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90713阅读:7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歧管,尤其是涉及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涡轮增压发动机是依靠涡轮增压器来加大发动机进气量从而获得较高的扭矩和功率的发动机;由于涡轮增压器是靠发动机排出的气体来驱动的,所以通过增压器后的进气温度会升高需要对进气进行冷却。常用的冷却方法有两种即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
[0003]所谓直接冷却就是参与气体和气体进行热交换来进行热传递,即将经过增压器后的气体引入到汽车前端的散热器,通过散热器对增压后的温度较高的进气气体进行风冷散热冷却,冷却后的气体由增压管道引入到节气门体,然后再通过进气歧管把气体分配到发动机各个缸体内。
[0004]所谓间接冷却是指参与冷却的介质是经过风冷后的冷却水等介质,即将经过增压器的高温气体经增压管道直接引入到节气门体进入到进气歧管,气体通过集成在塑料进气歧管的水冷中冷器进行冷却,高温气体在进气歧管中首先通过水冷冷却器对进气气体进行散热冷却,再分配到进气歧管的各个气道从而输送到发动机各个缸体内。
[0005]采用直接冷却时,由于增压后的气体需要经过较长的管道路径才能到达发动机气缸内,使增压器从开始启动到最终到达发动机气缸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导致增压发动机出现加速反应迟缓等现象,而且也占用了较多的发动机舱布置空间不利于发动机舱其他部件的布置和汽车碰撞后吸能安全距离的减少等缺点。
[0006]采用间接冷却时,由于增压后的高温进气气体直接引入到节气门体,导致节气门体温度过高而损坏内部传感器和电子部件从而使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带来安全隐患等缺点;本方法由于通过水冷中冷器后的气体通过进气歧管气道直接进入发动机缸体内,而无法有效的利用中冷器的最大冷却效率,造成由于经过水冷冷却器的区域和面积不一致而导致冷却后进入每个缸体的气体温度不一致,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甚至出现发动机燃烧爆震等危险工况。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解决节气门体过热、保证进气温度一致性的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9]—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包括气体冷却腔体、连接管路及进气歧管腔体:
[0010]气体冷却腔体:依次连接的上壳体、中冷器及中壳体,所述的上壳体的进口为歧管进气口 ;
[0011]连接管路:经卡箍与中壳体出口连接的橡胶波纹管;
[0012]进气歧管腔体:依次连接的节气门体及下壳体,所述的节气门体的进口与橡胶波纹管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的下壳体内设有歧管出气口。
[0013]所述的气体冷却腔体被中冷器分割成气体冷却前腔体和气体冷却后腔体。
[0014]所述的中冷器周边装有密封圈。
[0015]所述的中冷器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及出口,对歧管进气口进入的热空气进行冷却。
[0016]所述的气体冷却腔体与进气歧管腔体共用一面腔体。
[0017]所述的节气门体的出口与下壳体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
[0018]所述的下壳体还设有缸盖密封圈。
[0019]上述设置关系将节气门体安装接口在气体冷却腔体后,从而保证了经过节气门体的气体是冷却后的低温气体避免对节气门体电子零件进行损坏,另外还保证了经过节气门体的进气气体温度的均匀一致性。
[0020]利用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缩小了安装空间。利用了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大大降低了进入节气门体的温度,避免对节气门体电子零部件的损坏。由于通过中冷器后的气体先通过节气门体,再进入进气歧管气道而后发动机缸体内,可以充分利用中冷器的最大冷却效率,从而保证了经过节气门体的进气气体温度的均匀一致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并且避免出现发动机燃烧爆震等危险工况。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22]一、解决节气门体过热:由于经过增压器后的高温气体先经过冷却器,然后冷却后的气体再通过节气门体,解决了节气门体由于高温气体所引起的节气门体本体温度升高而导致内部传感器损坏而影响行车安全的问题。
[0023]二、保证进气温度的一致性:由于经过中冷器冷却后气体温度均匀,可以大大提高发动机性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0024]三、密闭性能好:中冷器处安装的密封圈有效保护歧管周边零部件免受热空气的损害。
[0025]四、应用的灵活性:可以灵活的应用到现在增压发动机的改型和升级上面,解决发动机在升级上遇到的电子元器件的障碍。
[0026]五、制造稳定性高:由于进气歧管上下片是都是注塑成型之后,在采用振动摩擦焊连接,所以对于产品的制造稳定性大幅度提高,降低了不良率。
[0027]六、节能减排:集成化的设计减短了发动机进气路径,减少气体的压力损失,提高了发动机的加速响应以及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和降低发动机本身的重量,最终减少了汽车的油耗和排放。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上壳体、2-中冷密封圈、3-中壳体、4-下壳体、5-冷插件、6_缸盖密封圈、7-螺栓、8-中冷器、9-螺栓、10-卡箍、11-橡胶波纹管、12-节气门体密封圈、13-节气门体、14-歧管进气口、15-橡胶波纹管进气口、16-节气门体进气口、17-节气门体出气口、18-歧管出气口、19-冷却介质入口、20-冷却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32]实施例
[0033]—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其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气体冷却腔体、连接管路及进气歧管腔体。其中,气体冷却腔体由依次连接的上壳体1、中冷器8及中壳体3组成,上壳体1的进口为歧管进气口 14,中冷器8经螺栓7与上壳体1与中壳体3连接,周边装有中冷密封圈2。气体冷却腔体被中冷器8分割成气体冷却前腔体和气体冷却后腔体,中冷器8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 19及冷却介质出口 20,对歧管进气口 14进入的热空气进行冷却。
[0034]连接管路为经卡箍10与中壳体出口连接的橡胶波纹管11,并且经螺栓9进一步固定。进气歧管腔体为依次连接的节气门体13及下壳体4,节气门体13的进口与橡胶波纹管11的出气口连接,下壳体4内设有歧管出气口 18。
[0035]气体冷却腔体与进气歧管腔体共用一面腔体。节气门体出气口 17与下壳体4的连接面设有节气门体密封圈12,下壳体4还设有冷插件5和缸盖密封圈6。
[0036]上述设置关系将节气门体安装接口在气体冷却腔体后,从而保证了经过节气门体的气体是冷却后的低温气体避免对节气门体电子零件进行损坏,另外还保证了经过节气门体的进气气体温度的均匀一致性。
[0037]利用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缩小了安装空间。利用了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大大降低了进入节气门体的温度,避免对节气门体电子零部件的损坏。由于通过中冷器后的气体先通过节气门体,再进入进气歧管气道而后发动机缸体内,可以充分利用中冷器的最大冷却效率,从而保证了经过节气门体的进气气体温度的均匀一致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并且避免出现发动机燃烧爆震等危险工况。
[0038]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从空滤过来的干净空气通过歧管进气口 14进入后通过中冷器8冷却后进入橡胶波纹管进气口 15,空气流过橡胶波纹管11到达节气门体进气口 16,之后空气通过节气门体控制气流后到达节气门体出气口 17,然后空气进入下壳体4内稳定气流后最后到达歧管出气口 18进入发动机燃烧室。
[0039]冷却介质由冷却介质入口 19进入经过中冷器降低进入歧管的空气的温度后到达冷却介质出口 20,经过热交换后的冷却介质由外部的水栗输送到外部汽车前的散热器进气冷却,从而实现冷却介质的持续正常冷却和供给。
【主权项】
1.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冷却腔体、连接管路及进气歧管腔体: 气体冷却腔体:依次连接的上壳体、中冷器及中壳体,所述的上壳体的进口为歧管进气P ; 连接管路:经卡箍与中壳体出口连接的橡胶波纹管; 进气歧管腔体:依次连接的节气门体及下壳体,所述的节气门体的进口与橡胶波纹管的出气口连接,所述的下壳体内设有歧管出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冷却腔体被中冷器分割成气体冷却前腔体和气体冷却后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冷器周边装有密封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冷器上设有冷却介质进口及出口,对歧管进气口进入的热空气进行冷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冷却腔体与进气歧管腔体共用一面腔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节气门体的出口与下壳体的连接面设有密封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壳体还设有缸盖密封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节气门体前端集成水冷中冷器的塑料进气歧管,包括气体冷却腔体、连接管路及进气歧管腔体:气体冷却腔体为依次连接的上壳体、中冷器及中壳体;连接管路为经卡箍与中壳体出口连接的橡胶波纹管;进气歧管腔体为依次连接的节气门体及下壳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解决节气门体过热、保证进气温度一致性等优点。
【IPC分类】F02B29/04, F02M35/104
【公开号】CN205101152
【申请号】CN201520845225
【发明人】李坤锋, 施汉林
【申请人】曼胡默尔滤清器(上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