38防止滚珠47离开其容置部并朝抑制位置的任何运动。在该位置,滚珠47允许第一锁定部件34相对于衬套43进行运动。
[0075]当飞行员控制反推力装置的展开时,控制系统启动对电磁体36的动力供应,这具有使第一锁定部件34从锁定位置(图5A和图5B)移动至解锁位置(图4A和图4B)的作用。
[0076]一旦第一锁定部件34处于解锁位置(图4A和图4B中所示的位置),第一锁定部件34脱开其与第二锁定部件35的接合。更确切地,第一锁定部件34的齿53不再与第二锁定部件35的齿54嵌合,这将允许螺杆12旋转。
[0077]另外,当第一锁定部件34处于解锁位置时,第一锁定部件34的凹口 41被定位成面向其中接纳有滚珠47的开口 46。
[0078]当致动器被展开时,驱动轴2经由电机轴5被致动装置的驱动电机沿第一方向旋转地驱动。驱动轴2经由啮合部分6和输入锥齿轮18将螺杆12旋转地驱动。螺杆12相对于螺母14的旋转驱动螺母14使其相对于螺杆12在致动器的展开方向(箭头A)上沿轴线X平移。
[0079]随着螺母14不再抵接止挡部件23,螺母14将推动器26释放。复位构件28将推动器26朝螺杆12的第二端部16推动,这具有使解锁杆29移动远离活塞49的作用。
[0080]随着活塞49不再被杆29推动,复位构件50使活塞49回到阻挡位置。活塞49相对于衬套43以平行于轴线X的方式平移,使得活塞49朝衬套43外部将滚珠47推至开口46内。当活塞49处于阻挡位置时,滚珠47突出到开口 46之外并且与第一锁定部件34的凹口 41接合,这具有阻止第一锁定部件34相对于衬套43进行平移的作用。在该位置(抑制位置),滚珠47防止第一锁定部件34复位到锁定位置。
[0081]因此,锁定抑制装置42防止在反推力装置未完全缩回时将致动器7锁定。
[0082]当飞行员控制反推力装置的缩回时,驱动轴2经由电机轴5被致动装置的驱动电机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地驱动。驱动轴2经由啮合部分6和输入锥齿轮18将螺杆12旋转地驱动。螺杆12相对于螺母14的旋转驱动螺母14使其在致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